zip() 是 Python 中最好用的內置類型之一,它能夠接收多個可迭代對象參數,再返回一個迭代器,能夠把不一樣可迭代對象的元素組合起來。python
我以前寫迭代器系列的時候,在《Python進階:設計模式之迭代器模式》中簡單地介紹過它,前幾天翻譯了 Python 3.10 採納的 PEP-618 ,介紹了它將會迎來的變動。設計模式
可是,還有很多同窗並不知道 zip(),或者不能熟練掌握它的用法,所以本文打算來作一個更爲詳細的梳理。app
內容主要分三部分:spa
基本用法:像拉鍊同樣,將多個可迭代對象組合起來,而後能夠用 for 循環依次取出,或者一次性將結果存入列表、元組或者字典之類的容器中。翻譯
它的結果是一個迭代器,迭代器生成的元素是元組,第 i 個元組的元素分別來自可迭代對象參數的第 i 個元素,如上圖所示。設計
另外,for 循環還能夠把元組內的元素依次取出,這樣會很方便:code
它的參數並不要求是同一類的可迭代對象,所以能夠有很是多的組合方式,例如:對象
可是,若是把字典做爲 zip() 的參數,會是什麼結果呢?字典是 key-value 鍵值對形式,跟列表之類的單一元素結構不一樣。ip
實驗一下,能夠看出,zip() 默認只會遍歷字典的 key 值:rem
若是想要取出字典的 value 值,或者取出 key-value 鍵值對,那麼可使用字典自帶的遍歷方法 values() 和 items():
使用 zip(),還能夠比較方便地對二維列表實現行列轉換:
上例中的星號(*)操做符能夠解包(unpacking),即將 my_list 的元素(也是列表)解成多個參數給 zip(),從而將 3 個列表從新組合。
解包操做符對於 zip 對象一樣適用,由於 zip() 自己是一次行列轉換的操做,若將它解包後做爲參數給 zip(),等於再作一次行列轉換,也就是回到了原點(除了最後的結果是元組):
最後再介紹一種用法:建立 n*n 的方陣,每行的數字相同。
官方文檔中給出了 zip() 的 Python 僞代碼(並不是是 Python 解釋器內置的實現,只爲了展現基本的代碼邏輯):
def zip(*iterables): # zip('ABCD', 'xy') --> Ax By sentinel = object() iterators = [iter(it) for it in iterables] while iterators: result = [] for it in iterators: elem = next(it, sentinel) if elem is sentinel: return result.append(elem) yield tuple(result)
在這段簡短的代碼中,能夠分析出幾點關鍵的信息:
zip() 最明顯的問題是它會捨棄掉未耗盡的迭代器:
這是一種木桶效應,最終的結果由最短的木板來決定。
有一種解決思路是取長板,同時補足短板(用 None 值填充),這就是 itertools 中的 zip_longest 方法:
它填充了冗餘數據,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原始數據的完整性。
可是,若是咱們不但願有冗餘數據,只但願獲得按最長方式對齊的數據呢?
Python 官方最近採納了 PEP-618,它就是爲了應對這個問題。當出現迭代器長度不一致時,它既不向短板妥協,也不向長板妥協,而是拋出 ValueError。它認爲入參值錯誤,也就是嚴格要求入參的數據完整性。
該 PEP 會被合入到一年後的 Python 3.10 版本,關於更多的內容細節,可查閱這篇PEP-618 譯文 。
公衆號:Python貓
頭條號:Python貓
知乎:豌豆花下貓
掘金:豌豆花下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