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以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爲鄰,東以武漢城市之肺國家森林公園爲鄰。2016年11月,一棟佔地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淺灰色大樓將在東校區拔地而起,華中大校園內又將新添一貼近科技、貼近天然、貼近生活的新景觀。
3月23日,記者獲悉,光電信息大樓設計方案在校長辦公會上審議經過。這標示着升級版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爲什麼要打造升級版的光電國家實驗室?升級後的實驗室是個什麼樣的?新建的光電信息大樓有何亮點,與實驗室有何關係?升級後的光電信息學科發展有何新目標新動向?圍繞師生心中的疑問,記者力圖爲您一一解讀。
緣何升級
2014年3月,武漢市科技工做會議提出,要紮紮實實地推動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卓有成效地在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光電子信息產業等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方面取得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突破。4月,我校就提出建設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這一設想獲得了湖北省、武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時任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屢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協調建設工做,組織市政府專題研究設計方案,知足升級版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的功能需求。2015年3月20日,武漢市市長萬勇來校考察時表示堅持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思路,做爲武漢市光電子產業的重要支撐,光電國家實驗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資源和智力資源,武漢市將會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爲落實武漢市有關會議精神、支持學校發展、推進這一建設,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文彤前後9次帶領相關職能部門聽取進度彙報或參加工做推動會,督辦、推動有關工做,還親自審定設計方案。
據介紹,2003年11月籌建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通過11年多的建設,已成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武漢·中國光谷」的創新研究基地,在國際光電研究領域也佔有了一席之地。
伴隨着實驗室和學校的快速發展,實驗室現有的空間、學科發展佈局及開放性須要優化,實驗室與武漢市產業發展的需求匹配、服務成果轉化、工程化與產業化等方面能力須要進一步改善和增強。
據瞭解,光電國家實驗室除了須要在原有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激光與太赫茲技術、能源光子學、生物醫學光子學、信息存儲與光顯示、光電探測與輻射等六大領域上提高能力,將來還須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增設新方向。另外一方面,目前光電國家實驗室大樓門前的交通擁堵、高架橋建設、新建小區基建等,都對實驗室的工做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噪音、灰塵、振動,嚴重影響了微納光電材料製備和光電器件研製以及精密測試等工做。光電國家實驗室迫切須要新的發展空間,進行戰略佈局調整和能力提高。
丁烈雲表示,打造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是適應國際光電領域發展趨勢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須要,是適應國家產業戰略佈局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須要。指望經過新的規劃佈局與調整,把握髮展先機,夯實學術研究基礎,完善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將科教優點轉化爲產業優點,造成創新集聚、產業集聚,爲實現武漢光電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爲支持光電國家實驗室繼續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光電國家實驗室在國際光電領域繼續位於第一梯隊的地位,同時優化學校光電信息學科佈局,促進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教育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的支持下,學校決定在東校區新建光電信息大樓,完成光電國家實驗室及光電信息學院、電信學院的總體搬遷和升級。
升級在哪裏
「面向區域經濟發展,夯實科技創新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副校長、光電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駱清銘向記者介紹了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戰略,「咱們但願對武漢光電產業起到切實有效的支撐做用,成爲武漢·中國光谷的核心機構」。
根據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結合國際光電學科前沿發展態勢及實驗室的已有基礎,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將繼續努力作好「頂天立地」的工做,努力打通科技創新鏈上的「堵點」,實現科技與經濟的對接。
丁烈雲說,在由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四個環節構成的科技創新鏈中,實驗室的優點是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企業的優點是產業化,工程化目前是科技創新鏈上的「堵點」,「創新鏈不打通,科研成果就難以立地」。
此前,光電國家實驗室在打通「堵點」,完善科技創新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有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如一些成果在企業得到應用;和武漢市政府共建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幾項成果實現了掛牌轉讓。
從此,光電國家實驗室在研發與工程化平臺建設中,還將進一步完善激光先進製造創新研究及工程化平臺,進一步完善能源光子學(LED、太陽能電池)創新研究及工程化平臺,進一步完善光存儲與顯示創新研究及工程化平臺,進一步完善光電醫療器械創新研究及工程化平臺;並根據需求須要增設新的創新研究及工程化平臺。
