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EE作硬件找工做不如學CS作軟件,爲何會這樣?

學EE作硬件找工做不如學CS作軟件,爲何會這樣?

 

電子工程(EE)就業最好的方向竟然是轉計算機,也許讓有的人以爲很不公平,EE也是很重要的學科,咱們學習也很努力,爲何就業會不如CS?也有的人好奇,EE/硬件也是信息技術行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爲啥CS軟件工做機會這麼多而EE硬件不行?ide

最主要的緣由就是一個字:錢。工具

一個行業要發展要興旺,要有資金投入。信息技術行業的發展,並非靠政府資金驅動的,而是私人投資。投資人固然但願風險儘量的少、回報儘量大的快,並且收回成本要儘量的快。學習

要作軟件開發,拉幾我的,買幾臺電腦(甚至自帶電腦都成),找個車庫(甚至拉到公園、咖啡裏蹭網都成),就能夠作開發了,至於開發工具,開源(免費)的可能也足夠了,金錢成本很是低,等產品用戶多了,才須要操心諸如雲計算、雲存儲等各類費用;而要作硬件開發,你須要買電路板、須要消耗各類元器件來作開發,這些事情,你總不能在大街上、咖啡館作吧,你須要租一個較大的場地、建設實驗室,並且,產品設計出來之後,你還須要購買原料、找其餘公司來加工生產、作出來的產品要租倉庫存儲,這些都須要錢。開發工具

因此,拿到幾百萬美圓的投資,若是是個軟件公司,那能夠支撐幾年,能夠開發出多個版本、把產品作的比較成熟,而若是是個硬件公司,幾百萬美圓很快就燒完了,或者用專業術語來講,流片一次可能就沒錢了。測試

開發出產品之後,接下來要賣錢、要盈利來支持公司運營發展,那產品是否好賣?不少軟件有免費版,想一想你手機上的應用吧,即便要花幾美圓甚至十幾美圓,消費者很容易能承擔的起,可能隨手就買了 – 不就是一杯咖啡或者一張電影票的價錢麼?因此好的產品能夠很快吸引巨大的用戶羣體,讓投資人看到但願、更有信心繼續投錢。而硬件呢?幾十美圓你能買到啥?若是是幾百甚至上千美圓,消費者購買會很是謹慎,因此硬件儘管利潤更高,可是購買羣體每每小太多。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一個產品,「價錢便宜銷售數量多」每每比「價錢貴銷售數量少」更穩妥,由於後者波動範圍更大、盈利風險更大。字體

看到這裏,若是你是投資者,你極可能也會選擇軟件行業了。這裏也提醒,投資人每每並非電子工程師,他們對電子硬件沒有任何感情和熱愛,他們極可能只是華爾街上一羣作金融的人或者是風投公司的合夥人,也多是IT大公司的投資或者併購部門(好比Google Venture)負責人,對於上市公司來講,投資人就是股票購買者了。投資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就是錢,投資是否划算、盈利多少,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所謂的「我對某某產品有信心、某某產品改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我對某公司創始人很是有信心,因此我投資」,聽上去很高尚,可是若是沒有高額回報的話,你再高尚,投資人都不會給你投錢的。雲計算

固然,並不是每一個投資人都選擇軟件公司,可是大部分人會。有這麼多錢砸進來,天然會有不少小公司被創立、中型公司繼續發展、大型公司能夠搞研發作併購。面對投資人的壓力,公司要儘快把投資轉化爲利潤,因此他們要儘快招人來開發產品。有這麼多家公司都須要招人,那整個行業的就業形勢就會帶動起來了。同時,美國人讀理工科的少,美國本土培養的軟件工程師根本就沒法填補缺口,因此纔有這麼多的外國學生能夠找到工做。設計

硬件行業要想扭轉這個形勢,我以爲前提是要麼研發成本更低,要麼回報更高。成本更低彷佛是不可能的,你總須要在硬件上作開發作測試,也須要搭建實驗室、找工廠加工生產。看起來,惟一的可能性就是投資回報率更高,也就是說,要麼軟件行業投資回報過低讓投資人失望離開,要麼硬件行業能夠帶來巨大的利潤遠超軟件,那投資人就會把錢投進硬件行業從而帶動行業發展。開發

爲何Warald這麼強調小公司?由於如今紅火的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一線IT公司,並非一晚上之間出現的,而是從小公司作起來的,換句話說,沒有數目衆多的小公司做爲基礎,就沒有行業的蓬勃發展。硬件公司全面落後於軟件公司已是不爭的現實,沒有蓬勃發展,何談遇上甚至超過軟件公司。get

後面繼續寫這個系統。你的轉載分享是對我原創文章的最大鼓勵。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歡迎轉載,轉載必須在標題註明轉載,在文章正文開始以前而不是最後,用不小於正文的字體大小,肉眼能夠清楚識別的顏色,一字不漏的附帶文章末尾的版權聲明,包括做者ID、博客網址和原文連接。不然視爲侵權!感謝合做。

http://www.1point3acres.com/why-ee-falls-behind-cs-in-creating-technology-jobs/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