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些研究生的忠告(轉)

轉載自www.sixf.org 斯幸峯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485-784084.htmlphp

Stephen C. Stearns 著;斯幸峯 譯html

譯者按:徵得Stephen Stearns教授本人贊成後,本文譯自他的著名非學術論文《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Stephen Stearns是耶魯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講座教授,開設有精彩的耶魯大學公開課《進化、生態和行爲原理》。Stearns教授坦言該忠告是他全部著做中被閱讀次數最多,但被引用最少的論文。該譯文自4月11日發佈於科學網博客後,兩天內瀏覽次數過萬。本譯文和英文原文的pdf版本點擊此處(722KB)下載。既譯之,則校之。一校於2014年5月1日併發

1、永遠作好最壞的打算ide

古人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早期的一點點先見之明或許就能幫你避免讀研期間的一些滅頂之災。想吐槽就吐槽吧(Be cynical)。假設你設計的實驗泡湯了,而且某個導師對你的研究計劃非但不支持,反而還嗤之以鼻。那麼,建議你仍是趕忙考慮換一個課題吧。學習

2、沒人來管你ui

現實中,有些教授會管你,有些則不會。大部分教授估計想管你,但他們都太忙了,意味着實際上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他們沒有額外的時間來管你。所以,你得徹底靠本身,並且最好習慣於此。我說這話,主要有如下兩層含義:翻譯

  1. 你最好儘早肯定你的研究項目。你的學位須要你本身去爭取。你的導師會指導你,並會在必定程度上幫你解決研究生培養過程當中和實驗經費上的困擾,可是導師不會告訴你下一步研究該怎麼作——這些事情都徹底取決於你本身。若是你須要指導,就去問導師 —— 這正是他們的職責。設計

  2. 若是你打算學習他人的知識和技能,你必須主動去找他/她,由於他們不會主動來找你。htm

3、你必須清楚你的研究工做的重要性之所在blog

當你初來乍到,你得在第一年普遍地閱讀文獻,並對其深刻地思考。剛開始閱讀文獻時,你可能會感受到這些論文都在胡說八道,但到後來,你會慢慢體會到其實並不是如此。若是你不能理解文獻中的一些內容,請別沮喪 —— 其實這不是你的過錯,而是做者的問題,由於他沒有把論文闡述得足夠清楚。

若是某些權威人士告訴你你將一事無成,緣由是你沒有去上課,沒有去收集數據,那麼請你告訴他們,你作的研究未來會出成果的。若是他們依舊執拗己見,請讓他們滾蛋,由於你本身最清楚你所作的研究工做的重要性所在,我了個去!

這個階段會比較受煎熬,甚至讓人感受度日如年,由於你會因爲你的研究停滯不前而萬分焦躁。這個時候,你須要不斷拷問本身:我如今究竟在幹啥?淡定淡定,由於該階段對你的我的生涯發展相當重要,同時也是產生新想法的關鍵時期。此時,你得仔細想一想,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應該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這個決定必須得由你本身獨立做出,理由有如下兩點:

  1. 首先,若是你所研究的問題是別人給你的,你會感到這個問題的「全部權」並不屬於你本身,反而感受是別人要求去你作的。所以,你將不會主動地去研究該問題、去捍衛它、併爲它奮鬥,以致得到漂亮的結果;

  2. 其次,你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工做將影響你的將來發展。至於你打算之後在哪一個領域進行研究,併爲之奮鬥終身,你得獨立地做此決定。

慎思後再決定你的研究方向,這對科學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你能夠基於某個研究點,並由此開拓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請記住:若是你根本不清楚你爲何要作這個研究,就開始盲目地收集數據,這將有何意義呢?

