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總有兩個事很納悶,來找我傾訴,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程序員
他和李四是幾年前在一線互聯網公司的同事,李四這我的能力通常,只會按領導安排來作事,作人倒還不錯,本身跟他的關係也還能夠,不過有時還蠻鄙視他的。本身就不同了,技術甩他八條街都不止,項目遇到的難題都是本身解決的,別人只要有技術上的問題找本身,都能解決,走路都是帶風的。面試
後來有獵頭挖他到一家創業公司,薪資漲了近一倍,內心高興的不得了。上班幾個月,又有獵頭挖他,薪資和職位都不錯,就又換了份工做,稱呼也從「張工」變成「張總」。後來這家創業公司倒閉了,有兩個月的工資發不出來,沒辦法又從新找了份工做。就這樣混了三四年,換了四五份工做。網絡
他想這樣也不是辦法,想回大公司,工做穩定一點,能夠養老。可以讓他納悶的是,投了不少簡歷,要麼石沉大海;要麼去面試了,感受本身像垃圾同樣讓人掃了出來。堂堂張總,不要說部門經理,連個高級工程師職位,人家都不給。這個是他納悶的第一件事。架構
讓他納悶的第二件事,他看不上的李四,在公司裏已經升到P8這個級別了,人家有房有車有職位。再看下本身,除了卡里還有幾萬塊錢,其它什麼都沒有。每次聽別人叫他「張總」,內心都不是個滋味。app
張總這個問題,也是比較常見的,今天咱們就一塊兒聊聊這個話題。ide
有句話叫:埋頭拉車,不如擡頭看路;擡頭看路,不如舉頭望天!區塊鏈
張總炫耀的技術厲害,走路都帶風,這個在這句話裏,是拉車?看路?仍是望天?大數據
事不關已,你們應該都能看出來,這個是拉車。因此當你內心在想:老子技術厲害的時候,本身就是在拉車。優化
咱們來分享下這兩年的互聯網行業形勢:職業規劃
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因此只要能力能夠,出來找工做,通常一週內就能找到工做,薪資隨隨便便都會比原來的多個一兩千,甚至更多。別想了,這個是前幾年的狀況,這兩年有所不一樣了。頭部企業一直在裁人,說好聽叫末尾淘汰,這個末尾淘汰有點恐怖,常常據說20%的淘汰,新招又有控制,這樣在市場上有大量的程序員。
馬老師講:「將來每一年將會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做10年以上的人才」。都是裁人,馬老師說的就是那麼有大局觀。
華爲:放棄平庸員工。
騰訊:結構性優化。
百度:鼓勵狼性,淘汰小資。
蔚來:局部優化,提升運營效率。
科大訊飛:提早吃飯的員工須要被優化。
京東:淘汰掉因身體緣由不能拼搏的員工。
馬雲:將來每一年將會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做10年以上的人才。
我認識的好幾個朋友,之前憑他們的能力,都是企業搶着要的人,近來離職好久才找到工做。這個就是互聯網行業的現狀。
另外,通過40年高速發展,如今無論哪一個行業,都進入血拼階段,都在拼殺。殺的不只是技術、產品,殺得更可能是資源、團隊、市場、服務等綜合實力。因此如今兩極分化很嚴重。
創業型企業,要麼往細分的頭部企業走,要麼就是有個新概念,在新概念領域裏創業,但願能殺出來,成爲這個領域的獨角獸。好比如今火的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
可是這種創業,有點慘烈,網約車火的時候,幾千家作網約車,如今活得還比較好的,就剩滴滴了。共享火的時候,幾萬家作共享,如今活得比較好的,一個手都數得過來。互金火的時候,幾萬家作互金,如今還活下來的都轉行了,還進去很多人。這種慘烈程度,比高考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中小企業,要麼被大廠收編,要麼本身成長爲細分的頭部企業,大部分會被行業淘汰。之前創業,都是奔着IPO去的,如今只要被BAT收編,就是成功。
分享了程序員的天,對咱們有什麼做用呢?它的做用是:咱們要怎麼選擇職業跑道。
張總選錯了跑道,李四選對了跑道,這就是努力比選擇更重要。
程序員的跑道有:
1)BAT、京東、小米、華爲等一線互聯網企業;
2)細分的頭部企業,如頭條、抖音、滴滴等;
3)有實力的集團公司;
4)大中型公司;
5)中小型和創業公司。
進到不一樣的公司,咱們職業生涯是徹底不同的。
一線互聯網公司和頭部企業
這類公司正規化、標準化、流程化作的好,在這類企業工做,基本上不須要有太多的擔憂,工做穩定,專業能力提高很快,能夠專心的提高某方面的能力,而不須要像在中小型公司那樣,什麼都得會,什麼都不精。若是按程序員職業次第,一兩年提高一個次第(P7之前,每一年提高1級,P7以後,每兩年提高1級,最長三年提高1級),那在公司基本上能夠作一生。
若是你以爲管理崗位就那幾個,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升上去,這個話題我在後面會分享。
就算不能作一生或不想只在這類公司作一生,多年的積累,基本上有必定的經濟實力了,就像案例中的李四,作什麼也都有底氣。若是達到P8級別及以上,不少中小型公司搶着挖過去當CTO。固然這種級別的人去當CTO,企業失敗的機率很高,但至少是有機會。而在中小型的公司的程序員,就算是當CTO,想平換個CTO如今已經很難了。
你可能會說,這兩年阿里都在清35歲以上P8級的程序員,怎麼可能讓你作一生?
