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錶的將來:獨立仍是附屬,這是個問題!

獨立仍是附屬,這是個問題!

從關注智能手錶以來,有個問題就一直在爭論,那就是智能手錶的定位問題,是做爲一個獨立的存在,未來甚至會取代手機,仍是做爲智能手機的一個配件,依賴手機而存在。在探討這個問題以前能夠先來看一下市場上的一些產品:安全

首先是獨立存在的產品,這類產品比比皆是,以三星Galaxy Gear爲表明,包括國內的果殼、土曼、映趣以及衆多深圳特點的一系列產品都是如此。能打電話、能上網、能拍照、甚至玩神廟逃亡、憤怒的小鳥。這些產品有的甚至以可以運行原生安卓系統做爲賣點。網絡

第二類產品,這類產品相對小衆,以Pebble和索尼SmartWatch爲表明。主要定位是手機的擴展,做爲手機的便捷消息提醒和一些數據採集。性能

不少人認爲2014將會是可穿戴市場爆發的一年,雖然市場上的相關產品已經呈現爆發的態勢,然而關於獨立仍是附屬的問題卻並無明確,爭議反而愈來愈大。關於這個形成這個局面的一些緣由,在我以前的幾篇文章中(查看請搜索emouse)已經逐步有所涉及,前幾篇文章主要從工程思惟談了本身的觀點,主要觀點以下:設計

一、從功能定位的角度。手機做爲隨身攜帶的主要電子設備功能上有必定的侷限性,那就是電池續航的短板、結構設計以及攜帶方式決定了智能手機在現有的狀況下沒法知足進一步的數據採集需求。例如不少計步和睡眠測量類的應用,雖然手機上有不少相似的APP,可是不少APP的後臺運行使得手機處理器一直高速運行而縮短了手機的續航時間,所以功能雖然知足需求,可是實用性有限,從蘋果的協處理器設計就是針對性的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個人基本觀點就是包括智能手錶在內的可穿戴設備更應該做爲手機的協處理器而存在。衆多可穿戴設備做爲手機傳感器的延伸,平時能夠在不影響體驗和手機續航的狀況下完成數據採集和處理,在手機喚醒時實現數據同步,經過手機進行處理分析實現展示和交互。雖然各類可穿戴產品的定位不一樣,可是計步、睡眠監測等功能倒是標配。視頻

二、從設計實現角度考慮。衆多手錶功能上的多偏偏表明了設計實現上的少,用作手機的套路來作手錶,照搬手機的硬件方案和套路,智能手錶也瞬間淪爲深圳模式的新戰場。一方面市場尚在培育,不少廠商在觀望,另外一方面卻也涌入不少想着賺快錢的廠商和不少認爲藉着可穿戴這個新機遇可以迅速崛起和成長的創業公司。從現有的產品設計來看,照搬聯發科或者君正的方案,套用安卓系統,不管是在硬件設計仍是在軟件開發上都極大的下降了設計工做量,最終出來的就是功能和手機基本重複,滿街計步器、遍地防丟失的手錶產品。功能樣樣都有,只是買回來以後不知道究竟能幹啥。功能雷同,方案照搬是現階段這類產品的主要特色,對於不少小公司而言,既缺少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沒法對傳感器等進行深層次開發和定製,也沒有能力針對性的開發系統和硬件方案,只能進行整合和炒做,藉着可穿戴這陣風,都想體驗一把飛的感受。blog

三、從市場和營銷角度。正如不少人所言,由於iWatch沒有出來你們沒得抄,因此纔有瞭如今可穿戴市場的諸多亂象。這種說法有必定的道理,自己市場尚在培育,如今市場上又缺少革命性的產品,不光廠家在功能和定位上迷茫,消費者在需求上也並不明確,是要跑得更快的馬車仍是須要一輛汽車雖然道理很明白,可是放在當時的環境下卻並非那麼明確。正如Pebble而言,雖然我認爲它是很是優秀的產品,可是仍然有不少非議,不能打電話、不能聽歌、也不能發微博和拍照,不少人都認爲它弱爆了,甚至不少人在得知這款產品用的是一百多兆赫茲的處理器,幾兆的存儲空間時更是大呼難以想象。手機上的硬件堆砌已經讓消費者把這種慣性帶到了可穿戴設備上,不少消費者想固然的就從這種慣性出發,用硬件性能來評價這類產品的好壞,最後就演變爲不少消費者想要的是更快功能更多的手錶,雖然並不清楚究竟智能在何處。資源