4、心理問題是最大的障礙

在你的研究生生涯早期,就必須開始培養堅韌的心理素質,這樣就不至於被後來碰到的各類挫折所幹擾。若是你一旦放鬆警戒,來自課業、教學、語言以及其餘意料以外的各類壓力會把你忙得團團轉,正似一個溫順的大分子同樣被推來推去作雜亂無章的布朗運動。此處,有一些事情須要注意:

  1. 你得仔細斟酌你將在博士期間開展的研究,並能說服你爲之奮鬥終生。以後,不管你多麼努力地工做,你都將難以繞開你在博士期間所作的研究。對於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同樣,由於這源於研究工做的開放性(open-ended nature)。你須要學會如何判斷論文課題的「好壞」。論文一般會越改越好,這促使你能夠永無止境地對論文進行修改。

    你得明白你不可能寫出一篇「完美」的論文。正如其餘任何事物同樣,論文也總會有瑕疵。靜下心來,合理安排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並盡你所能,爭取把論文修改到最好。

    你能夠提前完成博士期間的其餘既定學習任務,以此來稍稍緩解論文撰寫的壓力。請儘早修滿規定課程的學分,並完成相應的考試。這不只讓你提早掃除了開始準備學位論文前的障礙,並且在成功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後,也能給本身增長信心,並讓本身以爲我幹得還不錯嘛。

  2. 恭順的行爲是不會有出色的表現的。期待並強烈要求別人像同事同樣看待你。發表論文是你博士生涯中必須得達到的硬指標,而同事或者合做者的態度有時則會有較大的不肯定性。若是你表現得像一個同事,別人也會像同事同樣對待你。

  3. 讀研究生能夠影響你的將來發展,但這僅是你目前能夠選擇的途徑之一。若是有更好的機會出現,能夠考慮暫時放棄讀研。如下三種情形可能值得你嘗試這樣作:

    1. 首先,一個真正讓你心動的機會可能會出如今你眼前,並且這個機會比讀研期間所作的任何事都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當你有足夠長的一段時間來證實放棄讀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時,那就暫時放棄讀研吧。這種機會好比是一個跟你博士課題不相關的非洲野外工做項目、一個軟件開發的合同、一個在首府科技政策制定部門當助手的機會,或者在某個主流報紙/雜誌社當科學欄目實習記者等等;

    2. 其次,只有在讀研期間同時關注這些機會的研究生,纔是一個真正自立的研究生。若是你認爲讀研究生是人生的惟一出路,那麼你的心態會變得不穩,並會逐漸感到有一絲沮喪,甚至會所以失去信心,使你難以達到你的最佳狀態;

    3. 最後,若是讀研真的不合適你,那麼選擇繼續讀研將會傷害你本身,甚至你會所以失去許多其餘的工做機會。除了當一名科學家,人生中其實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值得你去作,或者你直接去人力市場找一份工做也可能會比當科學家幹得還好。若是你真的不喜歡搞科研,你或許應該嘗試其餘的工做。可是,千萬不要魯莽行事(go off half-cocked)。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決定。在作出最後決定前,確保跟學院相關負責人和人品不錯的老師溝通一下你的想法。

5、避免上課——上課一般很低效

若是你對你的研究領域已經至關熟悉,那麼就儘可能少修一些額外的課程。這個建議看上去和以前的有點自相矛盾,其實也有它得道理。當下,你應該學會如何爲你的博士課題着想。這須要你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地聽課和機械地重複。

學會思考,你須要兩樣東西:首先你得有一段充裕的時間;其次是,你須要跟比你對該科學問題理解得更透徹的人進行儘可能多的一對一交流。

上課可能反而礙事。若是你頗有積極性,那麼閱讀和討論將會比聽課更有效率,更具備啓發性。組織少數幾個同事一塊兒研討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並邀請一兩位一樣對此話題感興趣的老師參加 ——這一般會是一個好主意。老師們通常都會願意參加這種研討會。畢竟,他們對討論的話題也感興趣,因此他們也會所以喜歡上大家的創意。這種討論同時會給教該門課的老師積累必定的信譽,並且他們還不用作任何工做。何樂而不爲呢?

