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Keras和Gunicorn+Flask部署深度學習模型

本文主要記錄在進行Flask部署過程當中所使用的流程,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html

一、項目簡介

該部分簡要介紹一下前一段時間所作的工做:node

  • 基於深度學習實現一個簡單的圖像分類問題
  • 藉助flask框架將其部署到web應用中
  • 併發要求較高

這是第一次進行深度學習模型的web應用部署,在整個過程當中,進一步折射出之前知識面之窄,在不斷的入坑、解坑中實現一版。python

二、項目流程

這部分從項目實施的流程入手,記錄所作的工做及用到的工具。git

2.1 圖像分類模型

1. 模型的選擇

須要進行圖像分類,第一反應是利用較爲成熟與經典的分類網絡結構,如VGG系列(VGG16, VGG19),ResNet系列(如ResNet50),InceptionV3等。github

考慮到是對未知類型的圖像進行分類,且沒有直接可用的訓練數據,所以使用在Imagenet上訓練好的預訓練模型,基本知足要求。web

若是對性能(耗時)要求較爲嚴格,則建議使用深度較淺的網絡結構,如VGG16, MobileNet等。redis

其中,MobileNet網絡是爲移動端和嵌入式端深度學習應用設計的網絡,使得在cpu上也能達到理想的速度要求。是一種輕量級的深度網絡結構。算法

MobileNetGoogle 團隊提出,發表於 CVPR-2017,論文標題: 《MobileNets: Effici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Mobile Vision Applications》數據庫

2. 框架選擇

  • 平時使用Keras框架比較多,Keras底層庫使用TheanoTensorflow,也稱爲Keras的後端。Keras是在Tensorflow基礎上構建的高層API,比Tensorflow更容易上手。json

  • 上述提到的分類網絡,在Keras中基本已經實現,Keras中已經實現的網絡結構以下所示:

  • 使用方便,直接導入便可,以下:

所以,選擇Keras做爲深度學習框架。

3. 代碼示例

Keras框架,VGG16網絡爲例,進行圖像分類。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applications.vgg16 import VGG16, preprocess_input
import keras.backend.tensorflow_backend as KTF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os.environ["CUDA_VISIBLE_DEVICES"] = "0,1" #使用GPU
# 按需佔用GPU顯存
gpu_options = tf.GPUOptions(allow_growth=True)
sess = tf.Session(config=tf.ConfigProto(gpu_options=gpu_options))
KTF.set_session(sess)

# 構建model
base_model = VGG16(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True)
model = Model(inputs=base_model.input,
outputs=base_model.get_layer(layer).output) # 獲取指定層的輸出值,layer爲層名

# 進行預測
img = load_image(img_name, target_size=(224, 224))  # 加載圖片並resize成224x224

# 圖像預處理
x = image.img_to_array(img)
x = np.expand_dims(x, axis=0)
x = preprocess_input(x) 

feature = model.predict(x) # 提取特徵
複製代碼

2.2 模型性能測試

將分類模型跑通後,咱們須要測試他們的性能,如耗時、CPU佔用率、內存佔用以及GPU顯存佔用率等。

1. 耗時

耗時是爲了測試圖像進行分類特徵提取時所用的時間,包括圖像預處理時間和模型預測時間的總和。

# 使用python中的time模塊
import time
t0 = time.time()
....
圖像處理和特徵提取
....

print(time.time()-t0) #耗時,以秒爲單位
複製代碼

2. GPU顯存佔用

使用英偉達命令行nvidia-smi能夠查看顯存佔用。

3. CPU, MEM佔用

使用top命令或htop命令查看CPU佔用率以及內存佔用率。

內存佔用還可使用free命令來查看:

  • free -h : 加上-h選項,輸出結果較爲友好,會給出合適單位

  • 須要持續觀察內存情況時,可使用-s選項指定間隔的秒數: free -h -s 3(每隔3秒更新一次,中止更新時按下Ctrl+c

Ubuntu 16.04版本中默認的free版本有bug,使用-s選項時會報錯。

根據以上三個測試結果適時調整所採用的網絡結構及顯存佔用選項。

命令具體含義可參考博文:

Linux查看CPU和內存使用狀況

2.3 Redis使用

Redis=Remote DIctionary Server,是一個由Salvatore Sanfilippo寫的高性能的key-value存儲系統。Redis是一個開源的使用ANSI C語言編寫、遵照BSD協議、支持網絡、可基於內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執行、key-value數據庫,並提供多種語言的API。

