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與感想

這個做業的要求來自於:http://www.javashuo.com/article/p-xrlttpdi-o.html,html

「你爲什麼要來上課而且認真參與」算法

  讀完這篇文章以後的第一感覺是:別給本身找過多的理由,「梅花香自苦寒來」,總得鍛鍊磨礪一把,纔能有所收穫,勇於向本身挑戰,打敗自身的懶惰,想要成爲本身嚮往的那種人,真的須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看獲得本身的優勢,也要看獲得本身的缺點,懂得反思和行動,少抱怨抱怨沒有用,畢竟「彪悍的人生歷來就不須要太多的解釋」,在路上了,開始的路就不叫遠方。編程

(雖然腦子有點慢,但始終相信勤能補拙,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學習

「你在大學中體驗到了哪一種師生關係」spa

  讀完這篇文章,感受是不一樣的心態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得出不一樣的結果。我所向往的師生關係是:良師益友,就像文章所講述的那種是健身教練/健身學員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 是誰想提升本身水平?  是那些學員, 這些學員的想法得足夠強烈, 他/她纔會花錢去參加這樣的健身活動。 在健身活動中, 誰要作各類運動, 流汗呢?  是學員。 誰在這個活動中對別人指指點點, 提出各類要求,鼓勵別人更加努力? 是教練。」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我的」,只有本身有着強烈的自我驅動力,才能把學業搞好,健身教練/健身學員這種關係把理想的師生關係很好地比喻出來了。我所向往的也正是這種良師益友關係,經過老師的指導,本身的付出,挖掘激發本身的潛力,鍛煉出本身的「肌肉」(能力)。設計

第一部分:結緣計算機

  我之因此選擇計算機專業是當時以爲本身溝通交際能力不是很好,因此是逃避吧當時,報考專業就選擇了不少技術類的東西,最後被如今這個專業錄取。其實,那時的我纔剛剛接觸計算機不久,打字也是很生疏。等真正接觸軟件工程這個專業後,才知道本身的理解能力,抽象思惟邏輯等等能力真的不好不好,因此學得很辛苦,但沒辦法,本身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只能花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投入進去,兩倍、三倍甚至更長……視頻

  「用不斷地作事情、看書和思考,壓抑心底深處的對前途的迷茫。」讀到這句話彷彿找到了「解藥」——一種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來的「相見恨晚」的感受,由於我是一個不太會「轉彎」的,也是不知道怎麼轉(不知道本身的興趣究竟是什麼),內心經常冒出的迷茫之感,尤爲是投入了不少不少時間卻看不到進步,而別人都飛速進步的時候,就會去追本溯源,我當初的選擇是否是選錯了……htm

(參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blog

  老實說計算機不是我喜歡的領域,更別說擅長了,有時會由於解決不了問題而失去耐心討厭計算機,抱怨當初的選擇,但是又不知道本身的興趣點在哪,因此只能慢慢地熬。到後來,真的印證了高三時偶爾看到並記憶深入的那句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開始就有興趣的,只是你花的時間多了,它就成了你的興趣」。當解決問題的時候,那種成就感,記住那種了感受,雖然還會經常對沒有解決問題的焦慮,但內心會始終有個期待,「漫長的修煉」也便沒了枯燥,由於我知道我在路上,只要我不放棄,問題終會被解決。開發

  從一開始的「被迫」,到逐漸有好感,我相信從它身上我收穫了不少,耐心,專一,不放棄。我也會愈來愈喜歡上這個專業,熱愛這個專業。

第二部分:在計算機系裏學習

  首先,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高中和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青春勵志的電視劇,電影,那時幻想着的大學生活也必定是那樣子的,無憂無慮,轟轟烈烈,但是到了大學才發現並非那樣子,相反,有時比高中還要累,作做業能佔據一切空閒時間(如今看來一大部分緣由也是由於不會作,方法不對)。很長一段時間追求理想中的大學,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個人心態很不穩定,使我灰心喪氣。我不知道國外的大學生活是怎樣子的,從影視做品和道聽途說中瞭解到那應該是學術氛圍濃厚,學生選擇比較多、比較自由那樣子,還有常聽的就是「外國大學是寬進嚴出,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但我以爲咱們永遠沒法得知真實的狀況是怎樣子的,由於本身沒有體驗過,並且每一個人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大的發展方向的不一樣,也是基於各國之間不一樣的國情吧。

