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基礎設施:可編程社會

數字資產交易、區塊鏈操做系統、區塊鏈應用程序,這些經過區塊鏈技術,引入經濟模型,實現虛擬的可編程社會等概念或名詞,可能會讓人比較高冷或遙遠,讓咱們看看最強大的底層概念區塊鏈通訊協議和智能合約所能構築
的可編程社會。html

咱們先來看區塊鏈應用及其基礎構架。通常而言,咱們傳統非區塊鏈應用(如微信、QQ、微博、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等)都是將複雜的邏輯放在應用層,也就是咱們看到的「胖應用層」。而在傳統軟件的底層則
是通訊協議層,這層通常指互聯網通訊協議(TCP/IP、HTTP、SMTP、XMPP等),在傳統的非區塊鏈應用中,網絡協議或應用協議層通常一旦肯定下來不多修改,因此不少應用邏輯都是在應用層完成,而網絡協議層的改動、修改
或編程則不多,因此咱們每每將這樣的應用的協議層稱爲「瘦協議層」。編程

 

大部分基於互聯網的區塊鏈應用是去中心化的,好比你們常見的比特幣、以太坊、超級帳本等區塊鏈基礎架構及依託這些架構之上開發的各類應用。目前大部分去中心化應用在應用層邏輯相對簡單,由於承載的大部分是跟價值
有關的產生、流轉、分拆、提現、買賣等應用。相對地,這個應用層因爲基本的價值邏輯變更不大,相對須要編程的部分很少,能夠說是「瘦應用層」。與大多數非區塊鏈應用不同的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應用的協議層每每是
一個包含不少複雜邏輯的「胖協議層」。微信

不一樣於非區塊鏈技術應用,可編程的「胖協議層」所構築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應用正在構建一個可編程社會。這個可編程社會基於分佈式帳本技術能夠創建一個不須要第三方信任機制、彼此信任的可編程網絡社會和經濟體。網絡

區塊鏈應用有一個很是獨特的特性就是其價值網絡(共識)協議,如何在網絡節點之間造成(價值)共識是區塊鏈應用最核心的邏輯,這個邏輯每每是由一個可編程的協議層提供的。將來的可編程世界,咱們能夠預見:信息的
流轉是綁定資產的流轉的,資產的流轉每每是經過可編程的自動化完成的。架構

區塊鏈應用的節點及節點間創建信任關係的分佈式共享帳本實際上是由不少按照「胖協議層」的價值網絡協議,在自動地完成社會的各個機構和我的的行爲與權益確認。這些區塊鏈節點所能完成的功能將和人類及其機構所能完成
的工做如出一轍,甚至更高效、準確、公平、智能。分佈式

可編程社會和經濟衡量的指標是由機器或網絡共識完成的交易的比例評定。在區塊鏈應用程序裏,所有的交易都是由機器(節點),經過區塊鏈價值共識協議(機制)確認完成的。可編程社會和經濟的成熟度就越高。可編程社
會與經濟中所承載的資產因爲不必定都是按照法幣來衡量的,因此也每每叫做「影子資產」。區塊鏈

下面舉一個例子:操作系統

平時你們都相信國有商業銀行,並願意把錢存到大銀行。由於信譽好、有國家背書等,可是咱們也許不相信一家「無名銀行」,很難有人知道無名銀行的可信程度,人們對「無名銀行」每每「不信任」,拒絕到「無名銀行」存
錢。htm

如今讓咱們假設用區塊鏈技術將包括「無名銀行」在內的銀行都鏈接起來組成一個銀行聯盟,而組成聯盟的聯盟協議是:blog

1)聯盟節點間無差異地全網共享和同步一個分佈式帳本;

2)聯盟節點共同經過無差異投票,最後簡單以多數大於或等於50%決定每一筆帳;

3)聯盟用戶能夠在任何一個能夠確認本身存款的節點存取屬於本身的錢;

4)聯盟規則若是須要改動,則投票要大於等於50%來決定投票結果;

5)聯盟節點間自動結算與清算。

按照上面的聯盟協議,如今用戶和「無名銀行」的信任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創建了信任關係!

 

哪怕「無名銀行」消失了,用戶的錢仍是能夠在任何一家聯盟銀行那裏獲得確認並存取,這就是信任機制創建的關鍵。而這個關鍵的背後,就是區塊鏈技術創建起來的信任機制和價值傳遞。

分佈式自治組織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也是可編程社會的一個頗有意義的嘗試。

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2cf59430102xeqy.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