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勾三股四的文章 我對技術會議的一些見解,
有些感想, 也想把本身感覺到的寫出來, 大體順着勾股的文章作感想吧.
秋天的時候整理的吊牌... 這些年壓下來已經挺多的了.程序員
這些年參加的會議都是國內的, 以前是同城的聚會, 而後有一些其餘城市的活動,
最遠的一次跟着勾股去了臺灣那邊參加 ModernWeb, 體驗也更特殊一些.微信
我以爲網絡發達了真的對技術會議有不小的改變, 特別是視頻的傳播,
國內的開發者應該也感受獲得, Google Apple 那些大會咱們都沒機會去,
可是會議結束以後, 那些視頻每每會被整理出來, 全世界的開發者都有機會看,
視頻的好處, 能夠暫停, 能夠快進, 能夠選擇, 純粹出於學技術的目的, 徹底足夠.
因此我會以爲更可能是交流的意義, 面對面那種投入感, 信任感, 能進行更深刻的交流.網絡
固然, 分享也是挺重要的. 不作分享, 陌生人交流會尷尬, 很差進入話題.
熟人之間固然是很容易進入到相互熟悉的話題的, 由於鋪墊比較充足,
可是陌生人之間要溝通, 首先要有必定的瞭解, 而後有一些共通的知識基礎.
我固然也相信有些人口才好, 陌生也能聊起來, 可是我想, 更多人仍是須要先相互有所瞭解.工具
我幸運的地方是, 我由於 React 認識了很多人, 因此在大會上能有熟人交流了,
但我最初去 D2 那樣的會, 跟着五花肉問, 放眼望去總共就認不到幾我的,
那種狀況下交流的障礙帶來的隔閡我也是能體會到.
可是她當時說的蠻有道理, 先要有些認識的人, 而後才能認識更多的人,
至少作些準備吧, 匆匆忙忙的機會原本也就不是那麼多, 總不能不說話就結束了.學習
我以爲審稿有必定的必要, 以前有機會旁聽過賀老給人審 review Qcon 試講,
對於演講質量和演講技巧來講, 有不小幫助的, 主要是對演講經驗少的幫助更多一些,
程序員不少都在埋頭作技術, 鍛鍊演講技能的機會不是那麼多,
個人經歷, 若是不是 Teambition 當年有內部的分享, 我最開始的演講底子就很欠缺.
這兩年工做節奏忙這方面作的不夠, 因此我能感受到審稿和試講會有很多幫助.spa
並且稿子的內容, 長短, 深度, 是否跟其餘嘉賓有重疊, 我以爲也是主辦方須要考慮的,
倒不是說要主辦方控制講師講的是什麼, 而是說根據觀衆羣體水平調整一下側重,
有時候大會上嘉賓內容之間深度會有明顯的反差, 這時候事先通氣老是能調整一些的.翻譯
參會是交流的好機會, 可是不少次, 會發現等到認識了, 會議已經散場了,
若是說接下來晚飯或者次日有活動, 你們還能一塊兒繼續交流交流,
否則的話, 各自就回到本身城市去了, 下一次碰面不知道何時.
因此我以爲, 會議開始以前進行預熱, 不少時候能帶來好處.
深圳 JSConf 那年, 就是提早有建羣, 而後你們出車站機場就有在指路或者約飯的,
小圈子裏固然建羣還更早一些, 熟人可能更早約見面了.視頻
我我的比較期待的話, 若是能夠帶着本身代碼的 Demo 去交流, 效果會更好,
其實不少說的事情, 你在網上說, 或者看新聞說, 是類似的,
或者見面的時間那麼短, 能說的事情反而可能不如在網上能展開的細節來得多,
可是 Demo 的話, 現場演示和交流仍是比錄視頻去演示要好的,
隨時能跟着對方的想法去調整, 去解釋, 會更有效果. 也明白哪裏更重要.blog
並且可能提前一段時間去講師的微博 Twitter 上熟悉一下相關領域還更好一些,
會場要上去聊天的話, 對方近期作的一些事情固然瞭解一下是更好,
特別是相互之間作的事情有沒有交集, 有沒有項目方面搭上的機會...
