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竅通五臟:心氣足則味覺靈 肺燥熱則鼻孔幹 身體流出 5種 液體對應五臟

在中醫裏,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系統(肝心脾肺腎)的功能和關係,注意這裏的五臟也是個功能概念(稱爲藏象),並不限於具體的解剖上的五臟。
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
  火-溫熱、升騰、明亮
  土-生化、承載、受納
  金-清潔、清肅、收斂
  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
五行
五臟
六腑
季節
氣候
五感
五官
五色
五味
形體
五音
方位
小腸
長夏
大腸
皮毛
西
膀胱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應,但過分則害。好比怒則傷肝。范進中舉是過喜傷心的典型例子。再好比適當的甘味是補脾的,但味過於甘,又能呆胃滯脾。

 

漢語很是形象,形容一我的快不行了,說「七竅流血」;形容一我的憤怒到極點,說「七竅生煙」。可見「七竅」集中表明着一我的的身體情況。何謂「七 竅」?指的是面部的7個孔竅,即兩眼、兩耳、鼻、口、舌。《黃帝內經》指出,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五 髒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經過觀察這7個部位的變化,就能瞭解相應臟器的情況。blog

  心開竅於舌it

  《黃帝內經》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味覺正常和語言表達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心氣足,則舌色紅潤、柔軟靈 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心有病變,如心陽氣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陰血不足,則舌紅絳、瘦癟;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心血淤阻,則舌質紫暗或有淤 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說話費力,吐字不清。table

  肺開竅於鼻class

  《黃帝內經》指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一身之氣,掌管呼吸。鼻做爲氣體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鼻的通氣和嗅覺 必須依賴肺氣。肺氣調和,才能鼻竅通利、嗅覺靈敏,如外感風寒襲肺,則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乾澀;邪熱壅肺,每每有氣喘、鼻翼扇動等症 狀。循環

  脾開竅於口方法

 

  《黃帝內經》指出,「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可見,飲食口味及食慾全賴於脾的運化功能。脾氣健運,則口味正常,食慾旺盛;脾氣虧虛,則口淡無味;脾胃溼熱,則口中黏膩、嘴裏發甜、食慾不振;肝脾不和,則口中泛酸。im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脣,因脾爲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口脣的色澤也是脾運化水谷精微功能的反映。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足時,口脣得養,則脣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脣失所養,則脣色淡白。d3

  肝開竅於目異常

  《黃帝內經》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肝的經脈與眼睛相連,視力的好壞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肝血的濡養。肝功能正常,則目光有神,視物清楚明亮;肝的陰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甚至夜盲;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則目斜上視。img

  腎開竅於耳

  《黃帝內經》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耳是聽覺器官,聽覺的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盈虧有密切關係。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腎精虧虛,則腦髓失養,容易出現聽力降低、耳鳴甚至耳聾。      

 

 

 

血是人體的源泉,血氣足,氣色天然好。人體內在的氣血,每每決定了面容肌膚的外在表現。所以,都市白領們想要讓美麗永駐,其實很簡單,只要找對方法,就能作到。下面,尋醫問藥小編就來介紹一些平常補足養分的方法,從體內調理開始,讓女性擁有天然美。

補心

心與臉色的光潤關係密切

中醫認爲,心主血脈,養分經過血液輸送到全身,而面部血管最豐富,心臟功能盛衰均可以從面部的色澤上表現出來。

心血足,則面部紅潤光潔,心氣足,則容光煥發,心氣推進心血運行,心血滋養心氣產生,心氣足,心血就足。有些人臉色看起來紅潤,但沒有氣力,提不起精神,這是心氣不足。心開竅於舌,其華在表。

調理招數:可將桂圓肉和蓮子肉加入米熬粥,常服此粥可養心補血,潤膚紅顏。或是一天吃20顆紅棗,幾個星期以後你就能見到容光煥發的本身了。

補肺

肺與皮毛關係密切

中醫認爲,肺主皮毛,肺的氣機以宣降爲順,人體經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氣血津液得以佈散全身。

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則肌膚乾燥,面容憔悴而蒼白;肺開竅於鼻,鼻周有粉刺的人,說明肺熱。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主傳導糟粕,大便不通暢,肺的宣發功能失調,易引起粉刺、便祕和皮膚粗糙等。

調理招數:若能善用潤肺的中藥,如百合、靈芝、杏仁、桑葉等,會幫助皮膚活化。不少感冒發燒的人病後都會出現面容憔悴、失眠多夢的後遺症,百合有較好的恢復做用。

補肝

肝很差的人,臉上易長斑

中醫認爲,肝主藏血,主疏泄,還主情志,它開竅於目。能調節血流量和調暢全身循環,使氣血平和,面部血液運行充足,表現爲面色紅潤光澤。

肝氣鬱結的人,氣血運行不順暢,形成血脈瘀阻,臉色會變得晦暗,有的還會產生黃褐斑;肝膽溼熱的人,皮脂腺分泌旺盛,粉刺、痤瘡也易滋生,並且會引發兩眼發黃,口乾、口苦;肝膽血氣不足,面部天然失去光彩。

