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ubernetes 項目被採納度將持續增加
做爲「雲原生」(Cloud Native)理念落地的核心,Kubernetes 項目已經成爲了構建容器化平臺體系的默認選擇。可是,不一樣於一個只能生產資源的集羣管理工具,Kubernetes 項目最大的價值,乃在於它從一開始就提倡的聲明式 API 和以此爲基礎「控制器」模式。編程
在這個體系的指導下, Kubernetes 項目保證了在自身日新月異的的發展過程當中 API 層的相對穩定的和必定的向後兼容能力,這是做爲一個平臺級項目被用戶普遍接受和承認的重要前提。網絡
更重要的是,Kubernetes 項目爲使用者提供了寶貴的 API 可擴展能力和良好的 API 編程範式,催生出了一個徹底基於Kubernetes API 構建出來的上層應用服務生態。能夠說,正是這個生態的逐步完善與日趨成熟,才確立了 Kubernetes 項目現在在雲平臺領域牢不可破的領導地位,也間接宣告了其它競品方案的邊緣化。框架
與此同時,上述事實標準的確立,也使得「正確和合理的使用了 Kubernetes 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成爲了評判上層應用服務框架(好比 PaaS 和 Serverless )的一個重要依據:這不只包括了對框架自己複雜性和易用性的考量,也包括了對框架可擴展性和演進趨勢的預期與判斷。less
不過,相比於國外公有云上以 Kubernetes 爲基礎的容器化做業的高佔比,國內公有云市場對容器的採納程度目前仍然處於比較初步的水平,直接販賣虛擬機及其關聯 IaaS 層能力依然是國內絕大多數公有云提供商的主要業務形態。因此,不一樣於國外市場容器技術增加逐步趨於穩定、Kubernetes 公有云服務已經開始支撐頭部互聯網客戶的狀況,函數
Kubernetes 以及容器技術在國內雲計算市場裏的依然具備巨大的增加空間和強勁的發展勢頭。不難預測,Kubernetes 項目在國內公有云上的逐漸鋪開,會逐漸成爲接下來幾年國內公有云市場上的一個重要趨勢。而不管是國內外,大量 Kubernetes 項目相關崗位的涌現,正是驗證這個趨勢與變化的一個最直接的徵兆。工具
2. 「Serverless 化」與「多樣性」將成爲上層應用服務生態的兩大關鍵詞
當雲上的平臺層被 Kubernetes 項目逐步統一以後,過去長期糾結在應用編排、調度與資源管理上裹足不前的 PaaS 項目獲得了生產力的全面釋放,進而在雲平臺層之上催生出了一個日趨多樣化的應用服務生態。優化
事實上,這個生態的本質與2014年以前的 PaaS 生態沒有太大不一樣。只不過,當本來 PaaS 項目的平臺層功能(編排、調度、資源管理等)被剝離了出來以後,PaaS 終於能夠專一於應用服務和發佈流程管理這兩個最核心的功能上,開始向更輕、更薄、更以應用爲中心的方向進行演進。而在這個過程當中, Serverless 天然開始成爲了主流話題。雲計算
這裏須要指出的是,Serverless 從2014年 AWS 發佈 Lambda時專門用來指代函數計算(或者說 FaaS)發展到今天,已經被擴展成了包括大多數 PaaS 功能在內的一個泛指術語,即:Serverless = FaaS + BaaS。而究其本質,「高可擴展性」、「工做流驅動」和「按使用計費」,能夠認爲是 Serverless 最主要的三個特徵。這也是爲何咱們會說今天你們所談論的 Serverless,實際上是經典 PaaS 演進到今天的一種「極端」形態。資源
伴隨着 Serverless 概念自己的「橫向發展」,咱們不難預料到,2019年以後雲端的應用服務生態,必定會趨於多樣化,進而覆蓋到更多場景下的應用服務管理需求。開發
