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主機的硬件配備與這部主機將來的功能是頗有相關性的!Linux 對於計算機各組件/設備的分辨, 與咱們慣用的 Windows 系統徹底不同!由於,各個組件或設備在 Linux 底下都是『一個文件!』服務器
• 中央處理器 ( CPU ) :
CPU負責了全部事件的運算! 目前全世界前兩大的我的計算機 CPU 製造商爲 Intel 與 AMD 。那麼 CPU 的速度除了核心的優良與否以外,經常使用來判斷同級產品之間的速度,就是頻率了。 所謂的頻率,簡單的說,就是單位時間的運算次數。 因此,頻率越高,表明這個裝置設備的運算次數越屢次,固然速度上就會比較快。CPU的倍頻與外頻
1. 外頻是 CPU 與接口設備進行數據傳輸/運算的速度, 至於倍頻則是 CPU 自己運算時候加上去的一個運算速度! 二者相乘纔是 CPU 的頻率。與 CPU 外頻有關的爲內存與主機板芯片組。 通常來講,越快的頻率表明越快的 CPU 運算速度。以 Intel 的 PIII 頻率 933 MHz 爲例,
o CPU 外頻與倍頻: 133(外頻) X 7(倍頻) MHz
o RAM 頻率:一般與 CPU 以外頻相同,爲 133 MHz
o PCI 接口( 包含網絡卡、聲卡等等的接口喔 ) 133/4=33 MHz
o AGP 界面 : 133 / 2 = 66 MHz
2. 外頻是能夠超頻的! 什麼是超頻呢?本來的 CPU 外部頻率假設是 133 好了,若是您藉由某些工具, 或者主機板自己也可能會提供這個工具,那您就能夠將 133 提高到比較高的頻率, 那就是所謂的超頻。爲何要超頻呢?由於能夠在比較便宜的 CPU 上面讓頻率升到比較高。不過,超頻自己的風險很高~ 若是是超外頻的話,例如到 166 MHz 時,你的 AGP 將達 (166/2=83) 而 PCI 也將達 (166/4=41.5) ,高出正常值甚多,一般, 越快的外頻因爲全部的設備運做頻率都會提高,因此,可讓效能提升很多, 但也可能會形成系統不穩定!例如經常當機,或者是形成某部分組件的壽命簡短等等。在 Linux 系統中,『不建議超頻』,由於,即便 CPU 能夠耐的住這麼高的頻率,可是系統的運做是全面性的,只要有一個設備當機, 那麼你的系統就跟着當掉啦!而由於超頻以後,系統頻率高出正常值太多, 因此固然容易形成不穩定呢!
• 內存 ( RAM ) :
內存對於系統來講,真是一個重要的傢伙,計算機真正運做的核心是 CPU ,可是真正『提供給』 CPU 運算數據的,那就是內存 (Memory, RAM) 啦! 因此你的操做系統的核心、軟硬件的驅動程序、全部你要讀取的文件等等的, 都須要先讀入內存以後,才提供給 CPU 來進行數據的運做!對於一個系統來講, 一般越大的內存表明越快速的系統,這是由於系統不用經常釋放一些內存內部的數據。 以服務器來講,內存的容量有時比 CPU 的速度還要來的重要的!網絡
• 顯示卡 ( VGA card ):
顯示卡對於圖形接口有至關大的影響!由於咱們要將影像數據顯示到屏幕時, 就須要使用到顯示卡 (VGA Card) 的相關硬件功能了。 目前 3D 的畫面在計算機遊戲接口與工做接口很大量的被使用,而若是這些 3D 畫面沒有先通過處理而直接進入 CPU 來作處理的話,將會影響到總體運做的速度,由於 CPU 的工做實在太多了!這個時候就有所謂的 GPU 出現了! 那GPU 是什麼呢?爲了不因爲大量的 3D 畫面形成 CPU 的困擾,因此顯示卡開發商就在顯上卡上面安插一個能夠處理這些很耗 CPU 運算時間的硬件來處理這些畫面數據,如此一來,不但圖形畫面處理的速度增快了, CPU 的資源也會多出來以執行其它的工做! 由剛剛咱們提到的 CPU 運做頻率中,咱們能夠知道 PCI 的接口標準速度是33MHz ,可是 AGP 標準是 66 MHz 。不過,即便是 AGP 的 66 MHz 也沒法知足如今的需求了,所以, 才又有 PCI Express (簡稱 PCI-E) 接口出現。這個接口的速度又比 AGP 來的更加的快速。 另外, VGA 卡上面也有一個內存,這個內存的大小能夠影響您屏幕輸出的分辨率與畫素! 這個內存是直接嵌入於顯示卡上面的,與你的主存儲器(RAM)沒有關係! 通常來講,服務器沒有 X Window 的話,顯示卡並不重要,若是是須要使用到圖形接口的話, 那麼這個顯示卡內存的容量就比較重要了!工具
