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會產生「同理心」!和三歲小孩的心理差很少

機器人也會產生「同理心」!竟和三歲小孩的心理差很少

兩千多年前,西周時期的能工巧匠偃師,帶着一個能歌善舞的伶人向周穆王獻禮,歌舞表演結束後,伶人竟對周穆王的愛姬眉目傳情,周穆王大怒,要馬上斬首伶人。偃師慌忙當衆拆了伶人周穆王才發現那伶人竟然是我的偶。segmentfault

原來世界上最先的「機器人」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甚至那時就已經能作到以假亂真,甚至能夠和人眉目傳情。學習

這種和人同樣,能行走、能說話,甚至能思考的機器人在科幻大片裏也很常見。十幾年前的一部電影《我,機器人》中,甚至出現了機器人想統治人類的劇情。人工智能

固然了,不管是偃師所造的伶人仍是電影裏的機器人,都帶着人類對機器人的想象。但今天,這種想象彷佛就要成真了。哥倫比亞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竟然真的製造出了會觀察,能預測其餘機器人下一步動做的機器人。spa

image.png

機器人的「同理心」,它們也能培養「默契」

人和人相處久了有時能猜到對方接下來想要作什麼,有時候甚至連對方想說什麼話都知道。咱們給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名字,叫作「默契」。設計

但你能想象和機器人培養出這種默契麼?哥倫比亞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爲了驗證這一點,用兩個機器人作了一項實驗。視頻

他們佈置了一個場景,其中有一個站在「上帝視角」的機器人,它能觀察到整個場景中的全部狀況。還有一個在場內進行演示的機器人,研究人員訓練這個機器人去尋找綠色的目標物體,同時會給它製造一些障礙,在一部分綠色目標物附近放置一個能阻礙視線的紅色箱子。固然,這一切都被「上帝視角」的觀察機器人一覽無餘。blog

image.png
Jan-12-2021 12-15-43.gif

演示機器人的視線被紅色箱子阻擋後,會去尋找其餘綠色目標物體,它的行進路線會存在必定不肯定性。而觀察機器人能看到它每一次的路線。經過觀察,「上帝視角」的機器人竟然能夠預測演示機器人的路線了,並且準確度高達 98%。遊戲

在設計實驗時,研究人員指望觀察機器人能學會對目標機器人的近期動做作出預測。然而,研究人員沒有想到的是,觀察機器人僅用幾秒鐘的視頻做爲提示就能預見其同伴將來的動做,並且很是精確。it

這項研究證實了,從機器人的角度如何看世界。研究人員說:「這是一週觀察者設身處地爲同伴着想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指導的狀況下理解同伴是否可以從有利位置看到綠色圓圈的能力,也許是一種原始的同理心形式。」class

image

機器人的學習過程和兒童相似

研究人員認可,機器人在這項研究中表現出的行爲遠比人類的行爲和目標簡單。然而,他們相信,這多是賦予機器人認知科學家所謂的「心理理論」(ToM)的開始。

大約在三歲的時候,孩子們開始明白,其餘人可能與他們有不一樣的目標、需求和觀點。他們會在一些遊戲中對同伴的行爲作出預測,好比捉迷藏和其餘好玩的活動。

思考能力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特徵,也是人類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與周圍的人、事、物產生互動的關鍵因素。所以,人類之間會產生合做、競爭、同情和欺騙等等。

相比於機器人,人類更善於用語言來描述,而機器人更適合以圖像而不是文字的形式進行預測。但研究人員認爲,機器人視覺預測將來行爲的能力並非惟一的。由於人類有時也會進行視覺思考,好比在腦海中想象將來。

人類不斷賦予機器人更多能力,如何作到讓它真正服務於人

人類一直努力試圖讓機器人具備更強的能力,能夠不僅去作流水線上的工做,甚至能夠完成一些人類都很難作到的事情。好比地震和火災裏的搜救、對精度要求很是高的生產任務等等。

人們不斷賦予機器人視覺能力、行走能力、語言能力,並訓練它們的思考能力。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髮展,機器人的智能程度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工的問題出現了,人們開始擔憂機器人會的太多,會搶走他們的工做。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企業都作出過迴應,他們認爲,機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趨勢,但最終目的不是讓人失去工做機會,而是解放人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作更具創造性的工做。

哥倫比亞工程學院的這項研究在當今社會中存在許多道德問題,不過也能使機器人更具實用性。但當機器人可以預測人類的思惟方式時,它們也可能學會操縱這些思惟。

若是機器人不在保持經過被動的指令行動,則須要政策制定者可以幫助控制這種技術。真正讓機器人的能力服務於人類,讓人類從中受益。

segmentfault 公衆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