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是流動的。 互聯網的美妙,在於能夠重構規則,從而革新現有的一切。架構
中大型業務系統中,每每多種業務相互交叉,錯綜複雜,使得系統變得難以理解。通常的方法是,經過閱讀工程代碼來理解系統。但這種方法是有侷限性的。由於工程代碼,每每是系統設計實現與業務的混合體,並不徹底一致地表達着業務自己:框架
要真正理解業務,須要從業務自己上去理解,嚴格區分出「業務規則」與「系統設計與實現」這兩個不一樣的層面。工程代碼,能夠做爲重要的參考。
設計
數據模型指的是,須要哪些數據項,數據項之間的關聯,如何有序地組織這些數據項。數據模型是軟件總體設計的導航圖。肯定良好的數據模型,設計就成功了一大半。對象
好比交易的基本數據模型以下。經過這個模型,能夠全局式地概覽交易所涉及到的各類基本數據、各個基礎模塊,有一個總體而基本的把握。blog
針對具體業務,則可更容易地理解和分析。具體業務的數據模型,一般是基礎數據模型再加上一些擴展性的數據集。
接口
如何提煉數據模型呢 ?系統架構
能夠從工程代碼裏的各類 DO,DTO ,服務接口返回的數據對象入手。推敲每一個字段的含義,將其進行歸類。這時候,採用的是有選擇性地閱讀,閱讀代碼呈現的關鍵對象,而不是在荊棘叢生的代碼中穿梭,弄的遍體鱗傷。基礎
規則指的是,數據項及流程要知足什麼約束 ?爲了什麼目標而服務 ?擴展
好比,爲了構建線上交易,須要一個交易下單流程。定義交易下單流程:參數校驗 -> 補全信息 -> 價格計算 -> 落庫 -> 發送建立訂單成功的消息。一個流程就是一條規則。重構
下單流程還能夠擴展得更完整一些:進入店鋪 -> 點擊商詳頁 -> 跳轉訂單確認頁 -> 提交訂單 -> 支付 -> 跳轉訂單支付結果頁。這個流程涉及更多的基礎服務,好比店鋪、商品、支付、優惠、物流、會員等。
還能夠定義更完整的基本線上交易流程。下單 -> 支付 -> 待發貨 -> 已發貨 -> 已簽收 -> 交易完成; 或者 下單 -> 支付 -> 待發貨 -> 退款 -> 交易關閉。
除了流程,規則也指數據項之間的約束。 好比 價格、優惠之間的計算公式,退款校驗,不支持的場景等。
關於規則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是:規則是流動的。 不要拘泥於現有的規則。徹底能夠建立新的規則。 好比線上交易是一套規則,線下交易又是一套規則,基於社交的交易又是一套規則,未來 AI 普及以後,交易或許產生全新的規則。
如何提取規則呢? 也須要從代碼中提取。
流程。首先,析取最通用的流程做爲基礎;接着,再看有多出來的或剪裁的或者定製的。好比拼團訂單,從已支付到待發貨就多出來 待成團 到 已成團 的額外狀態流轉;好比虛擬商品,支付成功以後就當即變成已發貨,不通過待發貨。
判斷。從代碼中的各類 if-else-throw 能夠提取出來。
提取規則以後,要仔細思考,爲何要定義這樣的規則,其背後的意圖和目標是什麼?
構建了數據模型和規則以後,爲了更好地擴展和發展系統的能力,須要對數據項及規則進行清晰無歧義的語義定義。有三類數據的語義要更加仔細:
經過「數據模型+規則+語義」,能夠勾勒出一個業務系統裏的基本業務圖景。
不下廚,永遠學不會作菜。
經過「數據模型+規則+語義」,能夠得到對業務的基本理解。不過這種理解每每是模糊不清晰的。經過項目實戰,推敲具體的業務實現細節,更深刻地理解和擴展示有數據模型、規則、語義的含義及原因。
對於具體業務,也能夠採用這種思惟框架來分析。只不過,這些都是基於通用部分而擴展出來的「數據模型+規則+語義」。
本文提出了理解業務的一種有效的思惟框架:數據模型+規則+語義。經過「數據模型+規則+語義」,能夠勾勒出一個業務系統裏的基本業務圖景。不侷限於工程代碼的實現,而是致力於從業務自己的數據、規則和語義去理解,更容易貼近業務真實的意圖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