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

 

文章發佈於公號【數智物語】 (ID:decision_engine),關注公號不錯過每一篇乾貨。微信

 

 

 

做者 | 馮潝網絡

 

 

「預測將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學習

——尼葛洛龐帝優化

 

 

011、從現實到虛擬再到虛擬現實網站

 

01從現實到虛擬人工智能

 

1.1比特的數量?比特的質量?spa

當比特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每每以爲擁有更多的比特、傳輸更多的比特,就能掌握信息時代的命門。而實際上,在必定的時期,這個結論是成立的,尤爲是比特傳輸技術尚不成熟的時候,太低的分辨率會影響人們接受有效的訊息,而較高的分辨率則更加方便易用。可這一論斷是有時間限制的,當比特達到必定數量,分辨率就不在成爲人們接收的障礙,此時繼續增長比特的數量,也會由於超出了人自身所能接受的範圍而沒法被接收者感知,只是無用功。就如書中所寫的例子:3d

 

「在1995年,對於所謂的‘VHS畫質的影像’來講,120萬比特/秒是一個門檻,假如你想要獲得更佳的畫面,儘管把傳輸速率提升2到3倍好了,可是超過600萬比特/秒的容量就沒有什麼大的用處。咱們不會由於擁有這麼多的帶寬,而享受到富於想象力的新服務。」視頻

 

因而,在吃了諸如「高清晰度電視」這樣的虧以後,咱們也該明白,比特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比特自己,而在於其承載的內容,進行三十次四分鐘的通話,和看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消耗的比特多是同樣的,但其意義卻徹底不一樣,單純按照比特的數量進行比較是不妥的。迪士尼的卡通形象並不佔用太多的比特,但價值卻很高,由於這個形象能夠無限次的利用,轉化成不一樣的原子,應用與不一樣的物品上。所以,數字化時代,並不是是一個技術爲王的時代,或者說,不是一個僅僅靠技術就能爲王的時代,創意永遠是重要的。blog

 

1.2依附於原子?脫離了原子?

數字化時代,我看出的另外一個趨勢,是比特漸漸脫離原子的過程。首先,從傳輸來看,隨着比特的傳輸速率不斷提升,傳輸一樣數量的比特,所須要的光纖愈來愈少;而從承載來講,一開始,比特必須存儲在很笨重又不方便使用的帶子裏,隨着科技進步,出現了更加輕便、存儲量也更大的光盤,而到今天,電腦裏一個小小的硬盤,其存儲量已經是昔日的無數倍,比特的傳輸,對原子的依賴是漸趨縮小的。然而以今日的條件,比特若想完全的脫離開原子而產生、存儲和傳輸,能夠說是徹底不可行的,且不說傳輸比特的光纖就是原子,咱們獲取比特,也都是從原子——電子設備上獲取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特和原子都將相互依存,比特依賴原子,而又能夠不斷地對原子產生影響。可是將來是有無限可能的,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比特就可以從一我的的大腦直接傳輸到另外一我的的大腦,不須要原子來輔助了呢?

 

02虛擬+現實

 

2.1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

自從比特愈來愈深刻咱們的生活,每一個人更像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咱們真實的現實世界,而另外一個,是網絡所營造出的虛擬世界。一方面,咱們是現實社會的甲乙丙丁,咱們聽從着本身的社會角色,作一個父親母親、丈夫妻子、老闆職員,過着現實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咱們能夠依託網絡,創造出另外一個不一樣的「我」,因爲網絡是匿名的、私密的,在網絡世界中,沒有人知道你在現實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所以,一個瘦弱無力得人能夠是遊戲中所向披靡的將軍,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能夠是社交平臺上口若懸河的演說者,一個平時溫和有禮的人,有可能會變成侮辱謾罵他人以發泄情緒的「噴子」,一個毫無學識的人,也大能夠打着專家的旗號,招搖撞騙。虛擬的世界,令人們能夠擺脫現實社會的桎梏,變成一個更加自由和爲所欲爲的自我,可是自由的背後,卻藏着隱患。隨着網絡的普及,網絡世界也不斷的壯大發展,咱們能夠看到,因爲網絡世界缺少相應的法規、管理和限制,網絡犯罪愈來愈猖獗,網絡暴力也屢禁不止。雖然網絡世界是自由的,可是自由也必須是規則以內的自由,所以網絡立法和網絡監管,將來還需增強。

 

2.2在現實中運用虛擬

在我小的時候,每當我在早上六點鐘被媽媽喊醒,極不情願的洗漱完畢,背上書包去上學的時候,我老是設想着,能有一個長得和我如出一轍的機器人,代替我去上學,再把他的大腦和個人大腦相連,我就能夠在睡夢中愉快的聽課了。這或是一個小學生的荒誕的童趣,但時至今日,我漸漸看到了這一想法實現的可能。愈來愈聰明的「懶」人們,開始將人工智能運用到生活的每一處,從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到掃地機器人、烹飪機器人、再到各個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工人,人工智能滲透進了咱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力獲得了大大的解脫。也許有一天,真的能夠把人和機器鏈接起來,咱們只要動腦想一想,就能獲得一杯熱熱的咖啡,或是一份不加蔥花的幹拌麪。

 

