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對一哥們兒豪言壯語地說:說到寫技術文章我誰也不服!這固然有誇張搞笑的成分,可是有一個觀點我始終是贊同的:沒有教很差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工具
什麼是熱電壓VT?爲何三極管的發射結反向擊穿電壓那麼小?沒有解決的辦法嗎?提高放大電路電壓增益的方法有哪些?爲何除了電流放大係數β,還有HFE與GM,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何時使用GM呢?爲何較大的集電極電流能使三極管的頻率特性變好呢?怎麼樣衡量放大電路的非線性失真?分壓式放大電路的穩定性條件是什麼?你可以用MULTISIM分析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那你可以從對應的三極管模型參數中計算出頻率響應進行對比嗎?SR與什麼參數有關聯?它與頻率特性有什麼關係?爲何說有源負載可以提高放大電路的性能?如何提高有源負載的交流電阻呢?你據說過厄爾利效應嗎?你真的理解共模與差模信號嗎?密勒效應是怎麼產生的?密勒電容補償的原理是什麼?怎麼樣判斷負反饋電路的穩定性呢?怎麼樣使用波特圖進行負反饋放大電路的穩定性判斷?零極點究竟是是什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性能
本書要達到一個目的:學習
對於三極管應用電路分析,你只須要這本就能夠了,或者說,若是你仔細閱讀過這本書,其它相似的書籍絕對不在話下,你不須要再跳着看書了!blog
《三極管應用分析精粹》(如下簡稱「《三極管》」)的特色以下:原理
一、獨特的思路:在信息量大爆炸的今天,要找到關於三極管應用電路方面的足夠素材撰寫一本書,說句實話,並非什麼難事,難點在於怎麼樣以獨特的思路去組織這些元素,而且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向讀者形象易懂地展現三極管應用電路的魅力。軟件
技術的學習過程理應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嘗試打破這個規律確定會有必定的難度,這根本不須要去質疑。獨特的思路並不只僅體如今某段或某章節,還有整本書的講解思路,很天然是會耗費很大精力的。當發現講解某個知識的好點子,我可能會興奮得睡不着覺:這一章終於能夠搞定了!事實上這已經成爲一種習慣了,可能喜歡寫文章的都會有這種習慣吧。書籍
如今的狀況是:前30章的思路基本已經肯定了(思路肯定並不表明寫完,只是第一步而已),後20章是關於差分放大電路、負反饋以及穩定性方面的內容,須要進一步推敲組織!具體會怎麼樣,咱們拭目以待!方法
總之,我只使用本身的思路來寫書,不是獨特的書我是不寫的,我但願這本書能成爲經典,人手一本,我不是開玩笑(嚴肅表情)im
二、以主題爲單位:與《電容應用分析精粹》(如下簡稱「《電容》」)的目錄結構相同,章節數仍爲50,但包含的信息量卻遠遠要大不少,全書至少500頁以上,只多很多,沒有這些篇幅是講不完整的,《電容》是本人寫的第一本書,因此也積累了很多經驗,《三極管》會使用統一的做圖或截圖方式,好比《電容》中會使用標尺來觀察仿真波形數值,而《三極管》會統一使用標註方式,以下圖所示:技術
好比標註電壓電流會使用填充的矩形框
固然,《三極管》的內容比《電容》又精深得多,《電容》一書更多地經過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形象地展現給初學者或有經驗的工程師,它沒有過多的理論知識,而《三極管》更側重結合仿真或實踐進行參數或電路的深度分析或理解,好比咱們會談到厄爾效應,可是以一種你想不到的方式介入的,再好比,《三極管》裏面一樣會有文氏電橋振盪電路的分析,但分析手段徹底不一樣,固然,這都是有目的的。
三、以MULTISIM平臺爲依託:在講解三極管應用電路時,儘量地使用MULTISIM平臺進行驗證,能夠說,這本書對MULTISIM平臺幾乎全部的仿真方式都有涉及,然而,本書不談具體是怎麼連線怎麼拉元件,更可能是介紹怎麼樣利用仿真的思路來解決咱們提出的問題。這些內容對於PSPICE仿真也是相通的,我不會說我是站在更高的層次來說解MULTISIM,可是這些內容是與軟件版本無關的,只要MULTISIM這個軟件存在,這些思路對於解決實際問題老是會有借鑑意義的。
四、仿真結果與手工計算相互映證:若是說使用MULTISIM軟件仿真來驗證手工計算的直流與交流分析結果(輸入電阻、輸出電阻與電壓增益)很常見,那麼對於更復雜的分析進行相互映證就不多見的,好比說,經過仿真結果來對比放大電路的頻率特性並很多見,用理論的方式來手工計算放大電路的帶寬也不希奇,然而經過手工計算來驗證仿真結果可能就很少見了。固然,咱們並非爲了計算而計算,更重要的是:從計算過程中引出一些值得咱們用新的角度去理解的參數或概念,這樣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發散式的講解總會比列表式呆板的描述效果又好得多;
五、不破不立:寫書的過程當中是須要準備大量的仿真電路案例進行分析,然而,我不是神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確定會有一些難解的問題,書中也會以一種探索的方式進行描述,固然,寫在書裏面讀起來好像很順當同樣,實際也是有「預謀」的,描述這些仿真問題事實上也在於經過這些問題引入關於三極管應用的一些新概念,好比,使用有源負載進行性能提高仿真時,會經過一些問題引入厄爾利效應,讓你輕鬆領略它的獨特魅力;
六、理論與實踐結合:要寫好《三極管》是很不容易的,既然有野心成就一本經典,理論部分必不可少。不少人很怕這個部分,我如今提早嚇唬你一下:本書會涉及到一些相量法與拉氏變換的應用(由於要涉及到負反饋及穩定性分析,能夠這麼說,若是你不懂這一塊,你的三極管應用知識是不完整的,這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然而你絲絕不用擔憂你不理解或沒興趣,有沒有興趣這種事情就交給我來處理,固然,咱們不會以學校教材的方式去組織,雖然也會涉及一些複頻域的知識,但你徹底不須要擔憂,咱們重點在於描述其表達的物理意義(話說理論脫離於實踐也是一種悲哀),那些複雜繁瑣的高階微分方程的求解就留給我來消化就好了,你不須要遇到這些,這對於你理解三極管應用沒有多大幫助,它們只是工具而已。
爲了使本書體系化,模擬電子技術教材中關於三極管的大部分知識都會有,然而本書的重點仍是在:把常見圖書中不多涉及或一筆帶過的內容及相互之間的聯繫進行重點講解
我對模擬電子技術相關學校教材的編寫方式一直都不覺得然,但並非說它們沒有價值,相反,一直以來我都有翻翻,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感悟。固然,初學者可能看不出來,由於表達至關晦澀,它假定你已經知道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知識(然而事實未必如此),有必定經驗的讀者纔會對某些語句甚至某個詞語至關關注,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這些晦澀的內容再也不晦澀,或者說有趣起來。
本書沒有涉及運放應用相關的話題,由於這些內容初步計劃將在《運放應用分析精粹》中詳細講解,由於運放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要講好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一個有野心的做家是痛苦的,然而若是看到衆多初學者或有經驗的工程師可以經過我寫的圖書來領域三極管應用電路的風采,對於我而言也是一種成就,過程多是痛苦的,然而痛並快樂着,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