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安全系列(一):XSS 攻擊基礎及原理

跨站腳本攻擊(XSS)是客戶端腳本安全的頭號大敵。本文章深刻探討 XSS 攻擊原理,下一章(XSS 攻擊進階)將深刻討論 XSS 進階攻擊方式。html

本系列將持續更新。後端

XSS 簡介

XSS(Cross Site Script),全稱跨站腳本攻擊,爲了與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 有所區別,因此在安全領域稱爲 XSS。跨域

XSS 攻擊,一般指黑客經過 HTML 注入 篡改網頁,插入惡意腳本,從而在用戶瀏覽網頁時,控制用戶瀏覽器的一種攻擊行爲。在這種行爲最初出現之時,全部的演示案例全是跨域行爲,因此叫作 "跨站腳本" 。時至今日,隨着Web 端功能的複雜化,應用化,是否跨站已經不重要了,但 XSS 這個名字卻一直保留下來。瀏覽器

隨着 Web 發展迅速發展,JavaScript 通吃先後端,甚至還能夠開發APP,因此在產生的應用場景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的狀況下, XSS 越來越難統一針對,如今業內達成的共識就是,針對不一樣的場景而產生的不一樣 XSS ,須要區分對待。可即使如此,複雜應用仍然是 XSS 滋生的溫牀,尤爲是不少企業實行迅捷開發,一週一版本,兩週一大版本的狀況下,忽略了安全這一重要屬性,一旦遭到攻擊,後果將不堪設想。安全

那什麼是 XSS 呢?咱們看下面一個例子。服務器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XSS</title>
</head>

<body>
  <div id="t"></div>
  <input id="s" type="button" value="獲取數據" onclick="test()">
</body>
<script>
  function test() {
    // 假設從後臺取出的數據以下
    const arr = ['1', '2', '3', '<img src="11" onerror="alert(\'我被攻擊了\')" />']
    const t = document.querySelector('#t')
    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p.innerHTML = item
      t.append(p)
    })
  }
</script>

</html>

這個時候咱們在頁面上點擊 獲取數據 按鈕時,頁面上會出現以下信息:app

你會發現,本應該做爲數據展現在界面上的內容竟然執行了,這顯然是開發者不但願看到的。dom

XSS 攻擊類型

XSS 根據效果的不一樣能夠分爲以下幾類:xss

反射型 XSS

簡單來講,反射型 XSS 只是將用戶輸入的數據展示到瀏覽器上(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即須要一個發起人(用戶)來觸發黑客佈下的一個陷阱(例如一個連接,一個按鈕等),才能攻擊成功,通常容易出如今搜索頁面、留言板塊。這種反射型 XSS 也叫作 非持久型 XSS(No-persistent XSS)ui

例如: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div id="t"></div>
  <input id="s" type="button" value="獲取數據" onclick="test()">
</body>
<script>
  function test() {
    const arr = ['1', '2', '3', '<img src="11" onerror="console.log(window.localStorage)" />']
    const t = document.querySelector('#t')
    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p.innerHTML = item
      t.append(p)
    })
  }
</script>

</html>

假設這是一個留言板塊,加載到這一頁時,頁面會輸出:

黑客能夠輕易盜取存儲在你本地瀏覽器的各類信息,進而模擬登錄信息,黑入帳戶,進行各類操做。

存儲型 XSS

存儲型 XSS 會把用戶輸入的數據 保存 在服務器端,這種 XSS 十分穩定,十分有效,效果持久。存儲型 XSS 一般叫作 "持久型 XSS(Persistent XSS)",即存在時間比較長。

比較常見的場景就是,黑客寫下一篇包含惡意代碼的文章,文章發表後,全部訪問該博客文章的用戶都會執行這一段代碼,進行惡意攻擊。

例如: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div id="t">
    這是我寫的一篇文章
  </div>
</body>
<script>
  console.log(navigator.userAgent)
</script>

</html>

直接輸出了瀏覽器信息,黑客能夠獲取到這些信息後,發送到本身的服務器,隨意操做。

DOM Based XSS

實際上,這種類型的 XSS 與是否存儲在服務器端無關,從效果上來講也是反射型 XSS,單獨劃分出來是由於此類 XSS 造成的緣由比較特殊。

簡單來講,經過修改頁面 DOM 節點造成的 XSS,稱之爲 DOM Based XSS。

例子以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XSS</title>
</head>

<body>
  <div id="t"></div>
  <input type="text" id="text" value="">
  <input type="button" id="s" value="search" onclick="test()">
</body>
<script>
function test() {
  const str = document.querySelector('#text').value
  document.querySelector('#t').innerHTML = '<a href="' + str + '" >查找結果</a>'
}
</script>

</html>

該頁面的做用是,在輸入框內輸入一個內容,跳出查找結果能直接跳轉,效果以下:

點擊查找結果後,頁面會自動跳到百度(毒)頁面,可是細心的咱們會發現,這字符串拼接有可乘之機啊,輸入" onclick=alert(/XSS/) //

果真,頁面執行了咱們輸入的東西,上面的內容是,第一個雙引號閉合掉href的第一個雙引號,而後插入onclick事件,最後註釋符 //註釋掉第二個雙引號,點擊跳轉連接,腳本就被執行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