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蝸居》挺火,不少關注的是其中工薪階層買房子的話題,卻不多有人會去問,做爲名牌大學畢業生,女主角海萍工做了七八年、年過30了,在平均工資水平高居的大上海,還在加班加點、顫顫巍巍地掙那岌岌可危的3500塊月薪,最後連個好房子都租不起。把本身置於這樣的尷尬境地,除了房價飛漲的因素,她本身的從業態度難道不是形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在公司招聘的時候,咱們看到過不少相似海萍這樣眼高手低,對本身的職業沒有明確目標和規劃的人。甚至在各公司,咱們也常常能遇到海萍這樣不珍惜工做機會、消極混日子的人。他們一邊不甘於低廉的報酬,一邊又不肯意承擔更艱鉅的任務和責任,另外一方面還會不禁自住地和同窗、同齡人攀比薪酬、升職、車子和房子。既不安居也不樂業,整我的顯得浮躁,難以被老闆委以重任,從而封死了本身上升的空間。 也有很多職場新人甚至抱着海萍的妹妹海藻同樣的理想走入職場,幻想着「每個月一萬,包吃包住,上班兩天,休息28天,年末雙薪」,而後拿着2000塊的月薪在辦公室裏上QQ、泡開心網,憤恨地想着:「老闆開的那輛奧迪,就是本身被壓榨的剩餘價值堆積出來的。並且根據他日益精準和高超的壓榨技巧,他很快就要升級換寶馬了。」 光看見老闆風光,沒看見過老闆捱打,其實多少坐上老闆位置的人,當年也是從2000塊錢掙起的,在無數次的壓榨中耐住了考驗,才能得到壓榨別人的權力。 拿着2000塊,只幹800塊錢的活,心中還惦記着月薪1萬,要想實現這樣的職業目標,只能學海藻去作小三。在現實職場裏,這種人其實常常會連2000塊的工做都保不住,更別提能獲得更好的機會了。 我常常聽到這樣的人抱怨說:「纔給2000塊,不值得我拿出5000塊的才幹去表現,等你給我5000塊的時候,我天然會上心。」 但是2000塊的活你都幹很差,又憑什麼讓人相信你有對得起5000塊的實力呢?所謂人在作,天在看,你在2000塊崗位上的努力總會被欣賞你的老闆看在眼裏,只要人家有適合你的崗位空缺出來,都會首先來邀請你轉崗。 能不能儘快掙到1萬,不在於資歷熬到就水到渠成,而在於你在掙2000的時候,有沒有表現出值1萬的職業風範?由於等你靠磨洋工熬到目標的時候,掙到手的1萬可能已經不值當初的1萬。 曾經認識兩個IT工程師,同時進的公司,一我的以爲該公司給的待遇通常,才6000多,不值得他加班加點地賣命,因而天天上班準點來,下班準點走,凡是公司內部的IT維護需求他就打官腔走流程,讓人家網上先填表申報,系統承認後轉到他這裏再去給人家修護,無論人家的問題是否是緊急、會不會影響到公司業務,反正他就是公事公辦,誰也找不出他毛病卻也沒人說他好,因而他一口氣作了十年的IT工程師,期間換過幾間公司,薪酬雖然通貨膨脹也過了萬,卻稱不上實質性的飛躍,由於他的職務到如今還只是IT工程師,工做職能多少年都沒有什麼大變化,由於沒有公司願意爲這樣一個標準化的職位多花高於市場價一分錢。 而另外一個工程師就不同,他會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維護的順序,凡是會對公司業務產生影響的網絡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去維修,而且一邊維修,一邊讓對方儘快申報走流程,維修的時候,還會順便了解下那個部門的業務和IT支持需求,在每週的IT支持報告裏都會更新本身的內部服務方案。做爲維修後跟蹤,他還會申請按期參加各部門的例會,瞭解人家的業務動向,還時不時地在人家的會議上彙報本身近期的IT支持工做,每次IT部的工做反饋調查中,他都能獲得最高的評分。後來客戶服務部欣賞他的服務意識,邀請他轉崗去作客服經理,實現了他第一次轉型,增長了他的客戶服務經驗;後來由於他在那個崗位上的出色表現,又得到了轉去公司大客戶部作高級客戶經理的機會,後來短短8年間,他就展轉作到了該公司在華某事業部的總經理,薪酬如今應該是他那位IT工程師同事的6-8倍了。 以我要說,即便你如今只掙2000,也要立刻拿出1萬的範兒來,表現出讓人側目的職業態度,努力去了解掙1萬的人都須要具有哪些素質和能力,而後時刻參照他們的標準去要求本身,並在關鍵時刻敢於接受超出2000塊職責的挑戰,而後努力把事情作好。很快你會聽到某個老闆說,XX其實能夠作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