調理招數:對肝臟失調者,中醫提倡食用「銀杞菊花粥」。其作法爲將銀耳、菊花和大米熬粥,而後放入枸杞和適量蜂蜜。

補脾

膚色滋潤、彈性與脾有很大關係

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運,則氣血旺盛,面色紅潤,肌膚彈性良好。

若是脾胃氣虛,氣血化生不足,則面色萎黃口脣乾裂、蒼白,萎軟不豐,無澤。

調理招數:脾虛的人應多服山藥、茯苓、甘草、薏仁、山楂等,能夠改善肌膚粗糙。讓膚質更細膩。

補腎

腎與人的衰老有很大關係

中醫認爲,腎主藏精。腎精充盈,腎氣旺盛時,五臟功能也將正常運行,氣血旺盛,容貌不衰。

腎的精氣不足,臟腑功能底下,則周身乏力、倦怠、神疲。腎主骨,齒爲骨之餘,牙潔白、堅固,與腎有很大關係。腎主發,頭髮的濃密、光澤和柔順度,與腎精有關。未老先衰者,頭髮必稀疏、乾枯、發白。

調理招數:對於腎功能很差的人來講,其容顏最易受損,可多食服芝麻、核桃等,使皮膚變得潤白、豐潤。除了美容外,還能幫助毛髮生長髮育。可用補腎陽方面的中藥,如桂皮、艾葉等來改善肌膚,以達到除皺、青春永駐的效果。

 

 

=====================

身體流出5種液體對應五臟

五液是指汗、涕、淚、涎、唾五種體液。《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心爲汗,肺爲涕,肝爲淚,脾爲涎,腎爲唾,是謂五液。」在臨牀上,若五臟的分泌異常,則可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變。

 

        它的排泄在生理上會受到心神的控制,好比,感受冷時,毛竅閉合而無汗;天熱、運動或衣被過厚感受熱時,則毛竅大開而多汗。
        汗的異常主要有自汗、盜汗兩種。心陽不足、心氣虛,不能「守住」心液,則見自汗,此時應補氣補陽。陽虛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風寒,因此室內溫度宜偏暖,且要溫補調理。
        氣虛患者宜注意休息,建議能夠用大棗5枚、黑豆30克、黃芪60克、煎湯150毫升,一日兩次口服,同時注意起居有常。
        心陰血不足者容易出現盜汗,這類人飲食要以清補爲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蔥等。盜汗患者體質多熱而偏燥,故室溫宜偏低且溼。
        涕:爲肺之液


        肺開竅於鼻,肺之津液充盈,出於鼻竅則爲涕。鼻涕可滋潤鼻竅,使其保持暢通,保證呼吸和嗅覺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變可從鼻涕的異常表現看出來。如肺陰虛者可表現爲鼻幹無涕,建議將室內溫度調低些,並保持必定溼度。用銀耳50克、百合30克、沙蔘30克、蜂蜜一勺,溫火燉半小時,煎湯150毫升,一日兩次口服。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風寒致使肺氣失宣者,多表現爲鼻流清涕。這類人所處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風寒再襲。中藥宜熱服,服藥後靜臥,蓋被或喝熱粥助汗以驅寒。流黃濁鼻涕的人應清肺泄熱。中藥宜涼服或微溫服,並多吃清補膳食,注意保持鼻腔的通暢。


        淚:爲肝之液


        肝開竅於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於目竅則爲淚。淚可滋潤眼目,若肝有病變,就會從淚的異常表現出來。
        淚少而眼乾,爲肝陰血不足,應滋肝養血。忌惱怒,宜清補。
        迎風流淚、兩眼發癢,爲肝經受風邪,應少用眼,保持清潔,也可用野菊花、桑葉煎水薰洗。淚熱發黏、兩眼畏光做痛,爲肝經有熱,可用棉籤沾水、擦拭淚囊處,一天數次。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保持大便通暢,使熱邪有下瀉之路。老年人氣血虛弱、肝腎陰虛,常會流淚不止。建議滋補肝腎,補氣養血,增強養分,節制房事。
        唾:爲腎之液


        腎氣旺盛,腎之陰精上充於口爲唾,有溼潤口腔和溶解食物的做用。

唾液的異常變化可反映腎的病變。

          

口苦口乾少津,腰膝無力爲肝腎陰虛,可用枸杞子、沙蔘煎湯服用。同時,調節情志,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菸酒。

          

多唾或唾液清冷多應溫陽利水。建議慎起居、防外感,保持皮膚清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涎:爲脾之液


        脾開竅於口,脾之陰精上佈於口,則爲涎,主要用來溶解食物,助消化。          

脾胃虛弱者可表現爲口淡乏味,噁心且口水多,應溫中健脾。忌寒涼、多熱食,給胃脘部熱敷,也可服薑湯或糯米粥加紅棗數枚食用。

          

胃火盛可表現爲口乾涎少,這類人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鮮蔬菜、清涼飲料等,也可用麥冬、沙蔘煎水服。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