我在前面有講了個前提,就是按程序員職業次第,一兩年提高一個次第。P8級別對應的是部門經理,35歲以後還在這個位置,說明他5年以上沒提高過了,咱們每一年要漲工資,因此在這個崗位上呆了5年以上,那工資已經漲的很嚇人了。而他下面P7的程序員,一幫人等着這個位置,能力跟他差很少,薪資只有他的一半,那公司不炒他炒誰。
這種企業混日子愈來愈難了,若是3年P級沒有提高,那在崗位上就芨芨可危了。
固然一線互聯網公司和頭部企業的要求很高,若是你的條件能達到,儘可能仍是到這種公司,對職業發展大有利益。
有實力的集團公司,大中型公司
這類公司的穩定性也比較好,可是公司不一樣,正規化、標準化和流程不同,有的作的好,有些也是爛的像團稀泥。因此去這類公司要選擇比較好的企業。若是進不了一線互聯網公司的童鞋,能夠選擇這類公司。
咱們要在一家公司呆三年,才能掌握研發的體系,企業的文化和制度,項目的流程,團隊的協做等,因此要到比較穩定的公司,你纔有機會鍛鍊這些能力。這是主管程序員(技術經理)及以上必備的技能。
這種類型的公司,雖然穩定性高一點,但仍是有倒閉的風險,因此在這類公司的童鞋,仍是要每一兩年往上提高一次第,儘早佔到管理層上,若是要換工做,有可能還能夠換到一線企業。再否則能夠同等級上換,這時也是在較高層上換。再差到創業型公司,還能夠達到總監級別。
創業型公司
如今創業型公司,80%以上不能撐過一年半,97%不能撐過三年。因此選擇創業型公司,就意味着你可能隨時都要面臨公司倒閉的狀況。老闆創業,確定是但願能創業成功,達到細分的頭部企業,可是現實就是很殘酷,成功率就是很低,不少老闆要賣房來付工資,公司倒閉他更慘。
若是你選擇了在創業型公司上班,那之後你基本上就會在同類型的公司上班,就像張總這樣。職業變更就會很大,這個是你控制不了的,由於你的老闆也控制不了。也就是說,你對本身的職業沒有把控能力。
如今的創業公司,有些特例,就是有頂層的團隊下來創業,好比拼多多、瑞幸咖啡,像這類公司,都是算好能成功才作的,若是你有幸在初創的時候,進入到這種公司,那職業發展也是很不錯的。雖然瑞幸如今遇到些麻煩,可是之前好多老闆和我分享他的商業模式,都是對標瑞幸的。
對「天」有正確的認識,你才能找到合適的企業,在企業裏發展,否則你在一家企業努力幾年,公司倒閉了,你全部的努力都白費。若是你對這句話不能理解,你就看阿里的十八羅漢,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不少童鞋會以爲我講的是廢話,管理崗位就那幾個,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升得上去。
這點大可沒必要擔憂,我前面分享的《全棧工程師爲何越混越困難,看這篇就夠了》這篇文章,裏面有講facebook宣稱他們只招全棧工程師,facebook講的全棧工程師是主管程序員(技術經理)和架構師打底的程序員,也就是說facebook基礎員工都是主管程序員和架構師。
以前有個老師在講人才結構的時候,講跨國公司爲何那麼厲害,他們基礎員工都是主管級以上的人才。當時我還不信,去問了一個在跨國公司上班的朋友,他跟我講他們的程序員,隨便拎一個出去,均可以當架構師。
這個是跨國公司的狀況,國內慢慢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爲何說慢慢呢,不是不想往這個方向發展,是沒有這麼多的人才。我常常須要搭建團隊,團隊通常須要一兩個主管程序員。我常常面試四五十個看簡歷能達到主管級別的程序員,每每一個合格的都沒有。
因此,不是管理崗位就那幾個,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升得上去。這只是一個藉口,真實狀況是,這種人才太缺了。每一個程序員都在想:管理崗位就那幾個,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升上去。結果管理崗的人處處都缺。就算管理崗就那幾個,爲何就不是你升上去呢?!