  迄今爲止,關於我寫了多少代碼,我本身也不知道,沒有統計過,兩年下來應該有一萬行吧(哈哈)。記得大一第二學期開始有幾門課程是作大做業,不是考試,當時據說不用考試不少同窗多樂開了花,但事實證實是咱們想多了,大做業的檢查更嚴格,模擬畢業答辯,展現本身的做品等等。我記得我當時的算法分析與設計這門課程的作的是貨物中轉站這樣一個大做業,如今看來雖然不是很難,更談不上最複雜,但當時真的把我難住了,一遍遍地翻閱資料,好幾個通宵的趕,但到最後結果仍是不如人意。從那之後,我便認識到了本身的理解能力,思惟邏輯能力真的不好,再加上本身有點自閉的性格特色,不少東西也只會本身跟本身死磕。漸漸地,我也就發生了改變,主動請教,溝通,學着和別人團隊合做。改變心態,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摒棄浮躁,慢也是快,不怕方法笨,就怕本身一直抱怨還遲遲不行動。

第三部分:將來規劃

  享受過程,珍惜每個生命階段,不懼怕,不退縮,不逃避心中的渴望,作本身的主人,不懂不能不懂裝懂。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每一步的行動、執行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當你作到的愈來愈多的時候,你就會愈來愈自信。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緣由在於自我控制力有差距。」

(參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對於將來在IT行業的發展,個人夢想是成爲高級工程師到項目經理,基於本身如今的能力,給本身下的目標是至少要在IT行業奮鬥十年。

  關於準備怎樣來規劃你技術道路,職業道路和社會道路?個人計劃是多讀相關技術類的書,不懂的就多問,多思考爲何,有沒有其餘解決方案,多看視頻學習別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學會多渠道解決問題,提升英語能力。在還不清楚本身的方向以前就多嘗試,多探索,拓寬本身的知識面,多動手,實踐實踐再實踐。尋找本身最感興趣的方面,鍥而不捨,誓不罷休。學會團隊合做,增強溝通表達能力,增強職業認知,關注行業動態等相關資訊,瞭解並蒐集工做信息,並積極嘗試,提升求職技能。

  對於實習方面,我是比較傾向於到企業實習的,由於我以爲在那個環境下我才能逐漸融入進IT行業中,學到更多的職業技能。

  關於對這門課的期待和平均每週拿出多少個小時用在這門課上,我認爲這門課是咱們軟件工程專業學生最重要的一門課,因此我對它的期待仍是很高的,我想從這門課中學會系統的開發能力,邏輯表達能力,和從中培養增強空間思惟理解能力,和反過來促進增強編程能力。我以爲一天差很少要1.5到2個小時之間,一週15個小時是理想狀態。但這門課又是比較重在思惟層面,加上這學期還有其餘方面實操性比較強的課,若是花較多時間在這門課上本身可能會出現「浪費」時間的心理(由於內心可能惦記着別的做業還沒完成,思惟方面感受沒怎麼獲得進步)因此我以爲我平均每週至少能拿出用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是10小時。

  最後,由於本身喜歡拖延的習慣,因此更想告訴本身:毅力比你強的人還有不少不少,既然選擇了就不要怕,不少人都是熬出來的,下定決心立志要成爲厲害的人,就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功夫,不驕不躁的心態。

想法參考:徐宥:掉進讀書的兔子洞(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劉帥:在失望中尋找但願(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一直在路上——記我從初中到本科近十年的學習成長曆程(https://www.cnblogs.com/xiaozhi_5638/p/4485805.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