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2018年3月24日,鄒欣老師與北京的軟工助教共同舉辦了茶話會活動,在本次茶話會上鄒老師與助教們談了許多話題,從助教的困惑到助教的成長,再到同窗們自身的發展規劃。茶話會持續將近3小時,你們相談甚歡,茶話會結束後我有所感,故整合茶話會前本身準備的一些文稿,寫成了此篇。html
解答學生問題耗費了太多精力,助教該如何應對?
在來自北科電子學院的張旭升助教提出這個問題後,你們反響甚高,其實說實話,我也曾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隱含了不少假設條件,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咱們先來對問題自己進行一些定義,經過分解來探索不一樣場景下的解決方案。算法
解答學生問題,這個短語有三個地方能夠擴展含義:瀏覽器
- 怎樣的學生 —— 是認真思考的提問者,仍是不過腦回路的伸手黨?
- 什麼樣的問題 —— 是基礎問題,難以解決的問題,仍是重複問題?
- 經過何種方式解答 —— 是經過課程論壇,博客評論,班級羣聊,仍是好友私聊?
授伸手黨以漁
若是新助教參與到的課程是大學課程改革第一站,那麼他可能會遇到許多伸手黨。面對一個問題,伸手黨們不會想着主動搜索,而是指望經過其餘人直接得到解決方案。這種現象可能源於同窗們之前的成長環境,高中時有同桌,大學時有室友。往往有疑問時,他們均可以爲所欲爲地向夥伴提問,提問者不須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獲得滿意的答案。這種「有問必答」的環境對他們的成長實際上是很是不利的,這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微信
做爲助教,咱們不只僅是要解決同窗們的問題,而是要從根本上讓他們從問題中得到成長。就像鄒老師在構建之法中提到的,理想的師生關係該是教練與學員的關係,而非保姆與嬰兒的關係,助教與學生的關係一樣適用。針對伸手黨,不要直接授之以魚,要授之以漁。而要想讓他們主動學習,那就要推他們到不得不學習的境地。下面是幾點具體的建議:併發
- 延遲迴復。在伸手黨們提出問題後,不要當即響應。助教響應的速度越快,伸手黨越容易養成惰性。因此要延遲迴復,故意地晾他們一會,可能伸手黨就會本身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了。
- 不直接給出答案,但給出參考連接。指望伸手黨們一步登天,變得積極主動思考也是不現實的。他們也是由於之前的環境習慣致使,而非故意爲之。爲了避免挫敗同窗們對課程的好奇心,讓他們保持積極提問的態度,也不可對伸手黨一律不回覆處之。回覆是能夠的,但不要直接給他們答案,助教可給一些參考連接,並針對相關的重點作一些提示。一段時間後,再去主動關心一下提問者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這會讓他們直接感覺到來自助教的關懷,也就更容易接受助教的建議。
- 約定好統一的答疑時間,其餘時段不接受提問。就像健身房的教練同樣,助教一樣要區分好工做時間與生活時間。在該答疑的時候,就專心答疑;有其餘安排時,就專心作其餘事。明確區分不一樣時段不只對助教自身的時間管理有積極做用,它對於同窗們來講也是一種信號:答疑時間寶貴,要問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助教的時間充分可利用在有價值的問題上,助教不會被「煩雜的問題」所累,最後精疲力盡。
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再作 7 x 24小時開放的人肉搜索引擎啦!工具
問題分類
除了提問者有所區別外,同窗們提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有些同窗是由於基礎不紮實,因不懂題目用到的算法而問;有些同窗是由於對佈置的做業存疑而問;而有些水平較高的同窗,可能會問出一些單憑助教自己較難解決的問題。助教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首先要對問題進行類別的基本判斷,能夠試着問本身幾個問題:學習
- 這個問題是不是對於做業細節的疑惑?是,檢查做業是否存在漏洞並完善,若有改動則發佈羣公告通知全部同窗;
- 這個問題是不是關於工具使用的疑惑?是,找一些可靠的參考教程(如無,可由助教發佈一個)附在做業最後,下降同窗們使用工具的門檻;
- 這個問題是否與做業自己無關但出現屢次?是,記錄爲經常使用問題列表並發表博客,可參考模板劉偉康助教的博客;
- 這個問題是否已經超出助教能力範圍?是,請到教學大羣中尋求其餘老師與助教的幫助。
避免私聊
在新學期伊始,許多助教都會進入班級羣,在同窗們熱烈的歡迎下指望開始一段轟轟烈烈的助教生涯。此時伴隨而來的會是無數的加好友請求。不一樣的同窗加好友時懷着的目的不一樣,但不論他們是由於仰慕仍是想諮詢問題,我都不建議助教們加同窗們爲好友。是否加好友其實表明着兩種與同窗們相處的模式:一種咱們稱之爲陌生人社交,另外一種則是熟人社交。優化
在陌生人社交的環境中,助教與學生的溝通只發生在他人可見的、公開的平臺中,好比羣聊、博客評論或課程論壇。而在熟人社交中,助教與學生的溝通是點對點的私聊。搜索引擎
