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意識與精英素質

精英意識與精英素質
2009-02-15 20:38:34
     所謂「內在精英」是一種意識,只有在這一意識的引導下,只有具有精英意識的人,纔可能履行精英的社會職能。    
 「領導者的搖籃,政府的思想庫」,這話提得激動人心,你們也很認同: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敢不以此爲目標?打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網頁,這三個國內名院都沒有打出相似的口號。而這樣一個口號的做用卻不可低估。
      爲何這麼說呢?我相信你們能夠感覺到一種心理暗示:若是你是一所培養出好幾位著名政治家或領導人並以其中一位命名的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好比假設×××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畢業的(固然這個假設很荒謬),而且咱們叫「×××公共管理學院」,那麼無形之中就讓人以爲,本身所在的學院是走出了×××這樣的偉大政治家的地方,本身在一個榮耀的集體裏,固然也決不能丟人。這就是爲何名校的學生老是更加自信的一個重要緣由。而「領導者的搖籃,政府的思想庫」的做用也就類同於此。
      領導者怎樣培養?就像上一節所說的,沒有那種起碼的「本身也決不能丟人」的被動的精英意識,或者說更應該是一種徹底主動的精英意識,是絕對不可能成爲真正的領導者的。
      固然,「精英」這兩個字在當下受到了很多的批判,那自有它特殊的語境。在「領導者的搖籃」這個語境下,不談精英意識,難道要咱們討論怎樣成爲草根?咱們也看到,一個學校的工科乃至文科理科能夠大規模招生,你見過大規模招生的公共管理學院嗎?爲何?我看,那是由於公管人註定是一個社會的少數,領導者必然由那少數的精英來擔當!
      那什麼是精英意識?依我的的拙見,就像我們學院在《華中科技大學》校報上曾經的一篇報道的標題同樣,精英意識是一種「濟世情懷」。什麼是濟世情懷?那就是 敢於擔當、敢於挑頭的一種領導者的風度!朋友們,咱們有沒有在任何一本傳記或報道上看到過像×××、×××、肯尼迪、林肯、丘吉爾等等這樣的偉大政治家或者在其餘行業的比爾蓋茨、洛克菲勒、南丁格爾這樣的領導者說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類的話?咱們有沒有看到過他們以爲本身作事情得過且過就行,沒必要要出風頭求第一?咱們有沒有看到過他們作事情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不去想着本身出點「花招」、搞點「彩頭」?
      答案恐怕是「沒有」,也必定是「沒有」!爲何?由於那種甘於平庸不肯擔當不肯挑頭的市民意識不是一個領導者身上可以容忍的缺點。 勇於去想勇於去作的精英意識纔是一個領導者成長的關鍵。
      簡單這樣一說,我相信你們都能認同。可是咱們的現狀如何?咱們的學生組織是否作到了追求超越?咱們的學生幹部是否具備精英意識?咱們的學生是否在得過且過呢?!
      一個學校的公共管理學院,應該是這個學校氣質不一樣的、最受人尊敬的學院。它着眼於「成公益之事、立共享之業(李書記語)」,而關注公共利益的羣體永遠是受人尊重的。這個學院的學生,也應該體現出一點和其餘學院不一樣的公益之心來,而不是湮沒在人羣之中,和你們一塊兒貪睡、濫情、吃喝玩樂。固然這些不是不能夠。睡覺也好,吃喝玩樂也好,這都是我的生活,咱們其餘任何人無權干涉。濫情本也不叫濫情,反而只有保持一顆多愁善感的細膩的心,濟世情懷才能更好地舒展。但在這些無可厚非的私生活以外,咱們總還應該多一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邁,總還應該多一點扎根羣衆、關注民生的柔情吧!