可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仍是有不少問題的,首先,無論再模仿人類,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僅僅能按指令操做的冰冷機器罷了,它們沒法自主思考,也沒法作任何指令以外的行爲。我想起我曾經看過一篇科幻文章,男主角早上起來,他的機器僕人按照他平時的習慣幫他穿衣、洗漱、作早餐、倒咖啡,而後他的汽車自動駕駛送他到了公司,這時纔有人發現,男主角早已在睡夢中猝死多時。機器終歸是沒法代替現實的,然而在如今,無數人沉迷虛擬,成爲「低頭族」,脫離他人,脫離社交,我很怕有一天小說中的預言會成真。

 

那麼有人會說,咱們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有一天,讓它們和咱們同樣,有情感、有想法不就好了嗎。這就更爲困難了。發展人工智能,最大的問題,永遠不是技術問題,我甚至相信,找咱們如今的技術若是全力發展人工智能,速度會比如今的進程快得多。然而,研發以後呢?當咱們真的研發出和人類同樣的人工智能,咱們是該把他們視爲機器,仍是和咱們同樣的人?要不要立法來保護他們的權益?當人類和機器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公平處理嗎?最糟的是,若是有一天,這種由咱們一手創造的高智能生命體,發過來統治或是消滅咱們的時候,咱們人類,有能力反抗嗎?在咱們想明白這些問題以前,人工智能的研發,仍是要放緩腳步。

 

022、開放融合是大勢所趨

 

01不一樣媒介的融合

 

從傳統的紙媒到電視媒體,媒介都是各自分離、相互獨立的,而在數字化時代,這一切獲得了改變。從內容採集、排版、到傳輸,各個媒介都呈現出一體化、同一化傾向。在報業,「數字報紙」早已在各個網絡平臺上推出,一些報社也開始採用網站、微信公衆號等等不一樣的方式,來將信息傳播給受衆。電視就更不用說了,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就是傳統電視業與數字時代融合最好的佐證,再加上逐漸興起的網絡電視、網絡視頻,都是電視行業與網絡的結合。對於媒介融合的將來,我摘錄了百度百科上的這句話:

 

「媒介融合」最高的階段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徹底有可能在將來產生一種與今天媒介形態徹底不一樣的新媒介,這種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幾種甚至所有媒體的優勢。

 

02多感官融合

 

在紙媒時代,人們只能經過報紙上單一的文字和少許的插圖來獲取信息;到了廣播出現,人們能夠經過聲音來獲取信息,經過聲音的抑揚頓挫、情緒流露還有一些環境音的製造,比文字更加富有感染力一些,閉上眼睛,能是觀衆身臨其境;再日後,是無聲電視的發明,人們能夠經過畫面,準確地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而沒必要像之前依靠想象來還原事件的全貌;再日後,有聲電視是下了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多感官傳播由此開始。如今,VR技術的出現,令人能夠從一個3D的視角,體會到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

 

我認爲將來,感官結合的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發展更多的感官傳播,若是能用數字技術,是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到觸覺、嗅覺等等,到時候人們看一條新聞,就彷彿真正是現場的旁觀者,甚至當事人通常;看一場電影,彷彿本身也親歷了一場主角的奇妙冒險,我相信,這在不遠的未來可以實現。二是,使機器自身也具備感官,實現人機互動,在將來,當使用者說出一句話,機器可以從他的語調、表情等多個因素,來判斷出說話者的情緒,而且作出相應的反應,就像一個真正的人類夥伴同樣,而不是單調的重複着音調單一的電子合成音。

 

03數字時代帶來的文化融合

 

在報業時代,一份報紙的發行,是很具備地區侷限性的,好比說《河南日報》《天津日報》,都只是在各自的地區發行,編載的都是本身地區的新聞,縱使有《人民日報》這樣的全國報紙,但人家篇幅有限,能記錄的那必須是驚動黨中央的頭等大事,通常新聞人家是不收錄的。也就是說,你在天津,你想看看河南人民最近都發生了什麼新鮮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你坐個車跑到河南,買份《河南日報》看看。

 

到了電視時代 ,狀況有所改觀,一個地方也能收到另外一個地方的電視臺。我坐在我天津的家裏,電視收個河南臺,我就坐那看,就能看到河南新聞,知道河南人民最近有啥新鮮事。但是電視的侷限性在於,節目是有時效的,今天七點播新聞,你七點半纔回家,那對不起,總不能爲了你一我的把節目倒播一遍,錯過了就錯過了,您仍是得打車,去買那《河南日報》。而且,我國的電視,也只能收到咱們本身國家的電視臺,外國的電視臺是收不到的,想知道國際形勢,也就《新聞聯播》可能偶爾提上那麼一嘴。

 

到了網絡時代,一切都不一樣了,全部新聞、全部信息都在網上,你想知道印度今天發生了啥新聞,也能夠登陸新聞網站來找;你想知道美國人如今過着什麼樣的生活,能夠經過網絡直播,窺見一斑;你想吃新西蘭的羊排、日本的海鮮,也能夠經過網絡訂購,送上家門。網絡時代,地球愈來愈小,愈來愈同一,由於咱們從網絡上可以看見並體驗別人的文化、別人的生活,那咱們就會潛移默化的模仿、學習,改變咱們本身的生活,優化咱們本身的文化。雖然也有個別的國家,藉助網絡,進行文化滲透、或是輸出一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思想,但整體而言,文化融合仍是好的,由於只有睜眼看看外面,才能真正知道本身如今過得怎麼樣,才能想着,去學習,去改變。

 

附閱讀書單: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

 

 

數智物語徵稿啓事0613.png

 

星標我,天天多一點智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