而且,不管是Function,傳統應用,容器,存儲服務,網絡服務,都會開始嘗試以不一樣的方式和形態嵌入到「高可擴展性」、「工做流驅動」和「按使用計費」這三個特徵當中。固然,這種變化趨勢的緣由也不言而喻:Serverless 三個特徵背後所體現的,**乃是雲端應用開發過程向「用戶友好」和「低心智負擔」方向演進的最直接途徑。
而這種「簡單、經濟、可信賴」的樸實訴求,正是雲計算誕生的最初期許和永恆的發展方向。**而在這種上層應用服務能力向 Serverless 遷移的演進過程當中,不斷被優化的 Auto-scaling 能力和細粒度的資源隔離技術,將會成爲確保 Serverless 能爲用戶帶來價值的最有力保障。
3. 看得見、摸得着、能落地的「雲原生」
自從 CNCF 社區迅速崛起以來,「雲原生」三個字就成了各大雲廠商競相角逐的一個關鍵詞。不過,相比於 Kubernetes 項目和容器技術實實在在的發展和落地過程,雲原生(Cloud Native)的概念卻長期以來「曲高和寡」,讓人很難說出個因此然來。
其實,「雲原生」的本質,不是簡單對 Kubernetes 生態體系的一個指代。「雲原生」 刻畫出的,是一個使用戶能低心智負擔的、敏捷的,以可擴展、可複製的方式,最大化利用」雲「的能力、發揮」雲「的價值的一條最佳路徑。而這其中,」不可變基礎設施「是「雲原生」的實踐基礎(這也是容器技術的核心價值);而 Kubernetes、Prometheus、Envoy 等 CNCF 核心項目,則能夠認爲是這個路徑落地的最佳實踐。這套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與 CNCF 基金會創立的初衷和雲原生生態的發展歷程是徹底一致的。
也正是伴隨着這樣的發展過程,雲原生對於它的使用者的意義,在2019年以後已經變得很是清晰:是否採用雲原生技術體系,實際上已經成爲了一個關係到是否是要最大化」雲「的價值、是否是要在」雲「上贏取最普遍用戶羣體的一個關鍵取捨。這涉及到的,關係到整個組織的發展、招聘、產品形態等一系列核心問題,而絕非一個單純的技術決定。
明白了這一層道理,在2019年,咱們已經不難看到,國內最頂尖的技術公司們,都已經開始在雲原生技術框架下發起了實實在在的技術體系升級與落地的「戰役」。顯然,你們都已經注意到,相比於糾結於「雲原生究竟是什麼」這樣意識形態話題,抓緊時間和機遇將 Kubernetes 及其周邊核心技術生態在組織中生長起來,並藉此機會完成自身基礎技術體系的轉型與升級,纔是這些體量龐大的技術巨人遇上此次雲計算浪潮的不二法寶。在這個背景下,所謂「雲原生」體系在這些公司的落地,只是這個激動人心的技術革命背後的一個附加值而已。
而在」雲原生」這個關鍵詞的含義不斷清晰的過程當中,咱們必定要再次強調:」雲原生不等於 CNCF,更不等於 Kubernetes「。雲原生當然源自於 Kubernetes 技術生態和理念,
但也必然是一個超越 CNCF 和 Kubernetes 存在的一個全集。它被創立的目的和始終在堅持探索的方向,**是使用戶可以最大化利用」雲「的能力、發揮」雲「的價值,而不是在此過程當中構建一個又一個不可複製、不可擴展的「巨型煙囪」。
因此說,雲原生這個詞語的準肯定義,是圍繞着 Kubernetes 技術生態爲核心的,但也必定是一個伴隨着 CNCF 社區和 Kubernetes 項目不斷演進而日趨完善的一個動態過程。而更爲重要的是,在此次以」雲「爲關鍵詞的技術革命當中,阿里巴巴極可能成爲」雲原生「的一個重要的定義者。**
本文爲雲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容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