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網絡層如下的總結

複習總結

前言:這是深圳某公司實習培訓的前兩週的內容總結,總結只是對我本身的一個整理,但願對你們有幫助。算法

TCP/IP VLSM數據庫

  • 網絡工程師:應付各類複雜的網絡,網絡的項目的落地,全方位的人才。溝通管理能力。
    三次握手:
  • 第一次A向B發送:Send SYN(seq=100,ctl=SYN)
  • B的SYN received
  • 第二次B->A握手:Send SYN ACK(seq=300(隨機的),ack(確認號)101,ctl=SYN,ack)
  • A的SYN received
  • 第三次A->B握手:Established(seq=101(序列號),ack=301(確認號),ctl=ack)
  • 劃分子網:是爲了有效利用IPv4地址,方便管理,減小流量廣播。IP地址是以網絡號和主機號來標示網絡上的主機的,只有在一個網絡號下的計算機之間才能"直接"互通,不一樣網絡號的計算機要經過網關(Gateway)才能互通。但這樣的劃分在某些狀況下顯得並十分不靈活。爲此IP網絡還容許劃分紅更小的網絡,稱爲子網(Subnet),這樣就產生了子網掩碼。子網掩碼的做用就是用來判斷任意兩個IP地址是否屬於同一子網絡,這時只有在同一子網的計算機才能"直接"互通。

主機A-----路由器B------主機C之間通訊過程。服務器

  • A的應用層進程提出請求。
  • 下發到A的傳輸層,而後給數據包加上源端口(本進程的端口)和目的端口。
  • 下發到A的網絡層,給數據加上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 下發到A的數據鏈路層,加上A的Mac地址和下一跳B的MAC地址(默認網關,若是此時沒有默認網關B的MAC地址,那麼A就會發送廣播,當B收到廣播就回復,其餘的主機不回覆。從而A就獲得B的MAC地址。)。
  • 下發到物理層傳輸
  • B接受到數據,首先上傳到鏈路層判斷目的MAC地址是不是本機的MAC地址,若是是,則去掉MAC地址,向上層傳輸,網絡層判斷數據的目的IP地址是不是本機的IP地址,若是是,則去掉IP地址,
    繼續上傳,不然把網絡層的數據包原樣恢復,下下層傳輸,到了數據鏈路層,查看ARP表,查找下一跳MAC地址,把數據包加上B的源MAC地址和目的地址,向下傳輸,發送。

**通訊類型 **網絡

*單播:一對一
*廣播:主機必須收。
*組播:交換機能夠過濾。oop

  • 網絡地址:在ipv4的網絡地址中最小的地址爲網絡地址,主機部分均爲0.
  • 廣播地址:網絡位置的不變,主機位置所有變爲1。255.(內網的主機向廣播地址發送消息,內網中全部的主機都會收到消息。網絡地址和廣播地址不能給主機用。交換機在配置vlan前全部接口都是一個廣播域,但配置vlan後每個vlan都是一個廣播域。)
  • 主機地址:分配給網絡中的終端設備的地址。
  • 子網劃分:在圖片中,p27張。

IP地址的類別:學習

  • 私有IP地址(只能在內網中使用):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

IPv6:網站

  • IPV6地址的分類劃分(沒有廣播這一說法。):
  • 單播地址:
    一、全球單播地址
    二、本地站點地址,格式爲EFC0::/10
    三、本地鏈路地址,格式爲FE80::/10
  • 組播地址:以FF開頭的地址,用來標識一組接口,發送到每個接口。
  • 任播地址:與單播地址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間,也用來標識一組接口,發送的時候只發送到一個最近的接口。只能做爲目的地址使用,不能當源地址使用。

