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是一種凝聚(之一) 國內外程序員生態圈對比

實際上IT行業在中國並非特別差的行業,而程序員的工資也並不低,但爲何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做碼農或者說是苦逼的程序員?中國的程序員生活和歐美的有什麼不同?程序員

編程活動和機械電子同樣能夠視爲一種工藝(craftsmanship),從事此類工藝活動的人能夠叫作工匠或者工程師。經歷過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有深厚 的工程根底,從機械到電子再到軟件,都是國家產業的支柱,滋養着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廣泛比較高,他們有工藝的傳承,有文化圈,有產 業的歷史。
編程


而國內目前的軟件工業和製造業很是類似,以來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複勞動爲主。就好像農民仰賴着老天提供種子、土壤、陽光和水, 中國程序員仰賴着洋人提供設備、技術和理念,從微處理器、操做系統、編程語言、編譯器、IDE、編程框架到應用程序,除了作晶圓的沙子是本地產的,幾乎沒 有什麼屬於本身,天天的工做內容主要就是把別人已有的東西按照本身的——甚至不是本身的——的需求裝配一下,沒有什麼創造性,也不多有業界的技術積累和傳 承出現,即使有也流傳不開,畢竟程序員文化水平廣泛不高——「有知識,沒文化」,就是說這樣的情況。記得劣質盜版 VCD 滿天飛的時代有個程序員作出一款醜陋可是解碼容錯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貼合國情,一炮成名,結果好容易寫本書,沒有幾個句子能寫通順的。這種技術書籍的拙劣 情況一直保持到如今,並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了。沒有技術傳承,沒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學以前對編程一竅不通,學計算機只是由於計算機「熱門」而已。 如同包辦的婚姻,沒有一絲愛情,最後以編程爲業,只是由於也不會作別的什麼了。框架


另外一方面,國內程序員不論薪水如何,的確很苦。許多人長期 被迫加班,最後甚至會成爲一種自願的習慣。可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並未所以而提升,就像千百年來用慣鋤頭和鐮刀的農夫,不多有人會想要去學習、改進本身使用的 工具和習慣,甚至對於新興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觸情緒。生活如此悲慘,卻又如此不思進取,和農民的問題很類似。再加上,就好像城裏人眼中的鄉下人一 樣,程序員們木訥、邋遢、缺少情調、土。可恰恰又自負並且互相看不起。編程語言


總而言之,在中國作一個程序員,不多有什麼事情能讓人以爲本身從事 的工做很體面。那麼,在整個社會以自嘲爲風尚、許多行業都喜歡好勇鬥狠地自輕自賤的情況中,使勁貶低本身的職業,自嘲和羣吵時,就不會有什麼心理包袱。不 過,就好像黑人能夠自稱或者互稱「黑鬼」,可是白人若是敢講馬上會惹禍同樣,喜歡以此自稱的程序員並不見得能容忍其餘人這樣稱呼本身。工具


最後,英語有相似的說法,將帶有隔斷的辦公室叫作 cube farm,常見於傳統的軟件公司。以諷刺(但不限於)軟件公司平常生活爲主題的漫畫 Dilbert 就有很多格子辦公室裏的場景。不過 cube farm 說的並非程序員們像農民,而是說他們像地裏的莊稼或者果樹,產出成果,等待收割。畢竟,歐美髮達國家的農民生活每每比程序員更好。高收入,農機勞做,大 片的私有土地,寧靜的田園生活。農民的生活在那裏,若是不是使人嚮往,至少也並沒有貶義。學習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