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
面向對象的典型原則能夠劃分爲兩類 —— 「面向類」的和「面向包」的;
「面向類」的,包括:
SRP —— 單一職責原則;
OCP —— 開放封閉原則;
LSP —— 里氏替換原則;
DIP —— 依賴倒置原則;
ISP —— 接口隔離原則;
「面向包」的,包括:
REP —— 重用發佈等價原則;
CCP —— 共同封裝原則;
CRP —— 共同重用原則;
ADP —— 無環依賴原則;
SDP —— 穩定依賴原則;
SAP —— 穩定抽象原則;
「面向包」的6個原則能夠再劃分爲兩類:REP、CCP、CRP 強調的是包的內聚性設計要求,而 ADP、SDP、SAP針對的是包間耦合性要求;
(P7)
里氏替換原則是站在模式對象這一方,依賴倒置原則是站在客戶程序這一方。模式對象這一方將「相對多變的」子類視同它的接口(或父類),而客戶程序依賴的內容不是「相對多變」的子類,而是「相對穩定」的接口;
(P10)
迪米特法則不但願與非「友」的類型創建直接聯繫,即使聯繫的都是「友」也要和「最近的密友」聯繫,而且聯繫的時候最好不要談「隱私」(即專門類型),要用一些相對廣爲人知的知識進行交互;
迪米特法則在生活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人脈」,不過不一樣點在於迪米特法則但願的是人脈窄,而現實中咱們但願的是人脈寬、路子廣;
(P15)
開發軟件的主要目的是知足用戶的須要,同時得到收益;
工程化軟件的特色不只僅是看上去很「面向對象」,關鍵是可以用簡潔、必要的面向對象手段解決問題,少投入、多產出;
(P18)
好的命名空間規劃是工程化代碼與非工程化代碼一個最直觀的區別;
(P21)
在.Net中委託也是一個抽象手段,它是對方法的抽象;
(P22)
委託是對具體方法的抽象,它屏蔽了委託的調用者與實際執行方法間的關聯關係;
(P25)
方法,就是一小段能夠重用的處理過程;
事件是委託的特例,「特」表如今以下4個方面:
—— 返回值爲 void;
—— 第一個參數 sender 是 System.Object;
—— 第二個參數繼承自 EventArgs 或其子類;
—— 僅限兩個參數;
(P29)
C# 爲咱們提供了5種抽象能力:
Class —— 對現實世界的抽象;
Interface —— 對 Class 行爲的抽象;
Delegate —— 對方法的抽象;
Attribute —— 對類型元數據的抽象;
Generics —— 給上述因素進一步、進兩步、直至進N步抽象的機會;
(P33)
接口和參數更明確,並且不只僅停留在 UML 的圖紙上,在編碼和調用過程當中都起到剛性的檢查做用;
(P34)
若是代碼將被反覆重用,只要進度容許,儘可能泛型;
(P49)
不建議在 .Net 2.0 版本之前的項目中採用接口注入的方式;
(P76)
工廠方法模式是 GOF 23個設計模式中最具啓發效果的,它告訴咱們能夠經過增長新的對象專門管理「變化」;
(P78)
靜態類不能被繼承,因此看起來靜態類更像之前的 API 集合,有點不那麼「面向對象」的味道;
(P93)
單件模式要作的就是經過控制類型實例的建立過程,確保客戶程序使用的都是建立好的同一個實例;
(P105)
Singleton 模式在 .Net 平臺一個最簡潔但又相對線程安全的實現方式:
sealed class Singleton
{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readonly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115)
使用時能夠把工廠方法、靜態工廠、簡單工廠和抽象工廠混合起來:
靜態工廠能夠做爲最底層的一個「泵」,它提供最原始但最粗顆粒度對象的建立,甚至僅僅返回弱類型的 object 也能夠,後綁定調用(或被稱爲晚綁定)能夠經過一個集中的靜態工廠完成。之因此把它放在最下面,主要是由於它不能被繼承和進一步擴展,因此讓它作最基本但又最通用的工做。實際項目中能夠用 Activator 類充當這個角色;
簡單工廠的適用範圍很廣,根據應用的須要在某些須要隔絕抽象與具體的位置上使用;