Redis支持存儲的類型有string, list, set, zsethash,在處理大規模數據讀寫的場景下運用比較多。

1. 基本使用

安裝redis

pip install redis

# 測試
import redis
複製代碼

基本介紹

redis.py提供了兩個類:RedisStrictRedis用於實現Redis的命令 StrictRedis用於實現大部分官方命令,並使用官方的語法和命令 RedisStrictRedis的子類,用於向前兼容redis.py 通常狀況下咱們就是用StrictRedis

使用示例

# 1. 導入redis
from redis import StrictRedis

# 2. 鏈接數據庫,指定host,端口號,數據庫
r = Strict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2)

# 3. 存儲到redis中
r.set('test1', 'value1')  # 單個數據存儲
r.set('test2', 'value2')

# 4. 從redis中獲取值
r.get('test1')

# 5. 批量操做
r.mset(k1='v1', k2='v2')
r.mset({'k1':'v1', 'k2':'v2'})
r.mget('k1', 'k2')
r.mget(['k1', 'k2'])
複製代碼

2. Redis存儲數組

Redis是不能夠直接存儲數組的,若是直接存儲數組類型的數值,則獲取後的數值類型發生變化,以下,存入numpy數組類型,獲取後的類型是bytes類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redis import StrictRedis

r = Strict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2)
x1 = np.array(([0.2,0.1,0.6],[10.2,4.2,0.9]))
r.set('test1', x1)
>>> True
r.get('test1')
>>> b'[[ 0.2  0.1  0.6]\n [10.2  4.2  0.9]]'
type(r.get('test1')) #獲取後的數據類型
>>> <class 'bytes'>
複製代碼

爲了保持數據存儲先後類型一致,在存儲數組以前將其序列化,獲取數組的時候將其反序列化便可。

藉助於python的pickle模塊進行序列化操做。

import pickle
r.set('test2', pickle.dumps(x1))
>>> True
pickle.loads(r.get('test2'))
>>> array([[ 0.2,  0.1,  0.6],
         [10.2,  4.2,  0.9]])
複製代碼

這樣,就能夠保持數據存入前和取出後的類型一致。

2.4 web開發框架——Flask

以前學習python語言,歷來沒有關注過Web開發這一章節,由於工做內容並無涉及這一部分。現在須要從新看一下。

早期軟件主要運行在桌面上,數據庫這樣的軟件運行在服務器端,這種Client/Server模式簡稱CS架構。隨着互聯網的興起,CS架構不適合Web,最大緣由是Web應用程序的修改和升級很是頻繁,CS架構須要每一個客戶端逐個升級桌面App,所以,Browser/Server模式開始流行,簡稱BS架構

BS架構下,客戶端只須要瀏覽器,應用程序的邏輯和數據存儲在服務器端,瀏覽器只須要請求服務器,獲取Web頁面,並把Web頁面展現給用戶便可。當前,Web頁面也具備極強的交互性。

Python的誕生歷史比Web還要早,因爲Python是一種解釋型的腳本語言,開發效率高,因此很是適合用來作Web開發。

Python有上百個開源的Web框架,比較熟知的有Flask, Django。接下來以Flask爲例,介紹如何利用Flask進行web部署。

關於web開發框架的介紹,能夠參考下面這篇博文: 三個目前最火的Python Web開發框架,你值得擁有!

有關Flask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其餘博文,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全。下面主要以具體使用示例來講明:

1. 安裝使用

  1. 安裝Flask

    pip install flask
    
    import flask # 導入
    flask.__version__ # 版本
    >>> '1.1.1' #當前版本
    複製代碼
  2. 一個簡單的Flask示例

    Flask使用Python的裝飾器在內部自動的把URL和函數給關聯起來。

    # hello.py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app = Flask(__name__) #建立Flask類的實例,第一個參數是模塊或者包的名稱
    app.config['JSON_AS_ASCII']=False # 支持中文顯示
    
    @app.route('/', methods=['GET', 'POST']) # 使用methods參數處理不一樣HTTP方法
    def home():
        return 'Hello, Flask'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複製代碼
    • 使用 route() 裝飾器來告訴 Flask 觸發函數的 URL;
    • 函數名稱被用於生成相關聯的 URL。函數最後返回須要在用戶瀏覽器中顯示的信息。

