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根本的的競爭優點既不是來自資本實力、發展戰略,也不是來自技術,而是來自團隊協做,由於團隊協做能力是很是強大並且彌足珍貴的。 -- 《團隊協做的五大障礙》程序員
前幾天逛書店翻的一本書,這是開篇的第一句話。聯想了最近思考的一些東西
數據庫
就是信息同步,是溝通反饋。由於溝通反饋是接收指令、執行並覆命的過程。後端
關於溝通反饋想從兩個方面聊一聊這個高效溝通的話題:
一、平常溝通,好比 面對面、IM或郵件;
二、軟件開發流程中的溝通反饋; 服務器
咱們常常可以在開源技術羣裏見到相似這樣的場景,某個同窗在研究新技術,在安裝或者使用的時候遇到報錯了,假如好的軟件,報錯信息通常都很詳細,指出報錯的緣由和代碼位置,甚至有的軟件解決方法都會有提示,只不過有的報錯是英文,可是仍然會有人稍微遇到問題就複製報錯信息發到羣裏,這樣通常是沒人願意理會的。
前後端分離
每一個人並非專注負責某一項事情的,當咱們遇到問題不得不向另一個同事求助的時候,能夠嘗試簡單的描述問題、發生時間、發生通過、相關數據。只說結果,若是是別人直接甩問題給咱們,咱們也會一頭霧水,推己及人,思考問題能夠換位想下。
若是是先後端分離的項目或者App,假如方便的,最好能肯定下是客戶端問題仍是接口問題,若是是接口問題,能夠帶上 相關連接 參數 或者響應數據,這對排查來講,再好不過。
交代問題背景的同時,都至關於本身捋了一遍邏輯,說不定就有了新的解決思路。數據庫設計
工做時間,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那就切中要害,簡單扼要:工具
還有一句話是:把不靠譜或不肯定的事情延遲着手,說不定事情就變了或者本身就沒了。學習
有階段性進展、中間遇到問題、事情作完 ,對方都有知情權,而且咱們也有義務主動告知對方,若是老是領導追問事情怎麼樣了,可能溝通或工做方式哪裏出了問題。
溝通閉環,特別是領導交代的事情,若是不了了之,只能讓領導以爲咱們是一個靠不住的人,之後怎麼還會安排事情,可能距離危機也不遠了。切勿掉進反饋黑洞裏。 測試
在極客時間《10倍程序員工做法》中,做者屢次強調「以終爲始」的原則和一個概念:DoD(Definition of Done,完成的定義),無論平常溝通,仍是軟件開發,作事情先要知道作什麼,作的事情是什麼樣,達到什麼數據的的事情是咱們想要的,先定義好事情自己,才能讓咱們作好充分的準備,不作無用功、少返工,下降不肯定風險。把肯定的東西儘可能在開始前肯定好、量化好,造成文檔落實下來,這都是團隊各個角色共同參考的惟一的標準。
在標準的軟件開發模式中,前期需求蒐集、需求分析、軟件開發設計、數據庫設計等等都是文檔先行,定義好各類驗收標準才動手寫代碼,而編碼只是軟件開發很小的一部分。只不過在如今不少時候,無形之中都適應了「邊作邊改」的開發模式。無論咱們身處哪一個角色,產品、設計、開發、測試,都應該瞭解軟件開發的完整流程,有一個總體觀、大局觀和團隊感,咱們是分工不一樣可是爲了一個目標作同一件事。軟件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
編碼
爲何明明咱們就幾步遠的距離,還要浪費時間在打字和等待中?特別是若是很緊急的狀況下,爲何不打電話和去座位上找他?IM工具只是工具,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分分秒秒都打開對話框等你發消息。
固然,簡單的問題,IM沒問題,只是針對那些幾句話仍然解釋不清楚的狀況。
最重的溝通方式就是開會,咱們都體驗過開會,特別是干係人所有拉在一塊兒。若是不能保證會議提早在議題和內容和與會人思想上有準備的狀況下,開會極可能成爲幾我的的秀場,而剩下的人昏昏欲睡。
國外有的團隊提倡站會,拉近距離,不會像坐着太舒服,發言拖沓而變成茶話會。
因此,開會要謹慎,若是不得不開,得保證開會可以有所準備,儘可能造成決議,讓會議有所產出,若是不能,先面對面討論好。
更多能夠參考
不少時候咱們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作不少事情,因此有的時候會根據優先級取捨,可是咱們在追遇上線時間的時候,咱們要交付的是一個可靠的產品,**交付完整的高質量的產品特性和功能是咱們的研發價值。**在保證質量的狀況下適當取捨,好比功能量、工做時間。
以上是關於溝通反饋話題的一個總結思考,有的是我的感悟,有的也是教訓所得,還有的是其餘團隊分享的要點彙總。
本文的側重點也是放在我的和團隊中間的信息同步和平常交流的一些要點。並不牽扯特別繁瑣的溝通技巧和語言藝術之類。你們交流更 Nice 一點,天然心情也好,效率也高,Work & Life Balance
,天天工做開心,生活開心。
小結以上
文章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