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終結:爲何是時候放棄ITOM四大巨頭了?這對IT領導者來講意味着什麼?

​​關注嘉爲科技,獲取運維新知api

 

2018年7月,Broadcom宣佈了收購CA Technologies的計劃,收購額近190億美圓。雖然分析師對於芯片製造商收購企業級軟件公司這件事是否值得還在進行激烈辯論,但CA收購案無疑預示着250億美圓ITOM軟件市場的重大轉變。安全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 BMC、CA、IBM和惠普四家技術廠商主導着ITOM軟件市場。但據Gartner分析數據顯示,2012年,這四大巨頭佔據着ITOM軟件行業55%的市場份額,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卻已經下滑到了不到30%。網絡

CA收購案揭開了四大ITOM巨頭不復存在的面紗。在下文中,咱們將分析四大巨頭如何在發展中迷失了方向,IT領導者們爲何要選擇拋棄他們而和帶來ITOM行業轉型的變革者合做。架構

 

歷史速覽:四位老牌選手如何迷失方向

十多年前,大多數ITOM創業公司都但願在公司發展途中被這四家巨頭廠商收購。然而到了今天,ITOM創業公司卻都想着從這四家巨頭手中瓜分市場的蛋糕。咱們來看一下如今這四家巨頭在市場上的地位。框架

 

BMC:BMC Software成立於1980年,最初的業務是作大型機管理工具。到2013年,公司已經明顯增加乏力。BMC 2010年收入爲19.1億美圓,2013年爲19.7億美圓,複合年增加率爲不溫不火的0.78%。2013年5月,私募股權投資公司Bain Capital和 Golden Gate Capital入資69億美圓,收購了BMC的大部分股權。五年後,另外一傢俬募股權公司KKR以 85億美圓的價格接手了這部分股權。儘管在過去五年中進行了大量的產品和市場投資,但到了2018年BMC的年收入仍然只有20億美圓。運維

 

CA Technologies:CA是20世紀80年代大型機應用軟件領域的老大,以熱衷收購和榨取客戶維護費而聞名。近年來,CA一樣經歷了產品創新不足和增加停滯不前的問題。2015年CA的年收入是42.6億美圓,2018年略降至42.3億美圓,年複合增加率爲-0.18%。別無選擇之下,18年7月CA將本身賣給了Broadcom。ide

 

IBM:IBM Tivoli成立於1989年,是IBM大型機系統管理服務商。1996年,IBM收購了Tivoli,並將30多項收購放到了Tivoli部門。2012年,IBM Tivoli以32億美圓的年收入領跑整個ITOM行業。可是,新一代ITOM買家需求革新的時候,IBM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投資去升級Tivoli架構。2016年,IBM與HCL Technologies簽署了一項爲期15年的協議,用於卸載Tivoli產品的開發和維護。到今天,在IBM網站上,你只有深扒「雲及智能基礎設施」的頁面,纔有可能發現Tivoli的身影。模塊化

 

惠普:惠普於20世紀90年代初推出了OpenView系列IT管理工具。過去十年裏,惠普陸續收購了Peregrine,Mercury Interactive和Opsware,其OpenView產品組合的年收入超過了10億美圓。然而,因爲在收購Autonomy時遇到了麻煩, 2016年惠普將整個ITOM軟件組合賣給了Micro Focus。關於HPE-Micro Focus的88億美圓合併案,Register網站評論到:「在一些昔盛今衰的軟件企業眼中,Micro Focus是他們的榮養院。」工具

 

四大巨頭倒下的緣由

這曾經輝煌的ITOM四大巨頭爲何會迷失方向呢?很明顯,缺少創新、對傳統產品組合和維保收入的強烈依賴,以及笨重的產品套件斷送了四大企業的命運。如下是他們衰落的三大緣由:性能

 