爲何不建議助教們加同窗們爲好友呢,主要緣由其實有如下三點:htm
- 陌生人社交帶來的壓力是初等問題的過濾器。私聊時,助教於學生而言是哥們,是親近的學長學姐,許多同窗提問前並不會思考本身的問題是否是「顯得幼稚」。但在公開場合發言就不同了,這種場景會給學生帶來必定的心理壓力,他們在會再三思索,組織好清晰的語言後提問。
- 公開場合回答問題的效率更高,價值更大。相信各位助教也都體會過,這邊剛私聊解決了A同窗的問題,B同窗可能就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在回答B同窗的問題時每每就不太耐心了,重複的回答也是對助教精力的一種嚴重浪費。但若是同窗們在羣聊或論壇中提問,你們都能看到助教給出的解決方案,回答的效率更高。有些時候,水平較高的同窗還會跟着提出一些更有價值的問題,或者給出一些獨特的解決思路。只有羣裏學習氛圍良好,才能催生出有愛的集體,助教的職責所在是運營好學生羣,而不是照顧好個別人。
- 陌生人社交更有利於助教嚴格執行評分的規定。陌生人社交的好處在於,助教無需顧忌人情世故,而變得鐵面無私。沒按時交做業就是沒按時交,博客沒寫好就是沒寫好,該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一旦進入熟人社交的誤區,你的學生也是你的哥們,他求個情你還能不給面子嘛?助教在執行評分規定時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情感偏向,這不利於咱們嚴格執行評分規定。
可能會有助教產生疑惑:那我不加學生好友,是否是顯得太冷漠了?不,你在學生博客中的每一句評論,在班級羣中的每一句鼓勵,都是對學生的正向激勵。冷漠與否體如今你是否真正在關心學生的成長上,好比是否及時給學生博客以反饋,而非走形式的添加好友、談天說地。
博客點評太佔用時間,該怎麼解決呢?
任何事情都要按部就班,博客的點評也是。許多助教在剛開始點評時新鮮感十足,每篇學生的博客都要認認真真地看完並給出詳細的點評回覆,一口氣就是十幾篇。固然,若是有精力能持續這樣作也能夠,但往年的實踐狀況告訴咱們:這樣作每每是不可持續的。更嚴重的是,連續十幾篇的點評極有可能會讓助教產生審美疲勞,漸漸地讓他們對博客點評這件事產生抗拒,抗拒的心理又容易讓點評任務堆積,形成惡性循環。
博客點評確實是一項「不親身體驗,不知其中滋味」的繁瑣任務,要想作到持續而愉悅的點評,須要掌握必定的方法與技巧。下面是三點具體的建議,但願對各位助教有幫助:
- 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精的點評更合適。 新助教剛開始點評博客時,必定要擺正心態,不要以爲只有本身認認真真對博客中全部的問題都給了反饋,一次來個大而全的點評纔是盡到責任。其實,選擇博客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作出反饋或提問,作小而精的點評對雙方來講更合適。同窗們其實最但願的是能受到老師的關注與看到老師的反饋,至於反饋內容是可能是少,反而卻是其次了。在同窗們看來,大而全與小而美的差異其實不大。但小而精的點評能讓助教關注到更多的同窗,讓同窗們收到點評的平均時長縮短,有利於整個任務的推動。
- 分而治之,抓住碎片化時間進行點評。 這個建議對於提高助教的點評愉悅感相當重要,它能夠從兩個方面提高助教的點評體驗:1. 不集中在某段時間內點評大量博客,不容易讓助教審美疲勞;2. 充分利用閒時時間,不會對本身「學習/工做」等須要大段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造成干擾,也就不會讓助教產生勞累感。
- 點評與評分分離,碎片化點評,但集中式評分。 點評是助教針對學生做業的個性化發揮,須要仔細閱讀同窗們的博客內容,比較佔用助教的精力與時間。而至於評分,在定好詳細的評分規則後,助教參照規則便可快速得出學生博客的分數。同時,在小段集中時間內評分也利於保持助教先後評分標準的一致性。若評分時間跨度太大,容易致使先後評分存在誤差。最後,你們零碎時間都喜歡使用移動設備進行點評。但在移動設備上使用Excel等軟件記錄學生成績比較麻煩,目前博客園還還沒有提供相關支持,故不推薦點評時評分。
在碎片化點評上,由於持續時間較長,我也總結了一些小經驗,分享給各位助教:
- 使用手機點評時,許多同窗的皮膚樣式沒有針對移動端作優化,助教的閱讀體驗不好。實際上,許多瀏覽器(好比Safari、Chrome、UC等)都支持閱讀模式,同窗們的大部分博客均可以經過閱讀模式來改善閱讀體驗,具體操做能夠查找相關瀏覽器說明。但注意一點,在閱讀模式下不會保留評論框,評論能夠在閱讀博客時在備忘錄中寫好,讀完後恢復網頁模式粘貼。
- 碎片化時間不必定非得是在看手機時再去點評,在電腦端也一樣能夠利用碎片時間。好比剛集中時間完成了一個大任務,休閒放鬆時就點開班級博客看看有沒有新的零回覆博客出現,爭取消滅零回覆。我習慣在中午、晚上剛吃完飯時點評。一次也不太多,大概3~4個博客左右,通常一次也就花15分鐘左右。這樣算下來一週能夠點評30個博客。在初期時,助教必定要刻意養成點評的習慣,好比在點開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時候,先想一想:今天的點評目標完成了嗎?
[ 未完待續,迭代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