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管理與用人——《資治通鑑》讀後感做文3500字

淺談管理與用人——《資治通鑑》讀後感做文3500字:
做者:姜柄匡;偉大巨做《資治通鑑》,簡稱《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這部長篇歷史巨做,遵循着「有資於治道」的宗旨,選擇了浩瀚歷史典籍中的治國理政、選人用人的具體歷史事件。
本人第一遍習讀《資治通鑑》即爲其選人用人的道理入迷,隨着對《資治通鑑》更加熟悉,一直想以此爲題寫篇心得。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說述,一是《資治通鑑》這本書裏自己存在的選人用人之道,二是經過閱讀《資治通鑑》同時結合其餘國學經典思考怎樣作領導與用人,最後固然就是談談2019年的願望了。現提筆一試,望各位同道笑納勿攻擊哈。
1、《資治通鑑》告訴咱們的選人、用人之道
1.司馬光的人才觀
《資治通鑑》的做者司馬光第一卷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講選人、用人的故事。在智伯之亡後面有一段人才論,若是不能獲得君子與聖人,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摘錄以下(寫得太經典了,沒法刪簡):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因此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覺得善,小人挾才覺得惡。挾才覺得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覺得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爲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爲害豈很少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致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爲國爲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前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北宋司馬光本人處於和平社會,社會須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所以司馬光的觀點也是借編書告訴當朝皇帝選人用人要德才兼備。html

淺談管理與用人——《資治通鑑》讀後感做文3500字

2.歷史上的人才觀:
2.1.魏文侯大臣李克的選人用人五標準: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選人用人要從實際的言談舉止和爲人處世去考察。
2.2.漢武帝狂妄的人才觀:
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人,何患無人!
求賢詔:蓋有很是之功,必待很是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不愧是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取人用人也是別具一格。其實漢武帝的取人用人並沒有明顯錯誤,在戰爭年代,能作好事作成事就是有功業,牽馬的衛青、流氓霍去病,照樣創建了偉大功勳。魯濱孫漂流記讀書筆記好詞好句(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5749.html)後面還有武則天飛蛾撲火的道理,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說先有平臺後纔有人才,人人皆有可能成爲人才,時勢更能造就人才。同時也告誡廣大有才能的人不要恃才傲物,曾國藩講「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所言非虛。固然漢武帝這種狂妄的人才觀也會致使不少真正的人才不屑爲之所用,從而損失人才多走彎路,不是理想的用人之道。
2.3.唐太宗與魏徵的人才觀:
唐太宗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朕以天下爲家,唯賢是與。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上謂魏徵曰:「爲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對曰:「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
時代不一樣,歷史使命不一樣,選人用人可略有不一樣,可是不管什麼時候,當清楚認識到,才能是用來作事的,德行有可能把才能用於作好事也可能用於作壞事,若是領導者能像漢武帝駕馭得了,有才華的小人也是能夠用於幹成事業的。相反司馬光提到的「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有時候寧願得小人來駕馭最好不要得愚人啊,由於愚人會是一無所成的。
2.4.桓彥範的人才觀
爲官擇人,豈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須與之,因此長難進之風,抑躁求之路。
這句話不可照搬,若是爲了儘快幹成事業則上面這句話不太適用。
3.魏晉時期用人之弊:
3.1.批判北魏崔亮選人(論資排輩)
黎元之命,繫於長吏。若使選曹,惟取年勞,不簡賢否,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執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
這段話講的就是典型的論資排輩,若是隻是論資排輩,一個官吏就能夠管理全國官吏的晉升了。堯舜之因此可以無爲而治,就在於勞於求人而逸於用人,你們都知道人員安排得當就會事半功倍,領導者少操不少心。
3.2.司馬光評論魏晉用人之弊
臣光曰:「選舉之法,先門第然後賢才,此魏、晉之深弊,而歷代相因,莫之能攻也。夫君子、小人,不在於世祿與側微,以今日視之,愚智所同知也;當是之時,雖魏孝文之賢,猶難免斯弊。故夫是非分明而不惑於世俗者誠鮮矣。
司馬光針對上面論資排輩的用人弊端提出了批評,特別提到了一句,就算是賢能的魏孝文帝也不能逃出當時世俗上用人的弊端。感慨到:可以是非分明又能不被世俗所束縛的智者真的是太少了。一樣現今的各位領導者以及各位讀者,咱們知道了書中某些道理,咱們又可否切實地用於修身明智指導現實呢?雖然能知行合一者鮮矣,可是隻要努力作到知行合一,積累數載之功,或許會有必定的質變的。
4.唐朝進士劉乃對科舉取士的評論:
昔在禹、稷、皋陶之衆聖,猶曰載採有九德,考績以九載。近代主司,獨委一二小冢宰,察言於一幅之判,觀行於一揖以內,古今遲速,何不侔之甚哉!借使周公、孔子今處銓廷,考其辭華,則不及徐、庾,觀其利口,則不若嗇夫,何暇論聖賢之事業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科舉考試憑藉一篇文章就定其賢能有點偏頗,既然歷史上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至少說明科舉考試的確已經出現了提到的這些弊端了。文中提到的假設讓周公、孔子與漢文帝欲提拔的嗇夫相比,口才不必定比得過嗇夫,這個比較我的以爲有點謬論,假如給予嗇夫平臺與機會,不必定比旁人差吧,只是漢朝取仕就已經開始在意門第了,以致於魏晉時期更甚。
5.新時代能夠考慮的人才觀:
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沈既濟上選舉議:「選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勞也。」
陸贄曰: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兩者迭用,理如循環。進而有過則示懲,懲而改修則復進,既不廢法,亦無棄人,雖纖介必懲而用材不匱;故能使黜退者克勵以求復,登進者警飭而恪居,上無滯疑,下無蓄怨。
苟慎選天下賢材而委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刑,選用以公,賞刑以信,則誰不盡力,何求不獲哉!明主勞於求人而逸於任人,此虞舜因此能無爲而治者也。
6、關於人才觀之新時代總結:
習主席指出的一套用人法則:德才兼備、以德爲先,四海五湖、任人惟賢,事業爲上、公道正派。
在現在,更應當讓每一個公民有發揮本身才能的地方,能掙到錢,能過生活,否則就會成爲流民,甚至成爲社會的危害。若是每一個人都能安居樂業了,那就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追求「人無棄人,物無棄物」的社會了。
能夠學學唐太宗用人之道:棄其所短,取其所長,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與不肖則各得其所。
2、國學中的管理智慧,對當今領導的啓示
1.領導的職責:
1.1.領導存在的根本:
《資治通鑑》開篇提到了領導作管理的基本職責,就是制禮與守住禮,也就是如今講的創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並能有效執行之。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爲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而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這段論述算是《資治通鑑》的做者司馬光最核心的觀點了,也算是《資治通鑑》最精髓的思想了。
翻譯: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四海之廣,億民之衆,都受制於天子一人。儘管是才能超羣、智慧絕倫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爲他奔走服務,這難道不是以禮做爲禮紀朝綱的做用嗎!因此,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督率諸侯國君,諸侯國君節制卿、大夫官員,卿、大夫官員又統治士人百姓。因此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了。.ne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