      光有精英意識,恐怕還不夠。一我的勇於擔當、勇於挑頭了,沒有必定的綜合素質只怕是空的。那麼領導者須要什麼樣的綜合素質呢?愚意覺得:「 會看、會聽、會想;能說、能寫、能作」就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有並且必須具有的綜合素質,具有了這些,就能夠說是具有了「精英素質」。公共管理學院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精英意識,還得培養學生這 「三會三能」的精英素質
      「會看」,看什麼?一是看社會。社會上發生那麼多事情,你就一雙和大衆同樣的眼睛,看過來看過去都是些和大衆同樣的觀點,那你怎麼高瞻遠矚怎麼引領潮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恐怕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除了看社會,看人看事,都是須要學習須要遊刃有餘的。把人把事把社會看透了最起碼看懂了,這樣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領導者。
      「會聽」,聽什麼?聽不一樣意見,聽絃外之音。若是一個在「領導者搖籃」裏的人不能培養出一種兼聽的氣度,而是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喜歡「一言堂」,這種人在現代社會裏通常都不可能有多大的發展,就是有,真正成爲了領導者,也會記入歷史的反面或起碼是過於激烈的爭議面罷!
      「會想」是指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倒不用多談,你們已有共識。「三能」做爲技能方面的東西,恐怕值得多着些筆墨。
      咱們看到成熟的政治社會裏,傑出的政治家每每是著名的演說家。好比丘吉爾,好比美國的歷屆總統,甚至希特勒之流也是如此。由於政治家須要羣衆基礎,而這羣衆基礎怎麼來?你不可能和人民一一接觸讓他們「慢慢了解」,只能靠表達,把你的觀點、見解、思想給表達出來,贏得甚至煽動羣衆,這纔算數。公共管理是一門很是須要智慧的學問,而沒有表達的智慧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嗎?
      遺憾的是,咱們學院演講基本無人,辯論讓人窩火。反觀人文學院、新聞學院,爲何他們在演講比賽中老是有兩個甚至四個很是強的選手進入決賽而公共管理學院老只有一個還總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爲何人文學院能夠在辯論賽上達到巔峯而本應該既有理科生的縝密思惟又有文科生的良好口才的公共管理學院老是打個一兩場就敗北了?不會說的公管人,總有一天要在社會上激烈的競爭中吃大虧!
      「能寫」這個問題恐怕就更突出了。咱們引覺得榮的風曉信息網辦得不可謂很差。我天天上網就必看。一個徹底由學生運做的網站能到今天這個樣子真是值得表揚甚至值得敬仰!但咱們也遺憾地看到,網站上漏洞百出。錯別字一大堆:別說是公管人,什麼人都不該該犯這樣的錯誤,況且是一字關天下的公共管理者!文筆不行:有人對比過管理學院和公管學院的學生寫的新聞稿,聽說咱們的差距顯而易見——固然我沒對比過,我也沒有認真看過管院的稿件,但起碼光是看咱們公管採風裏的新聞都以爲能夠提高的空間仍是太大太大了。
      「能作」大約和其餘「三會兩能」分不開,一是要踏實肯幹,不虛浮,不投機。倘在純淨的學校裏都不能學到這領導者重要的品質的話,就更不要奢望讓咱們的同窗到社會上去學這些東西了。二是要懂技巧、知方法。這一點就能在咱們同窗的組織能力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若是咱們的同窗把一場活動組織得混亂不堪,或者咱們的團學聯咱們的班委會連本身的內部關係都疏理不清楚,權責不清分工不明,那咱們從此又如何能把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千頭萬緒弄個明白呢?!
      這樣一些精英素質,我的覺得學院應該仍是能夠作點什麼來培養培養。好比開設一些實用性比較強的課程。固然,這會有不少的困難和實際條件的限制,但問題既已提出,解決只是一個決心問題。在就業難的現實條件下,對於絕大部分同窗來講,這些實用性的東西恐怕比數學要遠遠重要的多,只怕也比數學更能成就一個行業的領導者或者政治家吧!
      固然,不管是精英意識或者精英素質,更重要的,還在於公共管理學院每個學生的自身修煉。咱們也都知道,就算師傅領進門,修行都還得靠我的。但願咱們公共管理學院的同窗們,從此多一點精英意識,多一點精英素質,不要再把「小院」掛在嘴邊以「院小」做爲不積極進取的藉口:須知——領導者永遠少得只是極個別人,但他們撬動的,是整個地球。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