一、收購不能取代創新

傳統ITOM軟件商倒下的一個重要緣由是過分依賴收購。四家公司的高管將全部時間花在了尋找和收購最熱門的技術創業公司,在保持產品線的先進和專一上面投入的時間很是少。他們拿到的劇本很簡單:將新收購的技術和人員併入現有的部門,並激勵客戶經理捆綁銷售新的解決方案。咱們來看下,自2000年以來,這四大巨頭公司都作了哪些收購:

BMC:收購了以下公司以增強其ITOM軟件組合:

  • activeNet(性能管理)

  • RealOps(Runbook自動化)

  • BladeLogic(數據中心自動化)

  • Cordiant(應用程序性能監控)

  • Numara(IT服務管理)等。

 

CA Technologies經過收購Wily Technology,Nimsoft,WatchMouse和RunScope構建其監控產品組合,收購rcot,Xceedium和IdMLogic幫助塑造其身份管理解決方案。

IBM Tivoli收購了CIMS實驗室(IT資產利用率)、Micromuse(事件關聯)、整理(發現)、BigFix(補丁管理)和Intelliden(網絡自動化),以保持Tivoli部門的增加。

惠普收購了Peregrine Systems(IT服務管理)、Trustgenix(身份管理)、Mercury Interactive(IT服務交付)、Bristol Technology(業務交易監控)、Opsware(數據中心監控)和ArcSight(安全)等公司,以擴展OpenView套件的功能。

 

二、收入重度依賴傳統軟件和維保

若是還有一種可稱之爲遺產的技術,那隻能是大型機了。四巨頭收入的祕密,在於他們對大型機監控和管理的重度依賴。2018年CA的收入中(不包含服務),大型機解決方案佔收入的55%,佔部門運營利潤率的64%。相比之下,企業解決方案僅佔收入的45%,佔其部門運營利潤率的9%。一樣,對於BMC而言,2013年大型機管理工具佔總收入的43% - 這是該公司在出售以前公告財務業績的最後一年。

另外一個阻礙這四大巨頭以SaaS交付模式形式進行創新的因素是維保費用。2013年、2012年和2011年,BMC的維保費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52%(11.2億美圓),50%(10.8億美圓)和50%(10.2億美圓)。2017年和2016年,Micro Focus收入的67%(7.270億美圓)和66%(7.554億美圓)來自維保費的貢獻。

 

三、產品套件:臃腫,雜亂無章,與市場脫節

當您分析這四大巨頭任何一家的解決方案時,您會發現:

HP OpenView等套件是基於Operations Manager i和Network Node Manager i等傳統工具構建的。BMC最近的認知服務管理是基於像Remedy和Discovery這樣古老的解決方案構建的。

四巨頭收購不一樣的產品,並將其添加到他們的ITOM產品組合中,指望保持諸如Tivoli、TrueSight等旗艦產品線的相關性。而後,銷售團隊告知客戶這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能夠加強IT基礎架構的可見性和控制力。

可是,四巨頭的大多數產品須要幾個季度的時間才能實施完成,同時還須要昂貴的第三方專業服務。除了時間和成本的超支以外,將不一樣產品整合到單一框架的過程是一項異常艱鉅的挑戰。大多數產品在最終實施的時候,沒法作到銷售期間所描述的效率、簡易和可擴展的承諾。

 

不懼改變,擁抱變化

DevOps和IT運營團隊的下一站是什麼?四大巨頭退出的市場空白已經有新的選手佔領。工具套件正在被尖端的、基於雲的技術取代。Splunk / VictorOps、VMware / CloudHealth等通過業務整合後的新選手,正在向舊的技術發出挑戰。將來是敏捷,是模塊化,是彈性。隨着業務的革新,如今,是技術隨之變革的時候了。

 

本文翻譯自:The end of an era: Why it’s time to ditch the big four in ITOM – and what it means for IT leaders

原文連接:https://www.cloudcomputing-news.net/news/2018/sep/05/end-era-why-its-time-ditch-big-four-itom-and-what-it-means-it-leaders/

翻譯:嘉爲科技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