工廠方法應用在具備一套較縱深層次的對象上,能夠經過具體工廠類型選擇繼承層次上一個合適的具體產品來構造,而客戶程序則把握住抽象的工廠類型和抽象的產品類型便可;
抽象工廠方法則用在某些特定領域上,面向某些應用子系統或專業領域的對象建立工做,相對而言,咱們能夠把它更多地用於項目的中、高層設計中;
(P142)
項目中,使用原型模式的關鍵不在於定義一個 IPrototype 接口,而在於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克隆過程;
(P148)
適配器主要有3個做用:
—— 完成舊接口到新接口的轉換;
—— 將「既有系統」進行封裝,邏輯上客戶程序應該不知道「既有系統」的存在,將變化隔離在適配器部分;
—— 若是客戶程序須要遷移,僅須要在適配器部分作修改;
適配器模式配合代理模式,它們能起到「穩定性邊界」的做用,即當一個範圍內的對象相對穩定,而與之交互範圍內的對象相對不穩定(或不肯定可否穩定)時,咱們能夠考慮在邊界上增長適配器和代理;
(P166)
橋模式解決的是對抽象中正交變化因素的進一步分解及銜接;
(P206)
在實際項目中,裝飾模式的應用比例不高,主要是由於追蹤和調試相對困難,多數狀況下項目中更願意採用多接口組合的方式;
(P216)
值類型要麼是堆棧分配的,要麼是在結構中之內聯方式分配的,值類型包括簡單類型、枚舉類型和結構類型;
引用類型是堆分配的,操做它們的時候咱們是基於引用完成的,引用類型包括類類型、接口類型、委託類型和數組類型;
(P224)
外觀模式是屏蔽複雜性的,不少時候代理模式的控制自己也就是對各類複雜性的屏蔽,只不過外觀處理的是一個邏輯上的「子系統」,並且其封裝後的結果並無具體抽象接口的要求,但在代理模式中客戶程序須要的接口事先是明確的。外觀模式每每會生成一個更易於使用的新接口,而代理模式保持接口一致;
(P226)
代理模式既以設計模式出現,用時也是很重要的架構模式;
(P237)
CoR 模式普遍應用於架構模式、大型項目的基礎平臺及 SOA 環境下的企業服務總線(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其交互過程當中每每涉及分佈式事務性鏈式操做,消息隊列、數據庫、外部服務及雲計算環境均可以針對一個 Request 內容用「鏈式」方法鏈接;
(P242)
模板方法模式的概念雖然簡單,但它卻充斥在軟件架構的方方面面;
(P245)
模板方法模式主要採用繼承(或接口實現)完成,而策略模式更多經過委託解決;
模板方法模式關注點在於算法中的每一個步驟的差別及可替換性,而策略模式則是對整個算法進行替換;
(P273)
從工程角度看,命令模式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爲應用的擴展性、高可用性提供了基礎;
(P284)
「依賴於抽象」 —— 若是客戶程序使用一個繼承體系上的某個具體類型的時候,就從這個體系上抽象出一個接口,而後經過建立型模式讓客戶程序按照接口要求向客戶程序提供實例;
(P295)
備忘錄模式是爲了給應用一個 Undo() 的機會;
(P317)
ABC (Address、Binding、Contract) 組合常被稱爲 (ServiceEndpoint);
(P333)
命令模式解決的是「作什麼」,它把到底須要作什麼的問題延遲到子類中定義;
策略模式關注於「怎麼作」,也就是爲了完成一個既定的處理,算法上怎麼實現的問題;
(P351)
若是對象的不肯定性來自於構造過程,那麼藉助「建立型模式」,控制目標對象的數量或者把建立工做交給一個獨立的對象完成。這樣,業務對象自身不會爲了構造其餘對象產生直接依賴。固然,實現該目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待構造的對象先被抽象;
若是對象的不肯定性來自結構,則能夠考慮「結構型模式」,用一個相對抽象的對象協調結構上的依賴關係;
若是不肯定性來自執行過程,則能夠考慮「行爲型模式」,行爲型模式多數時候是對執行邏輯複雜性的進一步分解,好比某些操做、交互過程過於複雜,這時就須要對它們分解。行爲型的思惟方法就是把這些複雜並且易變操做和交互對象化,同時抽象它們的行爲,確保這些對象後續能夠被替換;
(P381)
視野決定高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