固然,這些「避免上課」的建議不適用於一些介紹專業技能的課程,好比電鏡成像、組織學和輕潛水技術(scuba diving)等等。

6、寫一份研究計劃並徵求同行的意見

一份研究計劃有許多功能:

  1. 總結一年來你所讀的文獻和對它們的思考。經過梳理這些文獻和思路,進一步激發你的新想法;

  2. 經過一個系統性的總結(concrete demonstration)來證實你能合理地利用時間,以此代表你能自覺地學習。

  3. 別人所以能夠手把手幫你。直接口頭溝通心中的想法是至關複雜的,由於心中的想法會至關瑣碎,缺少條理。只有通過精心整理、組織成簡潔的文檔後,才能在同行之間傳閱,並徵求他們的評審意見。同行們只有閱讀了你的研究計劃後,纔有可能給出一些具體的建設性意見。

  4. 你,也包括其餘人,都須要練習寫做技能。

  5. 找到讓你本身滿意的科學問題,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你須要向同事代表你對此問題已經有必定程度的理解,而且爭取你的想法可以獲得你們的支持和幫助。其中提出一個研究計劃,並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是:

    1. 簡要陳述你的研究計劃,能夠是一個科學問題或者假說。

    2. 從學術角度指出爲何該假說很重要,而不是從你我的的角度認爲該假說很重要。以及,指出該假說與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到底有多大的普適性。

    3. 用詳盡的文獻綜述來證明上述(b)點。

    4. 把你的科學問題拆分紅一系列的小問題,而後逐個解決這些小問題。在設計實驗、觀察或分析等各個步驟,你都將要一一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備選結果。你須要把這些結果整理出來,並開始解決這些問題。經過把大問題轉化成一系列的小問題,你能夠明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作,以此減輕剛開始面對一個大問題時的手足無措。你能夠從中知道該問題哪些步驟比較費勁,或者困難比較大,並由此你能列出各個步驟的優先順序。當你碰到某些步驟暫時難以解決時,你能夠當即動手先作其餘的事情。

  6. 列出可能在你的實驗過程當中出現,並對整個實驗具備毀滅性打擊的關鍵步驟,而後依次列出這些關鍵步驟的其餘備選實驗。以防在這些關鍵步驟真的出現錯誤時,還有備選實驗可以補救。

  7. 設計兩到三個實驗,並同時開展,以此肯定哪一個實驗最可能成功 —— 這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在驗證你的想法時,可能兩到三個模型均有類似的解釋力度,可是實際操做過程當中,一些不合適的模型會被逐漸排除。設計實驗時,「未雨綢繆」總比「亡羊補牢」更有效。

  8. 爲你博士論文的口頭報告選定一個截止日期,而後合理安排從今天到預約截止日期這一段時間。給本身設定好截止日期後,你便會感受如芒在背,有一種緊迫感。暫且別慌 —— 以這樣的心態度過一段時間後,這種緊迫感會更增強烈的。

  9. 當你結束文獻閱讀以後,安排兩到三週的時間用來撰寫研究計劃,並爭取讓更多的同行對你的研究計劃進行評閱,以此爭取得到儘可能多的評審意見。但願他們返回的這些意見是有所助益的,而後你再針對這些意見認真地修改。

  10. 當這些步驟都已經完成時,其實你也差很少寫好了博士論文的引言部分,而此時,你從入學到當下,可能方纔不到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

7、「管」好你的導師

讓你的導師知道你目前在忙什麼,但不要打擾到他(們)。你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嚮導師報告你的進展,也就意味着你應該在恰當的時候出現,而不要讓導師看到你像看到「害蟲」同樣。每一年至少主動提交給導師一份一至兩頁的研究進展報告。他們會欣賞這樣的作法,並會對你的舉動留下良好的印象。

預見並儘可能避免跟導師出現我的爭端。若是你跟你的導師真的難以繼續相處,那麼趁早換導師吧。因此,剛開始選擇導師時須要很是謹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對導師(們)的研究方向得感興趣。

