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自知乎相關問題答案,寫的很清晰。react
1. 概述邏輯:測試
全稱命題只能被否證而不能被證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個案固然不足以證實一個全稱命題,可是卻能夠否認全稱命題。spa
研究時,咱們固然不但願否證本身的研究假設,因此咱們就搞個和研究假設相反的虛無假設。若是咱們否證了虛無假設,就至關於咱們證實了研究假設。因此假設檢驗就是要試圖否證虛無假設,或者說拒絕虛無假設。這是第一層道理。3d
第二層道理和抽樣分佈有關。因爲抽樣的緣由,樣本並不可能絕對地否證虛無假設。在個案中,小几率事件能夠等同於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咱們在這個意義上去在必定的事先約定的機率水平上去拒絕虛無假設。blog
二、小几率事件發生不正常。若是小几率事件仍是發生了,那麼就說明原假設有問題。事件
結合這兩點,咱們設置一個隨機變量的區域,這個區域是偏離原假設的,而且發生在這個區域的機率很小,若是實際觀察到的值仍是出如今這個不太可能出現的範圍內,那麼咱們能夠拒絕原假設。ip
兩種決定是否接受原假設的方法:io
一、給定發生偏離原假設極端狀況的機率(這就是顯著性水平alpha),能夠計算獲得對應的臨界值(參照圖1,偏離原假設的陰影部分面積表示顯著性水平,對應的座標表示臨界值)。若觀察值在臨界值範圍內,表示出現這種現象都是比較正常的,則可接受原假設;若觀察值超出臨界值範圍,則表示在原假設條件下出現了不太可能的現象,那麼咱們就懷疑原假設的成立性,則拒絕原假設。class
二、給定發生偏離原假設極端狀況的機率。計算出現觀察值及比觀察值還要偏離原假設的機率(這就是p值)。(參照下面這個圖來理解)若p>alpha,則表示觀察值在臨界值範圍內,則可接受原假設(如圖1);若p<alpha,則表示觀察值在臨界值範圍以外,則拒絕原假設(如圖2)。p值是一我的工定義的東西,它其實仍是經過判斷觀察值是否在臨界值範圍內來決定是否接受原假設。變量
總結下:
對於一個假設,我不知道它是否成立,並且實際測試過程當中也存在許多非肯定性因素可能致使個人測試過程不許確,那麼我給出一個出現錯誤的容忍度(也就是顯著性水平alpha),根據這個容忍度能夠獲得相應臨界值(若觀察值在這個範圍內都是正常的,不然不正常),而後將觀察值和這個值比較。
可是有些狀況下觀察值不太好看出來,咱們能夠計算出發生觀察狀況以及更壞狀況的值(也就是p值)。若p值比alpha值大,則代表觀察值在臨界值範圍內,可接受原假設(如圖1);若p值比alpha值小,則代表觀察值在臨界值範圍外,則決絕原假設(如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