IPv6過分技術:code

  • 雙協議棧技術:設備同時支持IPv4和IPv6兩個協議棧,最爲完全,運用於網站建設。
  • 隧道技術:通訊的雙方都是IPv4,經過在IPv6的頭部上前加IPv4頭部的方式。發送方加頭部,接受方解析頭部(特能夠4轉6,同理)。
  • NAT地址轉化:IPv6的主機對IPv4的服務器的訪問。主機經過域名解析,把服務器的IPv4轉成(在ipv4的頭部加前綴,組成一個IPv6的地址)IPv6地址而後再通訊。到了服務器,再經過域名解析(去前綴),把轉化事後的服務器地址再轉化回IPv4,交給服務器。實質上是一個地址的映射。

Trunkrouter

  • 當一條鏈路,須要承載多個Vlan信息的時候,須要使用Trunk來實現。通常見於交換機之間或者交換機與路由器之間。
  • 協議:一、ISL(思科專有的協議。) 二、802.1Q協議。
  • 802.1Q協議:共有協議,打標籤的方式。在源目的地址的後面插入一個tag標籤。
  • 標籤長度18bit。trunk並不是對全部的Vlan都打標記,除了Native,Vlan等。
  • 不一樣Vlan之間通訊須要經過路由器,基於端口劃分。
  • vlan範圍:0-4096 ,0和4096做爲保留,不能使用。1是全部的vlan默認端口,不能刪除,可用範圍2-1000。

VLAN配置接口

  • 建立VLAN:  
    valn 2 name VLAN2
  • 將端口劃入特定的VLAN
interface fa0/1  
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port access [vlan vlan|dynamic]
  • Trunk配置(路由器的兩端都要配置,而且封裝協議要一致):

  • 配置trunk封裝方式(只有在網絡須要多個Vlan的時候才須要trunk)(在我本身的機子上配置和上面access同樣,no shut都不用,封裝協議默認是dot1Q):
    interface f0/15 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negotiate}

  • 對一個端口的配置恢復默認:default interface f0/1
    -開啓trunk端口模式:
    switchPort mode {trunk(經常使用)|dynamic}

  • 查看trunk:show interfaces trunk

  • 配置雙臂路由:

  • `1.交換機這邊:a.switchport mode trunk
    b.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或者其餘

  • 2.挨着路由器這邊:
    a.int f0/0 b.no shu c.int f0/0.10(進入子接口) d.en dot 10(對vlan配置協議)
    e.ip add 192.168.10.254 255.255.255.0(配置網關地址) f.no shu

access和truck 主要是區分VLAN中交換機的端口類型,倆者區別以下:

  • 端口用途不一樣:truck端口爲與其它交換機端口相連的VLAN匯聚口,access端口爲交換機與VLAN域中主機相連的端口;
  • trunk通常是打tag標記的,通常只容許打了該tag標記的vlan 經過,因此該端口能夠容許多個打tag標記的vlan 經過,而access端口通常是untag不打標記的端口,並且一個access vlan端口只容許一個access vlan經過。

STP端口狀態:

  • Blocking:非指定端口,不轉發幀(frame)(從上向下狀態慢慢改變。)
  • Listening:偵聽數據幀。不學習MAC地址和不轉發幀。有轉發延遲15秒。
  • Learning:學習構建MAC地址。不轉發frame,有延遲15S。
  • Forwarding:RP和DP端口,轉發frame,同時學習地址。

RIP協議

  • 當一臺路由器,同時運行了兩種不一樣的動態路由選擇協議,學習到去往同一個目的地的路由,這時比較AD值,取AD值小的路徑轉入路由表,另外一個只會在優選路徑DOWN時,纔會出現和使用。

  • 一臺路由器,當他從同種動態路由協議中,去往同一個目的地但不一樣方向時,則比較metric度量值,選擇優先的,轉入路由表,進行數據的轉發使用。
    避免環路機制:(二層採用STP生成樹協議)

  • 定義最大的跳數。16跳不可達

  • 水平分割:默認開啓,交換路由信息單方向可達。

  • 路由中毒:路由斷掉了之後,將該路由跳數變得很大。

  • 毒性反轉:

  • 印製計數器:

  • 觸發更新:不用等到更新週期到來,直接更新。

  • RIP基於UDP,端口是520的應用層協議。

  • 管理性距離:120;
    一、router rip 二、network 192.168.12.0(網段)

  • 注意雙向配置,才能ping通,查看show ip route


OSPF協議:

  • SPF算法(二層採用STP生成樹協議):採用此算法計算到達目的地的最短路徑 。

  • 管理距離值:120

  • 在路由之間交換傳送的是鏈路狀態(即LSA),不是路由表。(鏈路狀態指:路由接口和描述接口以及與其鄰居之間的關係。)

  • 接口開銷計算公式:cost=10的8次方/入接口帶寬(b/s)。
    OSPF報文類型:

  • Hello:創建和維護OSPF鄰居關係。

  • DBD:鏈路狀態數據庫描述信息(描述LSDB中LSA頭部信息)。

  • LSR:鏈路狀態請求,向OSPF鄰居請求鏈路信息。

  • LSU:鏈路狀態更新(包含一條或多條LSA)

  • LSAck:對LSU中的LSA進行確認。

OSPF的基本運行步鄹:

  • 一、創建鄰接關係。hello包。經過組播地址:224.0.0.5發送給運行了OSPF協議的路由器。
  • 二、必要時(多路型訪問和以太網訪問時才選舉)進行DR和BDR的選舉(DR:選舉表明,其餘人都要和DR創建鄰居信息,BDR,備份選舉人。)。
  • 二、1:目的:減少LSA泛洪信息。DR選舉規則:選取接口優先級最高的,默認優先級都是1,若是全部的路由器優先級都相等,則比較Route-ID的大小,這個是惟一的,ID大的則選舉成DR,次大的選取位BDR。DR具備非搶佔性,若是穩定,則不會更新。
  • 二、2:route—ID:手工配置或者自動獲取(若是配置了Loopback接口,則選擇最高的Loopback的IP地址,不然選取最高的活躍的物理地址。(ID是全網惟一的))。
  • 三、發現路由。
  • 四、選擇合適的路由。
  • 五、維護路由信息。

LSA泛洪:

  • DR和BDR監聽224.0.0.6這一組播地址。

  • DR利用組播地址224.0.0.5通知其餘路由器。

  • 全部的OSPF路由器監聽224.0.0.5這一組播地址。
    OSPF配置:

  • 開啓OSPF進程:router ospf process-id

  • 宣告特定的網絡到OSPF區域:network address wildcard-mask area area-id


ACL功能:

  • 匹配感興趣的流量。
  • 流量控制。
    標準訪問控制流量
  • 根據源地址作過濾。
  • 針對整個協議採起相關動做。
  • 1-99 1300-1999
  • 擴展訪問控制列表
  • 能根據源,目的地址,端口號等待進行過濾。
  • 能容許或拒絕特定的協議。
  • 編號區間:100-199 2000-2699
    應用時要求關聯方向,若是關聯的進站方向,則隻影響從這個接口進站的流量有影響。
  • 兩個標準默認均是丟棄。
  • 不能編輯一行或刪除一行。(刷腳本的方式)。
    ACL只能對穿越本地路由器的流量作過濾,不能對路由器本地始發的流量作過濾。
  • 在特定接口的某個方向(in,out),針對某種協議,只能應用一個ACL。

爲啥須要NAT:

  • IPv4 的地址即將枯竭。緩解ipv4枯竭問題,
  • IPv6是128位。
  • NAT,私有地址轉化位公有地址,主機就能夠訪問公網了。
  • 內部本地,內部全局概念:p55.
    靜態NAT
  • 一對一轉化。
    動態NAT
  • 定義一個ip池,合法的共有IP地址,須要就拿一個ip,用完了就歸還,實際上仍是一對一。
    端口複用(PAT)
  • 又稱端口地址轉換,首先是一個動態地址轉化,路由器經過記錄地址應用程序端口等惟一標識一個轉換。
  • 真正的解決了IPv4 地址枯竭問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