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由於走的太遠,忘了咱們爲何出發。ide
——《看見》 學習
寫做也是如此,不要爲了寫而寫,追求的不是八百字,不是日更三千,而是要有本身的思考,要有進步。blog
最近看了幾本書,可是看完以後又有些惶惶然。好比《24重人格》、《萬曆十五年》、《窮查理寶典》,看完以後好像有所收穫,好像又沒有收穫。遊戲
想寫一點什麼,發現什麼都寫不出來,又想着何須寫什麼呢?也去想難道本身一點感覺都沒有嗎?本身沒有任何思考和感悟嗎?事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寫做也是這個道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it
因而就本身騙本身說,仍是寫一點心得吧,僞裝本身看的很認真。class
回顧本身之前的影評和書評,實在過於無趣,徹底沒有本身的獨立思考,只是材料與資料的堆砌。大概,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吧。引用
《看見》這本書陸陸續續看了近一個月時間,上班的早晨從踏進地鐵的那一刻開始,熙熙攘攘的人羣,不過也塞翁失馬,由於無事可作,信號比較差,因此只能安心看書。方法
晚上下班的路上也能夠安靜的讀書,如此這本書就在路上看完了。im
這個故事告訴咱們,肉體和靈魂能夠一塊兒在路上。
我之前徹底不知道柴靜,由於我記憶裏歷來不看新聞。我是一個沒有心繫天下的小人物,或許也認爲央視新聞的展示的內容過於官方,有些偏離現實。
太多的表面光鮮,掩蓋了人間疾苦。
比起新聞,甚至把時間花在了虛假的 ACGN 上,但我以爲 ACGN 有時候比新聞中的大部分報道更加真實。至少玩遊戲看電影能夠刺激個人多巴胺分泌,讓我「墮落」的快樂。
之前我一直這麼認爲,我以爲不少報道都不是「真實」的,大部分都通過加工,剪輯,是被現實撕碎以後拼接的樣子。
不過在看了柴靜的這本書以後,我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雖然說新聞確實被加工過,但老是在盡力趨向於真實。
真實的世界,有愛有恨,有人間冷暖,有苦辣酸甜。這本書是一本有溫度的書,或者說做者讓我感覺到她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對別人述說本身的職業生涯,讓我在字裏行間感覺到生活的溫度。
也正由於這種真實,整個閱讀的過程是有些壓抑的,在熙熙攘攘的地鐵裏,在如魚飲水的人世間。
這本書的開頭講述了 2003 年非典疫情時候的事情,如今看起來很是有感觸。
2020 年的今天,疫情仍然沒有過去,恍惚間就像是一個輪迴。比起這種天天戴口罩的生活,還挺懷念能夠自由呼吸無拘無束的日子。
不過我一直堅信疫苗的全面推廣不會太遙遠,由於做爲一個一無全部的青年人,我沒有什麼信仰,除了科學。天天上下班的路上都通過獻血宣傳的廣告牌,鍾南山老人家是 C 位,旁邊是一衆明星。感受這些科研人員也許不須要這種高光,但至少應該給予豐厚的工資回報,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本身的事業中;也應該給予他們自由陪伴家人的時間。
國家的興盛不能靠戲子,在科研等衆多領域默默耕耘的人才是這個國家的脊樑。
2003 年疫情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記憶裏是最開心的一年,由於疫情放假四十天。更開心的是,後來發洪水,又放假四十天。
大概這份快樂只屬於孩子。今年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不少人仍是擠着地鐵上下班。
有人開玩笑的說,「得了病不必定死,不工做是必定死。」
人能夠不學習,可是不能不吃飯。描寫生活艱辛的文章不少,我這裏再說就以爲也沒什麼意思。
仍是聊一聊心態吧,剛開始復工的時候仍是比較緊張的,上下班都帶 KN95 的口罩,如今只帶普通的醫用口罩,主要是天氣實在太熱。
平時的心裏壓力也比開始的時候小了不少,也許是這段時間吃了太多的瓜,也許是習覺得常,也許是相信明天會更好,誰知道呢。
整本書裏不少事情都值得咱們深思,其中有一件事情對我我的衝擊仍是挺大的。
講述了被執行死刑的藥家鑫的「惡性傷人」事件始末。說是當時引發的轟動比較大,不過我好像沒什麼印象。我這裏的「惡性傷人」四個字加了引號,不是說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而是書中也就是否爲惡意進行了討論,什麼是惡意?怎麼去界定?
藥家鑫在車子撞到女子以後,下車補了幾刀致使對方死亡。確實比較惡劣。可是僅僅看到這些,是不夠的。
這件事情能夠從原由,結果,後續的幾個方法簡單說一下,客觀冷靜的去思考。如下對於事件的描述主要基於書本內容。
藥家鑫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對待孩子很是的嚴苛。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夠說一我的是整個社會做用的整合。
藥家鑫性格是比較內斂的,可是整體應該算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房間裏有濱崎步的專輯,這位歌手的歌風格有些相似於五月天,我之前也聽過。
出車禍以後,藥家鑫是帶着包下去的,包裏放着刀。包裏有刀的緣由是路過的路上會有小混混,防身用的。
當藥家鑫發現受傷的女子在看本身的車牌的時候,他的第一想法是對方在記本身的車牌,這樣對本身的父母很麻煩,因而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判刑後,藥家鑫想過捐贈本身的遺體,但是被父親拒絕了,理由是罪惡的肉體不該該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其實這也是善意的想法,只是又一次被扼殺了。
這件事情中藥家鑫被執行死刑,剩下的是本身的父母。受害的女子也已經逝去,剩下的也是本身的父母。
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失去至親的悲痛也只是活着的人須要承受。
因此沒有一我的是一座孤島,咱們與社會相連,作好本身,若是有能力,保護好本身的親人。
多行善事,莫問前程。
做爲一個一無全部的年輕人,簡稱零有青年,我惟一相信的就是科學。
因此我不相信東方文化的輪迴,也不相信西方文化的天堂。
這樣提及來有些悲傷,我以爲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纔有價值,也更加應該被珍惜。
生命從誕生的一刻,就好像是被精心呵護的藝術品,被時間的刻刀精心雕琢,但是死亡就好似把這件藝術品打碎了,喪失了全部的可能性。
錢鍾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物皆悲。
胡適先生也說過,怕什麼大道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因此,也不用太悲觀;可是要知道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時間做爲生命的一部分,走的確實很快,一去不回。
不少國家是沒有死刑的,有過多種激烈的爭論。我的不是一個聖母心的人,也不是一個冷血的人,不過我一直以爲現實永遠比較複雜,不是簡單的好壞對錯就能徹底界定。法律是爲了社會的安定,穩健有序的發展,咱們須要的是耐心與一顆嚮往正義的心。
全部的制度都會與時俱進,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
不管如何,生命,應該被尊重。
這裏引用做者的一句話做爲結束。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惟有深入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纔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