    運行該文件,會提示* Running on http://127.0.0.1:5000/,在瀏覽器中打開此網址,會自動調用home函數,返回Hello, Flask,則在瀏覽器頁面上就會看到Hello, Flask字樣。

    app.run的參數

    app.run(host="0.0.0.0", port="5000", debug=True, processes=2, threaded=False)
    複製代碼
    • host設定爲0.0.0.0,則可讓服務器被公開訪問
    • port:指定端口號,默認爲5000
    • debug:是否開啓debug模型,若是你打開 調試模式,那麼服務器會在修改應用代碼以後自動重啓,而且當應用出錯時還會提供一個 有用的調試器。
    • processes:線程數量,默認是1
    • threadedbool類型,是否開啓多線程。注:當開啓多個進程時,不支持同時開啓多線程。

    注意:絕對不能在生產環境中使用調試器

2. Flask響應

視圖函數的返回值會自動轉換爲一個響應對象。若是返回值是一個字符串,那麼會被 轉換爲一個包含做爲響應體的字符串、一個 200 OK 出錯代碼 和一個 text/html 類型的響應對象。若是返回值是一個字典,那麼會調用 jsonify() 來產生一個響應。如下是轉換的規則:

  • 若是視圖返回的是一個響應對象,那麼就直接返回它。
  • 若是返回的是一個字符串,那麼根據這個字符串和缺省參數生成一個用於返回的 響應對象。
  • 若是返回的是一個字典,那麼調用 jsonify 建立一個響應對象。
  • 若是返回的是一個元組,那麼元組中的項目能夠提供額外的信息。元組中必須至少 包含一個項目,且項目應當由 (response, status) 、 (response, headers) 或者 (response, status, headers) 組成。 status 的值會重載狀態代碼, headers 是一個由額外頭部值組成的列表 或字典。
  • 若是以上都不是,那麼 Flask 會假定返回值是一個有效的 WSGI 應用並把它轉換爲一個響應對象。

JSON格式的API

JSON格式的響應是常見的,用Flask寫這樣的 API 是很容易上手的。若是從視圖 返回一個 dict ,那麼它會被轉換爲一個 JSON 響應

@app.route("/me")
def me_api():
    user = get_current_user()
    return {
        "username": user.username,
        "theme": user.theme,
        "image": url_for("user_image", filename=user.image),
    }
複製代碼

若是 dict 還不能知足需求,還須要建立其餘類型的 JSON 格式響應,可使用 jsonify() 函數。該函數會序列化任何支持的 JSON 數據類型。

@app.route("/users")
def users_api():
    users = get_all_users()
    return jsonify([user.to_json() for user in users])
複製代碼

3. 運行開發服務器

  1. 經過命令行使用開發服務器

    強烈推薦開發時使用 flask 命令行腳本( 命令行接口 ),由於有強大的重載功能,提供了超好的重載體驗。基本用法以下:

    $ export FLASK_APP=my_application
    $ export FLASK_ENV=development
    $ flask run
    複製代碼

    這樣作開始了開發環境(包括交互調試器和重載器),並在 http://localhost:5000/提供服務。

    經過使用不一樣 run 參數能夠控制服務器的單獨功能。例如禁用重載器:

    $ flask run --no-reload

  2. 經過代碼使用開發服務器

    另外一種方法是經過 Flask.run() 方法啓動應用,這樣當即運行一個本地服務器,與使用 flask 腳本效果相同。

    示例: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複製代碼

    一般狀況下這樣作不錯,可是對於開發就不行了。

2.5 使用Gunicorn

當咱們執行上面的app.py時,使用的flask自帶的服務器,完成了web服務的啓動。在生產環境中,flask自帶的服務器,沒法知足性能要求,咱們這裏採用Gunicornwsgi容器,來部署flask程序。