在體制機制探索方面,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將致力於協同創新。經過創建產業化平臺,實驗室與工研院協同,構建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光電測試加工服務平臺,幫助企業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技術成果轉化、適用技術推廣和創新資源共享。
駱清銘表示,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將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鏈,力爭完成關鍵技術研發、技術轉移、產業孵化、人才培養及國際化等五大任務,實現五個「一流」目標,即建設成爲一流的研究開發中心、一流的人才培養集聚中心、一流的成果孵化中心、一流的國際交流合做中心及一流的體制機制創新中心。
大樓什麼樣
2015年1月30日,光電信息大樓奠定;2015年7月,大樓主體工程動工;2016年11月,大樓竣工……
科研平臺開放共享、教學服務資源優化共用、形態輕盈律動……光電信息大樓的功能及效果圖視頻讓記者心生憧憬。
在基建處副處長羅君君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光電信息大樓工程進度表和規劃設計方案。她告訴記者,大樓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八層,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地下兩層,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提供的規劃設計方案立足於信息時代, 以「光電律動、綠韻華中」爲設計意向,力求把光電信息大樓打造爲動態、高科技與輕盈形態的結合,展示出科技時代的瞬息萬變。
做爲升級版光電國家實驗室的主體建築,光電信息大樓內特殊實驗室要求多樣,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既知足各類專業實驗的要求,又突破常規空間佈局,營造具備多樣化空間體驗的科研工做環境是這次設計思考的重點。
羅君君介紹,光電信息大樓的建築設計體現了五大特色。一是資源整合共享,學科交叉融合,實現教學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激發學科間的思惟碰撞交融;二是共性與個性空間並存,標準、均質的工做空間與個性、靈活的休閒空間相結合,知足多樣化的空間需求;三是大氣開放的入口空間,充分體現科技的魅力和光電學子理性、開放和執着追求的精神;四是「一站式」學生服務中心結合戶外學生活動區域,營造出集運動、休閒、科研、教育爲一體的綠色校園環境;五是教學、辦公與科研空間緊密結合,各類空間的穿插銜接實現了教、學、研的高效互動與共同成長。
在大樓的功能分區方面,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光電信息學科的獨特功能須要,按照內外分區、動靜分區、流線分離的原則進行佈局。場地北部大樓低層設置淨化實驗室,遠離城市幹道以減小震動對實驗的影響。場地南部安排重型設備實驗室與行車大廳,減少南側城市道路與變電站的噪聲影響;場地中部集中佈置展廳與會議區,與室外公共空間相結合。將有通風需求的實驗室分設在大樓頂層南北兩端,既與低層實驗空間流線對應,又減小不良氣味對大樓自己及周圍空間的影響。將須要收發信號的實驗室設置在大樓頂層中部,保障相關科研實驗工做的順利進行。同時爲緩解校園「停車難」問題,大樓配建了近560個地下停車位。
在立面設計上,光電信息大樓外立面面向校園部分採用以金屬穿孔遮陽板和玻璃幕牆共同構築起表皮系統,其它部分採用混凝土條板,兩種材料相結合相碰撞,這樣既保證了建築合理的通風遮陽又均衡了外立面的總體造價,達到了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經過穿孔板百葉的角度與疏密變化,呈現出抽象的光電律動的圖像,體現光電信息學科研究科技與藝術完美交匯融合。
三強攜手
將來的光電信息大樓內,除了光電國家實驗室總體遷入外,還將迎來兩家新主人,分別是光電信息學院和電信學院。
「咱們要抓住新大樓建設這個發展契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光電信息學科和光電信息學院,努力成爲學校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有力支點。」光電信息學院院長張新亮對新大樓滿懷期待。
張新亮介紹,光電信息學院現有4000餘名學生,180多名教職工,分散在南五樓、南七樓、西一樓、西七樓4箇舊樓棟,因辦公科研用房條件簡陋和不足,影響制約了教學教改、科學研究、學科交叉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地理空間上的分散,也不免使不一樣學科方向的師生羣體間產生一些心理隔閡,不利於學院文化的整合。「等搬進新大樓,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張新亮表示,新大樓不只能夠改善學院的辦學、科研及人才培養等條件,促進學院總體的團結融合,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學院探索科研資源共享公用、內部資源重新配置、科研空間向本科生開放等工做機制。
在張新亮看來,科研資源的共享共用,光電信息大樓打破了原有各單位相對分割的模式,學術交流中心、大型儀器設備等都可供入駐大樓的三個單位共享共用,能夠減小大型設備的重複購買,節省科研投入,從而打造開放式的科研平臺,面向全校、面向社會甚至面向國際開放共享。
一樣面臨「喬遷之喜」的電信學院院長王殊則用「五個有利於」來歸納該院加盟光電信息大樓。第一,有利於科研平臺、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電信學院承擔的一些重大項目需搭建衛星接收天線,新大樓在樓頂專門規劃了區域,並且空間開闊、無建築物遮擋,科研工做會所以更加順暢。第二,有利於教學工做的開展。電信學院的國家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每一年面向全校電類專業學生開設40萬人時的實驗教學課程,量大面廣,但目前教學使用的這些電子設備如今在南一樓沒法徹底擺開,而新大樓有統一規劃的教學實驗區,便於管理和發展。第三,有利於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新大樓將實驗室、學生工做室、教授辦公室進行統一規劃,教授辦公室對面就是學生工做室,師生交流更加便捷。第四,有利於與其餘學院、學科開展交叉。第五,有利於提高學院師生的歸屬感,你們一塊工做學習、溝通交流,在思想上有了一個凝聚點。
「咱們但願與光電國家實驗室、光電信息學院共同努力,做出更多成果。」王殊表示,光電信息大樓對學校的整個弱電學科都有極大的支撐做用,電信學院也將好好利用學校的支持,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需求,力爭讓部分優點學科和特點方向進入國際一流的行列。
對於三家單位將共享共用光電信息大樓,光電國家實驗室副主任曾紹羣也超同意:「光電國家實驗室將會很是珍惜和光電信息學院、電信學院共享教學和研究資源、共同促進本科教學和學科發展的機會。」他說,近年來,在學校的引導、支持下下,光電國家實驗室利用組織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機會,已和光電信息學院、電信學院進行了多輪學術研討,經過重大科學問題牽引,啓動了強強合做。「共享光電信息大樓將使得咱們光電信息學科開展以問題牽引的研究獲得加速發展。另外一方面,光電信息大樓也使得信息學科羣與我校機電學科、生命醫學、物理、材料、化學、數學等學科的交叉得到新的機遇。」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