8、博士論文的類型

千萬不要在一些現成的但模糊不定的想法上說一大堆華而不實的套話。直入主題,並驗證一些主要環節中具備重要研究意義但不曾檢驗的假說,或者直接列出一個新領域的研究綱要。固然,這裏還有其餘類型的論文:

  1. 常規論文包括模型的演繹推算。這些模型應該至關新穎,並能獲得使人驚奇的預測結果。在此以後,你若能在對該假說不利的條件下,還能客觀地驗證該甲說,這將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2. 對現有的某個重要研究理論進行評述。一樣,若是可以合理解釋,你也能成爲少數幾個使人尊敬的贏家。

  3. 純理論研究的論文。這須要勇氣,尤爲是在一個經驗主義者佔主導的研究所,可是若是你在數學以及推理能力上足夠強的話,你也會成功。

  4. 收集一些別人也能一樣收集的數據。這是最糟糕的論文,可是有時候能夠幫你渡過難關。對於一部分擁有一大堆數據的人,那怕他沒有驗證一個假說,有時也會給人留下深入印象:至少結果能說明你已經努力工做了,你也所以能夠向你的評審委員會「勒索」(blackmail)並要求授予你博士學位。

博士論文的類型其實至關地多,就比如有不少種類型的研究生。以前所列舉的四種論文分別提供了好、差以及糟糕的案例。準備博士論文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給你提供了嘗試各類研究的機會,並讓你體會哪一種研究方式最適合你:理論研究、野外工做仍是室內工做?理想狀況下,你若能合理地權衡這三種研究,那麼你將會成爲百裏挑一的集大成者:從經驗主義者的角度思考理論問題,從理論學家的視角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9、趁早發文章

別自欺欺人了。你可能已經參與「發表論文」這個遊戲中了,並可能已經暫時擱下你所鍾愛的動植物、所好奇的大天然及探索真理的熱情。由於,若是你沒有學術論文發表,你將找不到工做。你須要在國際上受承認的同行評審期刊上連續發表論文。若是你沒有論文,那麼你能夠放棄科研這條路了。這聽上去很殘忍,但也不無道理。發表論文實際上是一個頗有趣的挑戰。科學是知識的分享。科學研究成果之因此能存在,是由於它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無交流,不科學」)。發表論文只是整個科研工做的一部分,直到文章發表,才意味着該研究工做的結束。撰寫學術論文要求簡潔扼要並精心組織,而你你必須得掌握這些技能。如下是幾點有關論文發表的舒適提示:

  1. 跟有更多論文發表經驗的學者合做。主動跟目前有共同研究興趣的教授交流,若是他(們)願意合做,他(們)會在你的論文發表過程當中提供一些指導。做爲回饋,給他署名爲該論文的合做者。他會對署名心存感激,並會給你的論文提供許多好的修改建議。

  2. 別認爲你的第一篇文章就能一舉成名。許多傑出的科學家都是從很小的研究工做開始的。學術論文所報道的平均信息量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少。先在一些不太出名的期刊上發表一到兩篇完整的論文,以後再向主流雜誌進軍。你將會迅速發現,無論雜誌的聲譽如何,全部雜誌編委都會對他們的稿源嚴格把關,並不遺餘力地保證所發表論文的質量——這也正是他們的職責!

  3. 若是你的研究計劃已經足夠完美,那麼能夠嘗試以評論性的綜述論文來發表。若是論文發表了,代表你可能已經選擇了合適的研究領域,並能夠對此繼續開展研究。

  4. 不要把你的博士論文寫成專著(monograph)。把你的博士論文寫成一系列能夠發表的稿件,而後儘早把它們投出去,所以確保在博士學位答辯前,至少博士論文中的一到兩章能夠成爲在刊或刊出的文章。

  5. 購買一本William Strunk和E. P. White合著的《Elements of Style》。在你準備開始撰寫第一篇論文前,請仔細閱讀此書,而後每隔三四年至少再閱讀一遍。Robert Day的《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也不錯。