Gunicorn(綠色獨角獸)是一個Python WSGI UNIX HTTP服務器。從Ruby的獨角獸(Unicorn )項目移植。該Gunicorn服務器做爲wsgi app的容器,可以與各類Web框架兼容,實現很是簡單,輕量級的資源消耗。Gunicorn直接用命令啓動,不須要編寫配置文件,相對uWSGI要容易不少。

web開發中,部署方式大體相似。

1. 安裝及使用

pip install gunicorn
複製代碼

若是想讓Gunicorn支持異步workers的話須要安裝如下三個包:

pip install gevent
pip install eventlet
pip install greenlet
複製代碼

指定進程和端口號,啓動服務器:

gunicorn -w 4 -b 127.0.0.1:5001 運行文件名稱:Flask程序實例名

以上述hello.py文件爲例:

gunicorn -w 4 -b 127.0.0.1:5001 hello:app

參數: -w: 表示進程(worker)。 -b:表示綁定ip地址和端口號(bind)

查看gunicorn的具體參數,可執行gunicorn -h 一般將配置參數寫入到配置文件中,如gunicorn_conf.py

重要參數:

  • bind: 監聽地址和端口
  • workers: worker進程的數量。建議值:2~4 x (NUM_CORES),缺省值是1.
  • worker_class:worker進程的工做方式。有:sync (缺省值),eventlet, gevent, gthread, tornado
  • threads:工做進程中線程的數量。建議值:2~4 x (SUM_CORES),缺省值是1.
  • reload: 當代碼有修改時,自動重啓workers。適用於開發環境,默認爲False
  • daemon:應用是否以daemon方式運行,是否以守護進程啓動,默認False
  • accesslog:訪問日誌文件路徑
  • errorlog:錯誤日誌路徑
  • loglevel: 日誌級別。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critical.

一個參數配置示例:

# gunicorn_conf.py
bind: '0.0.0.0:5000' # 監聽地址和端口號
workers = 2 # 進程數
worker_class = 'sync' #工做模式,可選sync, gevent, eventlet, gthread, tornado等
threads = 1 # 指定每一個進程的線程數,默認爲1
worker_connections = 2000 # 最大客戶併發量
timeout = 30 # 超時時間,默認30s
reload = True # 開發模式,代碼更新時自動重啓
daemon = False # 守護Gunicorn進程,默認False

accesslog = './logs/access.log' # 訪問日誌文件
errorlog = './logs/error.log'
loglevel = 'debug' # 日誌輸出等級,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critical
複製代碼

調用命令:

gunicorn -c gunicorn_conf.py hello:app

參數配置文件示例可見: gunicorn/example_config.py at master · benoitc/gunicorn

三、代碼示例

#flask_feature.app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jsonify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applications.vgg16 import VGG16
from keras.backend.tensorflow_backend import set_session

app = Flask(__name__)
app.config['JSON_AS_ASCII']=False

@app.route("/", methods=["GET", "POST"])
def feature():
    img_feature = extract()
    return jsonify({'result':'true', 'msg':'成功'})

def extract(img_name):
    # 圖像預處理
    img = load_image(img_name, target_size=(feature_params["size"], feature_params["size"])) 

    x = image.img_to_array(img)
    x = np.expand_dims(x, axis=0)
    x = preprocess_input(x)
    
    with graph.as_default():
        set_session(sess)
        res = model.predict(x)
    
    return res
    
    
if __name__ == '__main__':
    tf_config = some_custom_config
    sess = tf.Session(config=tf_config)
    set_session(sess)
    base_model = VGG16(weights=model_weights, include_top=True)
    model = Model(inputs=base_model.input,
                    outputs=base_model.get_layer(layer).output)
    graph = tf.get_default_graph()
    
    app.run()
複製代碼

使用gunicorn啓動服務命令:

gunicorn -c gunicorn_conf.py flask_feature:app

四、遇到的問題

在此記錄整個部署工做中遇到的問題及對應解決方法。

4.1 Flask多線程與多進程問題

因爲對算法的時間性能要求較高,所以嘗試使用Flask自帶的多線程與多進程選項測試效果。 在Flaskapp.run()函數中,上面有介紹到processes參數,用於指定開啓的多進程數量,threaded參數用於指定是否開啓多線程。

flask開啓debug模式,啓動服務時,dubug模式會開啓一個tensorflow的線程,致使調用tensorflow的時候,graph產生了錯位。

4.1 Flask與Keras問題

使用Flask啓動服務的時候,將遇到的問題及參考的資料記錄在此。

Q1:Tensor is not an element of this graph

錯誤信息:

"Tensor Tensor(\"pooling/Mean:0\", shape=(?, 1280), dtype=float32) is not an element of this graph.", 
複製代碼