芒格有句名言:
對於手裏拿着錘子的人來說,全世界都是釘子!
程序員技術厲害這把錘子,還蠻貴的,不少高級程序員能拿到2萬左右的薪資,因此想讓他看更長遠的時候,是很困難的,由於我講的這些,在他眼裏,也只是個釘子而已。
分享一個案例:
前幾天和一個老闆喝茶,恰好他員工彙報工做,我聽到了。
老闆:轉發的那個項目作完了嗎?
員工:作完了。
老闆:業務團隊有在用嗎?
員工:沒有。
老闆:他們爲何不用?
員工沉默
老闆:你如今在作什麼工做?
員工:X總讓我作財務系統。
老闆:爲何要作財務系統?
員工:X總讓我作,我就作了。
... ...
這個員工是老闆想培養的,但願他有一天能當技術老大。我跟老闆關係很好,就想幫下他,指點下這個員工,我就和他分享:「XX,這兩個項目,作法是不一樣的,像財務系統,你不要去開發,花點時間,找一個差很少能夠用的就好了。」 我尚未講完,員工就開始講了:「你不知道啦,咱們這個財務系統很複雜,技術要求很高,我也考慮過使用市面上的系統,他們都知足不了咱們的要求。咱們的功能是這樣這樣的... ... 」
我一聽,完了,我錯了。他叭啦叭啦給我講了七八分鐘,功能有多強大,技術要求有多高,我終於在他喘口氣的時候,趕忙說:「這樣啊,我對大家的業務不瞭解,給錯建議了。」 把這個對話結束掉。
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是彈的人的錯。想要和牛對話,只有兩個辦法:要麼本身用牛的語言講,要麼教牛用人的語言。這位員工有三四年高級程序員經驗了,我原本想和他分享經理級的思惟方式,結束文不對題。
張總有這兩個困擾,主要是有下面三個緣由:
1)選擇錯誤跑道
他剛開始在一線互聯網公司,這個跑道選得很好。可是,當時他在高級程序員水平,因此他以爲技術很厲害,他就跳槽到創業公司,在創業公司,他常常主動或被動換工做,已經對本身的職業沒有把控能力了。
2)次第沒有提高
程序員要提高職業次第,崗位才能獲得提高,在相應的崗位上才能勝任工做。張總用「我技術牛」這把錘子打天下,沒有去提高本身的次第,結果都已是「張總」了,次第仍是高級程序員。
3)換個工做窮半年,換個行業窮三年
有句老話叫:「換個工做窮半年,換個行業窮三年」。
這個是對銷售這個行業講的,好比有個銷售賣給你A公司保險,他換到保險公司B,再來找你買保險,你敢買嗎?你想的必定是:他換公司了,我之前在他那裏買的那份保險,到時要是有賠付怎麼辦?因此,還會買他的保險嗎?他得用半年來重塑客戶的信任度,因此換個工做窮半年。
這句話,應用到程序員這個行業,勉強也能夠用。咱們前面講要在一家公司呆三年,才能掌握研發的體系,企業的文化和制度,項目的流程,團隊的協做等,這樣才能成長到主管程序員及以上。
張總對職業沒有把控力,頻繁的換工做,賺不到錢是理所固然的。
他爲何會犯這些錯誤?由於他死抓着「我技術很牛」這把錘子,沒有去提高職業次第,當了多年張總,級別仍是高級程序員。他還好的是,本身碰壁了,就能聽別人建議了。
李四就不同,他在公司裏面,按領導的要求工做。咱們都有經驗,領導要求的工做,只要作的好的話,崗位都會有提高,因此他在公司混了四五年,也混到了P8級,基礎+年終+期權,一年下來一百多萬。固然不是按領導要求工做,崗位就能提高的,要是有這麼簡單,咱們工做就不這麼累了。它是有必定的方法的,這篇文章寫的有點長了,咱們另外找時間分享。
不是程序員技術厲害,就能賺不少錢;也不是程序員技術厲害,卻賺不到錢。關鍵是看你是怎麼去賺錢的,張三和李四,就是兩個不一樣的例子。
咱們用一句話總結:
最快的,每每是最慢的,最簡單的,每每是最難的!
若是你以爲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我按期會分享程序員相關的話題。若是你有須要我分享的知識點或困惑的地方,能夠給我留言,我在下一次作針對性的分享。
做者介紹
陳華祥
18年全棧工程師,8年集團公司CTO;
項目管理、職業成長、研發系統建設專家;
《艾米視頻聊天》,裝機量3億,註冊用戶4000萬;
騰訊學院《騰學匯》項目負責人;
銳思克網絡創始人
項目管理、程序員職業成長企業內訓講師和教練;
《程序員職場第1課》、《職業規劃:程序員百萬年薪修煉之道》、《高級程序員進階修煉》、《項目管理從入門到精通》,做者、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