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據結構概念

1. 什麼是數據結構呢?
數據結構是指相互有關聯的數據元素的集合。它包含兩個要素,即「數據」和「結構」。
(1)數據是須要處理的數據元素的集合,通常來講​,這些數據元素,具備某個共同特徵。
eg:早餐、午飯、晚餐這3個數據元素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它們都是每日三餐的名稱,從而構成了每日三餐的集合。
(2​)所謂「結構」呢?就是關係,是集合中各個數據元素之間存在的某種關係(或聯繫)。在數據處理領域中,一般把兩兩數據元素之間的關係用先後件關係(或直接前驅與直接後繼關係)來描述。
eg:在考慮每日三餐的時間順序關係時,「早餐」是「午飯」的前件(或直接前驅),而「午飯」是「早餐」的後件(或直接後繼);一樣,「午飯」是「晚餐」的前件,」晚餐「是」午飯「的後件。
(3)數據結構分爲數據的邏輯結構和數據的存儲結構。
a、數據的邏輯結構是指反映數據元素之間邏輯關係(即先後件關係)的數據結構。
b、數據的存儲結構又稱爲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存儲空間的存放方式。
2.數據結構的表示
(1)數據的邏輯結構的數學形式定義——數據結構是一個二元組:
B=(D,R)
其中,B表示數據結構,D是數據元素的集合,R是D上關係的集合,它反映了D中各數據元素之間的先後件關係,先後件關係也能夠用一個二元組來表示。
eg: a.若是把每日三餐看做一個數據結構,則可表示成:
B= (D,R)
D={早餐,午飯,晚餐}
R={(早餐,午飯),(午飯,晚餐)}
b.部隊軍職​的數據結構,可表示成:
B=(D,R)
D={連長,排長,班長,戰士}
R={(連長,排長),(排長,班長),(班長,戰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