• 硬盤與存取裝置( hard disk ):
老是須要有數據,咱們的主機纔可以藉由這些數據來加載,來運做吧? 這些數據通常來講,就是存放在主機的硬盤上面了。而咱們也能夠透過可攜式儲存媒體, 例如光盤、Zip 磁盤、軟盤片等等來傳遞數據的。咱們就單純來講說硬盤好了。 在我的計算機上面,主流的硬盤存取接口應該是 SATA 與 IDE 這兩種。 通常來講,主機板上面至少應該都會有兩個 IDE 或者 SATA 的插槽, 而每一個插槽均可以接兩個 IDE 或者 SATA 接口的硬盤或裝置。 SATA 是近年來開發出來的新接口,他的硬盤轉速比較高,存取效能要比傳統的 IDE 接口來的好。 此外, SATA 的特點就是,他與主機板鏈接的排線能夠比較長(可長達 1m), 而且排線比較細,能夠幫助主機機殼內部的通風,有很不錯的效果。 在 Linux 上面, SATA 或 IDE 接口的命名方法都是同樣的。 因爲一個 IDE 插槽能夠接兩個 IDE 接口的裝置,那麼系統怎麼知道那個是那個?此時就須要 IDE 裝置的跳針 (Jumper) 來設定了!你能夠在一個 IDE 接口接的兩個裝置上面,以排線接一個 Master 以及一個 Slave 的裝置!而 Master 與 Slave 能夠在任何一個 IDE 裝置上面找到的!也就是說,若是你有兩顆硬盤,那麼你能夠將任何一顆調成 Master ,可是另一顆則必須爲 Slave 才行!不然 IDE 接口會沒法分辨,而形成系統的當機喔!您除了必需要注意硬盤的容量大小以外, 還得知道硬盤的轉速,以及緩衝存儲器的大小。目前的要求是,轉速至少得 7200 轉, 緩衝存儲器最好能夠選擇 8M 比較好一些。spa
• PCI 適配卡:
咱們經常使用的網絡卡、聲卡、特殊功能卡等等,幾乎都是透過 PCI 插槽來安裝的, 這些東西就被稱爲 PCI 接口的裝置啦!固然不止,由於主機板上還有不少內建的 PCI 裝置呢!
1.網絡卡:他是讓你能夠鏈接上 Internet 的重要功臣!網絡卡的傳輸速度目前都已經能夠支持 10/100Mbps 的主流速度了!可是網卡的好壞卻差不少!一樣是 10/100Mbps ,可是 Intel 與 3Com 的卡硬是要比通常的雜牌卡多出 1000 元新臺幣以上,緣由無他,由於網絡卡的穩定性、消耗 CPU 資源的特性與其它特殊功能等,Intel 與 3Com 要比其它的廠牌優良的多! 至於網絡線鏈接的接口上面,目前則幾乎已經都是 RJ-45 的接口插孔了。
2.SCSI 適配卡:這個東西能夠用來鏈接 SCSI 的接口的裝置!以硬盤爲例,目前的硬盤除了我的計算機主流的 IDE/SATA 接口 以外,就是這個 SCSI 接口!因爲 SCSI 接口的裝置比較穩定, 並且裝置的運轉速度較快,於是速度也會快的多,並且也比較不耗費 CPU 的資源。目前 SCSI 適配卡是通常大型服務器主機的硬盤傳輸接口,不過,用在我的計算機上面的話, IDE/SATA 接口就夠了!操作系統
• 主機板( Mainboard 或 Mother board ):
上面提到的 CPU、RAM、VGA Card、PCI Card等等,所有都是接在這個主機板上面的。 固然啦,這個主機板就得要負責溝通全部接口的工做了。而溝通全部上面提到的東西, 就是靠主機板的芯片組。 因爲主機板上面的芯片組將負責與 CPU、RAM 及其它相關的輸出、輸入裝置, 因此,芯片組設計的好壞也相差甚多喔!