  6. 在你投稿以前,讓一個有時間能對你論文的寫做、想法和條理性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的同行修改。

10、別小看碩士論文

不讀碩士的理由經常成爲一個廣泛的誤區:我已經足夠優秀了,不必再作相似碩士論文的事情。其實,完成碩士論文有許多好處:

  1. 若是你有心換一所學校或去其餘研究所,能夠在碩士畢業時從新選擇,這是最多見的途徑了。你能夠利用這個機會拓寬你的研究背景。此外,在你目前的成長過程當中,有關你對「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應該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的想法可能會迅速轉變。經過換學校,你會當即瞭解更多其餘學者的研究工做,以及他們各自研究工做的野外地點。若是換學校,選擇讀碩士是最好的方式。你離開母校,若是母校的同行對你的表現也挺滿意,那麼他們會幫你寫一份很給力的推薦信。此時,你其實已經達到攻讀博士的大部分要求了。

  2. 你積累了許多科學研究中所需的經驗,而且已撰寫比博士論文難度相對較小的碩士論文。你能夠逐漸挑戰你本身。經過科研訓練,你將能大體地判斷解決某個科學問題的難易程度。經歷過碩士階段培訓的同窗經常會更加容易上手博士論文的研究工做。

  3. 你已有發表的論文。

  4. 你急啥呢?若是你過早地開始找工做,可能你尚未徹底準備穩當。最好稍微晚點出手,先逐漸加強你的我的實力,而後當你積累了更多資本的時候,再去找工做。

11、按期發表論文,但別太頻繁

發表論文的壓力已經侵蝕了雜誌的質量,並同時也侵蝕了科研工做者的精神生活。發表少數幾篇可以被廣爲閱讀的高質量論文會比發表一堆迅速被人遺忘的小論文要好不少。不過,現實老是很殘忍。爲了申請博士後,你須要發表數篇論文;爲了得到一個教職,或者是終身教職,你得發表更多的論文。可是,若是你能把你的研究工做持續發表成連續幾篇高質量的論文,那麼不管對於你我的,仍是你所從事的學科,都是極好的事情。

大多數人只能發表少許的論文,而且對學科發展的貢獻也是至關微小。大多數文章的被引用數會不多,甚至不會被引用。90%的引用來自10%的論文。沒有被引用的文章實際上是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追求高質量,而不是數量。不過,這須要勇氣和毅力,可是你不會對此後悔。若是你可以發表一至兩篇精雕細琢、同一研究方向的好文章,而且每一年能被持續地引用,那麼代表你已經乾得很不錯了,也代表你已經把時間花在刀刃上了。

致謝

感謝Frank Pitelka的提議,以及與Ray Huey共同合做,爲將來廣大積極有志的研究生提供這些忠告。同時感謝Peter Morin的建議,讓我寫完這篇忠告並使其發表。

一些頗有用的參考書

  • Robert A. Day. 1983.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2nd ed. iSi Press, Philadephia. 181 pp. wise and witty.

  • R.V. Smith. 1984. Graduate research -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the sciences. iSi Press, Philadelphia. 182 pp. complete and practical.

  • William Strunk Jr., and E.B. White.1979. The elements of style. 3rd Ed. Macmillan, New York. 92 pp. the paradigm of concision.

譯者跋

英文原文中的第11點《補充說明》(Postscript)不曾翻譯,其內容是簡要介紹該忠告的寫做背景。待我翻譯完原做者的《Designs of Learning》後,再在個人博客上一併發佈。

本文翻譯的早期參考了鄭春梅的部分譯文,後期修改過程當中採納了劉立對本譯文的部分校對,在此表示感謝!

譯文網頁連接:http://sixf.org/cn/2014/04/some-modest-advice-for-graduate-students/

譯文與原文pdf下載(722KB):http://sixf.org/files/others/ModestAdvice.pdf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