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和商品:論僞需求

中國文字有時很難懂。有一個詞叫「僞需求」,這個所謂「僞需求「形成了不少冗餘產品、叫好不叫賣的產品、不叫好也不叫賣的產品。安全

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僅有不到30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營銷歷程。從計劃生產到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的轉變,這是政策使然。隨着市場的放開、競爭的加重、信息的發展等因素,企業從以自身爲核心,到以消費者爲核心開發產品,成爲愈來愈多企業的轉變。網絡

挖掘需求、洞察需求是必須的商業生存技能,同時也是天大的本事,由於挖不許。spa

始稷今天要忽悠的是「產品」和「商品」的差別問題,「產品」和「商品「究竟有什麼不一樣?拋開教材上和網絡那些長篇解釋,咱們從品牌營銷的角度,給「產品」和「商品」這兩個概念大膽的下個定義:設計

產品:因企業資源或消費需求而產生。blog

商品:爲交易而產生,以使用爲目的。內存

簡而言之,產品爲需求而生,商品爲賣貨、實用而生。資源

知足了誰的需求?開發

產品是以客戶需求爲核心去作,這種心態都有,可是執行起來,首先在內部所謂練內功的時候,就有障礙了。get

老闆/投資人、產品/項目經理、設計/技術人員每每有不一樣的趨向,成本、時間、夢想、KPI等等,這些有時會矛盾,每每越大的公司越是如此。產品

有些企業,把產品作成了本身的夢想,拿出來如數家珍,勝似藝術品;也有些企業,本身的產品本身也會看不上。

更糟糕的是,把本身當消費者(用戶)挖掘需求,不會變通, 搞成了想固然。把本身當消費者,不只僅要拍腦門想,要用心,要入戲才行。而有一些老是放不下專業,離不開技術和設計的角度,不能用大衆的思惟想問題。

過去,把產品用大衆化的思惟、文字、語言來闡釋,是廣告營銷的事。但如今,營銷思惟是人人都應該掌握的。

產品是半個商品。

即便找準了客戶需求,產品依舊是半個商品。知足了需求不表明就有了價值。

咱們細心觀察這個商業社會,什麼樣的商品都有人買。一些完美主義者,沒法理解爲何材料、設計、功能什麼的都很糟糕的商品,仍是有那麼多人去買?一個字:錢。

中國製造在劣質劃上等號的時候,崇洋媚外顯得非常正常。這裏邊緣由不少,諸如人口基數致使的需求量過大、社會體制變革等等。最重要的是多數中國人一邊用着中國製造一邊罵,一邊還對洋產品望而卻步。仍是一個字:錢。

知足需求其實就是有價值,但在人的心底,價值是能過價格的標尺衡量出來的。二者是相互凸顯的。

因此有的產品,有人說好但不買,是由於貴;心理以爲好嘴上說很差,也是由於貴;有些產品有人說很差,但仍是會買,是由於價格合適。因此任何產品好與很差,都有一個價格和價值的臨界點。這個問題說提及來內容太多,之後再單說。

譬如說手機,5000塊的是好,但太貴了,怎麼樣我也不會買;若是我生了嫉妒心,還會罵這個產品很差,其實我都沒用過。再譬若有一款手機2000塊,處理器、內存都低一些,屏幕材質也不好,尚未前攝像頭,由於符合個人價格耐受度,我也會買。

品牌黏性的法門。

由於價格,會產生初次消費,想要所謂的黏性、重複消費這些指標,還要有一個因素——實用。

再譬如說手機:不管是5000塊仍是500塊,信號太差總斷線、音量過小漏接電話,終究會被拋棄。

《易經》坤卦裏有一句:「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堅守本源,由於西南方是文王八卦的坤卦所在,坤是地。

譬如:有愛好書法的人放棄造型複雜的硯臺,而選擇黑色的碗,由於用墨汁更實用;

再譬如:不少人都裝一些平時根本不用的APP,由於有某個實用的功能。

創建在實用性基礎上的視覺設計,才應該是商品的基礎設計原則。

商品「象數理」

總結下來:商品設計就是《易經》的「象數理」。

挖掘需求找準生活現象;找準價值價格比就是數;知足實用的設計就是理。

再往深一步:經過現象規避競爭、塑造差別;經過價值價格比控制生產成本;根據使用性設計取材等等。

「象數理」不只僅能體如今產品設計上,更重要的是,把握象數理,從商品設計開始,就是營銷的開始。

「止於至善「是完美嗎?

相對那種和劣質畫等號的中國製造,徹底爲短時間利益而產生的產品,有一種產品一般是「胎死腹中」。永爲何劣質低價產品照買,而永無止境力求完美的產品反而被冷落?顯得如此不公平。

《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般的註解是: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令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並且精益求精,作到最完善的地步而且保持不變(止於至善)。

好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止於至善」。

首先,對產品苛求極致、完美是好事,但不是用無止境;

其次,所謂完美,是相對而言,要有所對比,有所錯落;

再次,善,並不僅是完美的意思,對於商品設計,更多的打造尖銳的利益。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這是孔子在《易經.繫辭傳》是說的話。

善,還有其餘意思。譬如:善良、仁慈、德行、美好、適宜等等。

這個社會很浮躁,不少行業的信任在透支,一系列不安全的問題隨着新媒體的發展而暴露出來。原本應該是必然條件的「安全」,「道若極三境」中的「信任」,顯得如此難得。只須要作到安全,就有機會。

因此,保持初心,得信任者得將來!

via:快鯉魚 (文/始稷 )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