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做系統概述(一)

 何爲操做系統,操做系統的發展歷程

英語:operating system,縮寫做 OS程序員

兩種定義:算法

Operating system is a program that manages the computer hardware.編程

       操做系統是管理計算機硬件資源的程序。網絡

A program that acts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a user of a computer and the computer hardware.併發

在計算機用戶和計算機硬件之間起媒介做用的一種程序。編程語言

 

.  OS的目標工具

  • 方便性:用戶無需瞭解底層硬件,無需用0、1機器語言操做。(能夠說不用手,用工具,進入石器時代了。)
  • 有效性:CPU、I/O、存儲等的管理專門、合理地被組織管理起來,提升資源的利用率。
  • 可擴充性:擴充應用軟件;適應硬件和體系結構發展,擴充底層管理功能模塊等。
  • 開放性:網絡環境,遵循開放互聯標準。

 

OS的做用spa

(1)做爲用戶與計算機硬件系統之間的接口 * 達成了方便性的目標。*操作系統

 (2)OS做爲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者* 達成有效性目標 *blog

(3) OS用做擴充機器

 

二: 操做系統的發展過程

1.1946-50年代中:

電子管時代,計算機速度慢,無操做系統,計算機資源昂貴

  工做方式:

   用戶:既是程序員又是操做員;用戶是計算機專業人員;

   編程語言:機器語言;

   輸入輸出:紙帶或卡片;

  計算機工做特色:

  用戶獨佔全機,資源利用率極低;

  CPU等待用戶,計算前,手工裝入紙帶或卡片;計算完成後,手工卸取紙帶或卡片;CPU利用率低;

  主要矛盾:

  人機矛盾----人工操做嚴重下降了計算機資源的利用率

提升效率的途徑:

  脫機輸入/輸出技術。

脫機輸入/輸出(Off-Line I/O)方式:

等待人工操做紙帶輸入數據的不是CPU,而是外圍機,必定程度上解決人機矛盾。

2.單道批處理系統(Simple Batch Processing System)

  • 做業成批、脫機方式輸入到磁帶或磁盤上
    • 進一步減小脫機I/O中裝卸磁帶等耗時操做  
  • 系統監督程序(Monitor)控制做業自動過渡,一個接一個的連續處理。

3. 多道批處理系統

 用戶做業、外存上排隊,稱爲「後備隊列」;

做業調度程序、按必定的算法、從後備隊列中選擇若干做業 調入內存

入內存的做業、共享CPU和系統中的各類資源,自動批量處理。

「多道」程序有什麼好處

  CPU利用率提升:減小了CPU等待時間(正在運行的程序若由於I/O操做暫停,可調度其餘程序執行,沒必要裝卸。)

  內存利用率提升:容量儘量多的被利用

多種I/O設備併發被使用,也提升了利用率

整體à系統吞吐量增長(雖然CPU老是串行的,但一段時間內被運行的做業數相對要多)

多道批處理系統解決的五大問題:

  1. 處理機管理問題
  2. 內存管理問題
  3. I/O設備管理問題
  4. 文件管理問題
  5. 做業管理問題

 

 

4. 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

 

實現方法

改變批處理系統的運行方式:

多個用戶鏈接主機

請求的做業發送到主機後,直接進入主機內存以快速響應

系統採用時間片輪轉方式處理服務請求

響應時間RT(response time)≈時間片×用戶數

       分時系統是指在一臺主機上鍊接了多個帶有顯示器和鍵盤的終端,同時容許多個用戶經過本身的終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計算機,共享主機中的資源。

       分時系統是多道程序的邏輯擴充

分時系統的特徵:

多路、獨立、及時、交互

5. 實時系統(Real-Time System)

       系統能及時(或即時)響應外部事件的請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並控制全部實時任務協調一致地運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