四、從產業鏈的角度。智能手機可以發展到今天,性能強勁、價格低廉、集成度高的衆多解決方案功不可沒。對於前文所說的照搬手機的套路來作手錶,很大程度上也是產業鏈使然。以低端智能機所使用的聯發科MT6572爲例,一顆芯片幾十元錢,集成了雙核1.2Hz Cortex-A7處理器,還繼集成了WIFI、GPS、藍牙、FM等一系列外設,28nm的工藝,功耗相對也較低,拿過來作手錶一個片子就能解決幾乎所有問題,成熟的硬件產業鏈加上現成的安卓系統,小一號的手機戴在手上就是手錶了。相比之下,Pebble和SmartWatch等產品就沒那麼成熟的方案可用,他們都採用STM32的Cortex-M系列處理器,須要集成三軸加速度等傳感器,藍牙也是獨立的芯片,在系統上用的也是輕量級的嵌入式系統,不少功能須要本身研發和添加,關鍵是這一套下來不管是在硬件仍是在研發成本上均不佔的優點,反而相比前一種方案還缺乏了亮眼的參數和花哨的功能,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很容易被消費者誤解,真正推出這樣的產品須要很大的風險。開發

用智能從新定義手錶,而不是對照搬手機,道理雖然明確,可是在實際操做時上面我從不一樣角度列舉的問題卻成爲很現實的問題,「勿忘初心」在面臨諸多現實以後還可以有多少人有那個魄力去堅持!同步

互聯網進化論——鏈接

上面的諸多見解是我一直以來的工程思惟的觀點,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想換個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真正讓我想有思路的是仍是前一段時間看的《羅輯思惟》節目,羅振宇在「將來腦世界」這一期中提到了他關於智能手錶的一些見解,還提到了劉峯的《互聯網進化論這本書》,結合羅振宇和劉峯的一些觀點談一下我對智能手錶以及可穿戴設備的一些見解。產品

首先是關於《互聯網進化論》這本書,多是進化論這樣高大上的字眼讓我有了過高的指望,看到書後反而以爲有點失望,可是有一點是基本贊同的,那就是互聯網進化過程當中鏈接的做用。無線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正在不斷的延長人類與互聯網的接駁時間。微博、電子郵箱、社交網絡則促進了人與世界的溝通和信息同步。互聯網進化論中的鏈接規律認爲,判斷一個商業是否成功要看它是促進了鏈接仍是阻礙了鏈接。更大規模、更方便、更低成本的鏈接是互聯網的趨勢和進化方向,基於這個觀點羅振宇認爲手機屏幕的大屏化趨勢是由於大屏可以促進人與世界的鏈接,而智能手錶更小的屏幕阻礙了鏈接,沒有真正的將來,會被進化的洪流淘汰掉。

羅振宇的見解有必定的道理,因特網的出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可以聯繫在一塊兒,而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便攜性讓這種鏈接更加便捷,所以從電腦到手機從鏈接的便捷性上來看是一種進化。和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手錶雖然要更加輕巧便攜,可是再便攜都是和手機同樣隨身攜帶,掏出手錶和掏出手機在便捷性上並無太大的差距,而手錶的小屏幕卻極大的影響了鏈接的效率和體驗。從這種角度來看,智能手錶的確違背了這種進化趨勢,然而這種觀點的侷限性在於把這種鏈接限定在二維的層面,若是說電腦和手機是鏈接世界的窗口那麼智能手錶和其餘可穿戴設備則是鏈接本身的紐帶,所以電腦、平板、手機這些設備鏈接的是世界,而智能手錶、可穿戴設備鏈接的是本身!若是認爲前者是橫向的鏈接,那麼後者就是縱向的鏈接。可穿戴以及智能硬件設備的發展所拓展的就是縱向的鏈接。相對於傳統的設備,可穿戴設備鏈接着咱們的健康,鏈接着咱們的習慣,讓咱們瞭解世界的時候也可以更清晰的瞭解本身。

最後,在回到本文所討論的核心問題,獨立仍是附屬,我認爲智能手錶以及其餘可穿戴設備將會做爲傳統橫向鏈接的縱向擴展,做爲一個協處理器時刻的來鏈接咱們的生活。至於究竟應不該該取代手機,這個就像平板電腦同樣,iPad在定位上並非爲了取代電腦,對於不少人而言,若是平時就是上網、聊天、看視頻,那麼iPad是能夠取代電腦的,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人而言,用電腦的時間雖然佔據大多數,可是iPad一樣能夠成爲很好的輔助。智能手錶也同樣,對於兒童安全、老人監護、運動健康等領域智能手錶能夠做爲獨立的存在,對於普通應用來講,智能手錶和智能手機知足的不該該是同一種需求,也沒有必要誰要替代誰,電腦、平板、手機這些設備鏈接的是世界,智能手錶、可穿戴設備鏈接本身!在這樣的環境下,做爲一個附屬也就足夠了。

emouse,關注可穿戴與智能硬件,新浪微博:emouse思睿,歡迎交流。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