我站到講師的角度, 我也但願有人到我面前說事情以前, 微博上是打過招呼的.開發
目前爲止我看到的, 大陸的會議, 若是交流, 都是用的微信,
臺灣那次比較邪乎, 他們用的 Gitter, 結果人真的少, 聽不到什麼八卦,
有微信其實蠻不錯的, 主辦方能很快收到反饋, 有什麼問題, 都很快.
微信麻煩的就是刷屏了, 話題也很容易帶偏, 幾我的聊着很容易被大部隊衝散了,
因此我一直有點指望能有個兩個維度的聊天工具, 論壇帖子那樣的,
聊着聊着能很容易走近小圈子, 這樣有些技術問題能在時間線當中延續.
還有一個就是陌生人的話, 你很難把他微信跟他在技術社區的身份很快關聯起來,
網上的話, 看看這人 GitHub 或者中文版 StackOverflow, 或者博客, 能看到水平,
技術會議上看着別人主頁曬美食曬行程總以爲哪裏不大對....
參加大會, 有一個問題是, 一些新人去了, 其實很難找到機會跟有名氣點的人聊天,
若是害羞, 話都沒機會說, 若是沒有知識儲備, 聊兩句就聊不下去了,
也不能期望對方必定是耐心的人, 畢竟一天時間另外一我的還想找別人聊天呢,
對於新手來講, 更須要的是本地小規模的聚會, 甚至多接觸經驗相近的人.
相比各類大會, 我以爲地區性的小型聚會須要更多的人去組織,
我在上海, 參與過不少次朋友辦的 Linux 用戶組的分析, Elixir 社區的分享,
也有參與過比較少的 Ruby 社區的活動, 或者 FreeCodecamp 的活動,
上海這些活動應該說比較好, 相對其餘城市加班少一些, 人口數量大.
可是小型的活動挺難延續的, 找場地, 找話題, 都要免費, 比較難湊起來.
以前同城的 Ruby 聚會, Elixir 聚會, 給個人感受更好一些,
人少, 相互都能認識, 交流的時間也穩定一些, 也不像大會那麼拘謹,
這種氛圍對於經驗少一些的人更合適一些了, 並且也不用去愁很貴的門票.
而大會的話, 據說是門票錢不少耗在了外國講師的行程上面(沒去確認過),
我也當過講師, 能感受到機票食宿方面若是折騰起來, 都挺耗錢的...
這對不少新人來講是吃虧的地方, 由於大老遠請來了嘉賓, 你一句話都搭不上,
並且在會場認識的人多了, 能作的事情也就更多, 這是有點兩極分化的.
廣州此次終於壯着膽子跟國外講師套近乎了, 我口語也不夠流利,
聽 Sean 聊天給個人感受, 他在國外各類分享認識了好多人,
因此他接觸過不少的想法, 不一樣的技術氛圍, 咱們在國內很難碰到,
我是在講師聚餐時候聽到講的, 因此聽了總比平時碰到能聽到的多,
固然相應的, 須要的知識儲備, 不一樣的方面的東西, 也要求會多一些...
而後問題就是, 國內的話, 越是年紀大的人當中, 英語好的人越少,
這麼一趟下來我更以爲英語重要了, 或者說對英語好的人是個機會, 萬一忽然紅了呢!
說不定哪天開會的時候就要徵志願者給他們配翻譯呢, 誰知道呢...
我以爲外國講師應該也是會以爲國內生態有什麼有意思的, 也想聽聽八卦,
就算不聽八卦, 滿街的中文飯館還有路標老是須要人幫襯的.
我有在參會的時候遇到過圈子外的人來聽技術分享的狀況, 固然這種少一些,
我是說, 換個角度能夠想一想, 除了新手, 仍是有一些人須要咱們給與一些幫助的,
那些人多是對某項內容感興趣的創業者, 可能衝着朋友或者講師過來的,
技術會議內容晦澀, 若是能提供一些幫助, 咱們可能包容多一些人蔘與進來.
並且某些狀況, 等這一茬的程序員長大結婚了, 帶着配偶帶着小孩參會也是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種, 說不定同城聚會不那麼正式的場合會多一些,
這樣其實仍是要有心理準備要跟圈外的人甚至還沒入行的人做交流.
我印象當中新人畏懼社交會多一些, 尚未進入圈子的人, 他們也須要多一些機會.
勾股說得對!
最後我想鼓勵你們多學習英文,多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