底下咱們就來提一下芯片組的相關功能介紹吧!
1. 芯片組的功能:芯片組就是在溝通 CPU、 RAM 、輸出與輸入裝置的重要角色!還記得剛剛咱們在CPU 時候提到的頻率問題吧?在這裏咱們再次的強調, CPU 的外頻就是芯片組與其它周邊溝通的速度囉,假如使用剛剛的 P-III 933 MHz 作爲例子的話,那麼你的芯片組運做頻率應該是以 133爲基準,因此 CPU 與芯片組溝通是 133 ,芯片組與 RAM 亦是 133 的速度,與 PCI 接口則一般是 33 (133/4),而與 AGP 則是 66 (133/2)囉!因此,一個芯片組就須要負責這麼多不一樣的頻率操做喔! 因此囉,芯片組的好壞對於系統的影響也是至關大的! 另外,芯片組能支持的規格, 只有一種,沒法支持全部的規格,也就是說,你的 Intel 芯片組的主機板,只能支持 Intel 的 CPU 與芯片組能溝通的內存規格;
2.CPU、內存與芯片組 (主機板) 在選購的時候須要一塊兒考慮,由於芯片組(主機板)可以支持的 CPU 只有特定的規格,而芯片組對內存的支持一般也僅支持特定規格,因此,當你選擇 Intel的主機板芯片組時,那就不能使用 AMD 的 CPU!
3.I/O 地址與 IRQ 岔斷: 既然主機板是負責各個計算機系統組件之間的溝通的,可是計算機的東西又太多了, 又有輸出輸入、又有不一樣的儲存裝置,主機板芯片組怎麼知道如何負責溝通吶? 這個時候就須要用到所謂的 I/O 與 IRQ 囉!I/O 有點相似門牌地址啦, 每一個裝置都有他本身的地址,通常來講,不能有兩個裝置使用同一個I/O地址, 不然系統就會不曉得該如何運做,例如,若是你家門牌與隔壁家的相同, 那麼郵差怎麼送信到你家啊?不過,萬一仍是形成不一樣的裝置使用了同一個 I/O 而形成 I/O 衝突時,就須要手動的設定一下各個裝置的 I/O 囉!而除了 I/O 地址以外,還有個 IRQ 岔斷這個咚咚,若是 I/O 想成是門牌號碼的話,那麼 IRQ 就能夠想成是各個門牌鏈接到郵件中心 ( CPU ) 的專門路徑囉!IRQ 能夠用來溝通 CPU 與各個裝置啦!
4.BIOS :BIOS 是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的縮寫,剛剛上面咱們提到了不少的輸出與輸入以及 I/O, IRQ 等等的咚咚, 你要如何設定呢?能夠透過操做系統,也能夠透過主機板提供的 BIOS 功能來設定喔!當你開機的時候,屏幕上不是會出現一些版本的訊息嗎?那就是 BIOS 的設定囉!你能夠在開機的時候按下 DEL 按鍵,以設定開機順序、 I/O ,以及 IRQ 等等!
5. 其它輸出輸入接口: 目前主機板上面一般會內建一些基本的接口,這些接口一般是在主機機殼的後面,例如:
o PS2界面:這是目前最多見的鍵盤與鼠標的接口, 在插孔的地方是圓形的,這種接口速度上面會比較好一些,可是最麻煩的地方在若是你的鍵盤與鼠標鬆脫了,一般只能以從新開機來再次驅動鍵盤或鼠標囉;
o 九針串行端口:這個是之前用來接鼠標的接口, 經常被稱爲 com1 ;
o 25針並列埠:這一般用來鏈接打印機的接口,一般稱爲 LPT1, LPT2...;
o 聲音輸出、輸入與麥克風: 這個是一些圓形的插孔,而必須你的主機板上面有內建音效芯片時,纔會有這三個東西;
o USB 界面:目前至關流行的一個接口, 支持隨插即用設計
• 電源供應器 ( Power ):
在您的機殼內,有個大大的鐵盒子,上頭有不少電源線會跑出來, 那就是電源供應器了。咱們的 CPU/RAM/主機板/硬盤 等等都須要用電, 電源供應器至少也要 300W 以上纔夠你的主機使用, 有些特殊的主機,還會要求至少要 400~500W 以上的電源呢!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