描述:使用Keras中預訓練模型進行圖像分類特徵提取的代碼能夠正常跑通,當經過Flask來啓動服務,訪問預測函數時,出現上述錯誤。

緣由:使用了動態圖,即在作預測的時候,加載的graph並非第一次初始化模型時候的Graph,全部裏面並無模型裏的參數和節點等信息。

有人給出以下解決方案: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global graph, model
graph = tf.get_default_graph()

#當須要進行預測的時候
with graph.as_default():
    y = model.predict(x)
複製代碼

Q2:使用Flask啓動服務,加載兩次模型,佔用兩份顯存

出現該問題的緣由是使用Flask啓動服務的時候,開啓了debug模式,即debug=Truedubug模式會開啓一個tensorflow的線程,此時查看GPU顯存佔用狀況,會發現有兩個進程都佔用相同份的顯存。

關閉debug模型(debug=False)便可。

參考資料:

[1]:Keras + Flask 提供接口服務的坑~~~

4.2 gunicorn啓動服務相關問題

當使用gunicorn啓動服務的時候,遇到如下問題:

Q1: Failed precondition

具體問題:

2 root error(s) found.\n 
(0) Failed precondition: Error while reading resource variable block5_conv2/kernel from Container: localhost. This could mean that the variable was uninitialized. Not found: Container localhost does not exist. (Could not find resource: localhost/block5_conv2/kernel)\n\t [[{{node block5_conv2/convolution/ReadVariableOp}}]]\n\t [[fc2/Relu/_7]]\n 
(1) Failed precondition: Error while reading resource variable block5_conv2/kernel from Container: localhost. This could mean that the variable was uninitialized. Not found: Container localhost does not exist. (Could not find resource: localhost/block5_conv2/kernel)\n\t [[{{node block5_conv2/convolution/ReadVariableOp}}]]\n0 successful operations.\n0 derived errors ignored." 複製代碼

解決方法:

經過建立用於加載模型的會話的引用,而後在每一個須要使用的請求中使用keras設置session。具體以下:

from tensorflow.python.keras.backend import set_session
from tensorflow.python.keras.models import load_model

tf_config = some_custom_config
sess = tf.Session(config=tf_config)
graph = tf.get_default_graph()

# IMPORTANT: models have to be loaded AFTER SETTING THE SESSION for keras! 
# Otherwise, their weights will be unavailable in the threads after the session there has been set
set_session(sess)
model = load_model(...)

# 在每個request中:
global sess
global graph
with graph.as_default():
    set_session(sess)
    model.predict(...)
複製代碼

有網友分析緣由: tensorflowgraphsession不是線程安全的,默認每一個線程建立一個新的session(不包含以前已經加載的weights, models 等)。所以,經過保存包含全部模型的全局會話並將其設置爲在每一個線程中由keras使用,能夠解決問題。

有網友提取一種改進方式:

# on thread 1
session = tf.Session(graph=tf.Graph())
with session.graph.as_default():
    k.backend.set_session(session)
    model = k.models.load_model(filepath)

# on thread 2
with session.graph.as_default():
    k.backend.set_session(session)
    model.predict(x, **kwargs)
複製代碼

這裏的新穎性容許(一次)加載多個模型並在多個線程中使用。默認狀況下,加載模型時使用「默認」Session和「默認」graph。可是在這裏是建立新的。還要注意,Graph存儲在Session對象中,這樣更加方便。

測試了一下好像不行

Q2:沒法啓動服務,CRITICAL WORKER TIMEOUT

當使用gunicorn啓動flask服務時,查看服務器狀態和日誌文件發現一直在嘗試啓動,可是一直沒有成功。

CRITICAL WORKER TIMEOUT

這是gunicorn配置參數timeout致使的。默認值爲30s,即超過30s,就會kill掉進程,而後從新啓動restart

當啓動服務進行初始化的時間超過timeout值時,就會一直啓動,kill, restart。

可根據具體狀況,適當增長該值。

參考資料:

tensorflow - GCP ML-engine FailedPreconditionError (code: 2) - Stack Overflow

五、參考資料

歡迎來到 Flask 的世界 — Flask 中文文檔( 1.1.1 )

Gunicorn-配置詳解

At Runtime : "Error while reading resource variable softmax/kernel from Container: localhost" · Issue #28287 · tensorflow/tensorflow

【已解決】線上環境經過gunicorn去運行Flask出錯:CRITICAL WORKER TIMEOU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