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須要被點燃的火把。」html
看完這周的學生做業,我就想起上面這句名言。web
最近幾年,我有一個深入的體會: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一個基礎。若是老師不瞭解學生的基礎,每週的學習狀況,學習狀態,學習效果,那麼,很多同窗從第三週就開始跟不上學習進度了,而後就放棄學習了,等着期末背背就過關了。這樣四年的學習效果就像大學生上課爲何必定要認真聽講?所說的 有不少人上完了大學,思考方式仍是那種「原生態」的模式:微信
所謂的原生態就沒有通過系統刻意地訓練,沒有通過斧正,而是任由隨機事件隨機衝擊產生隨機結果的狀態。若是你從大學畢業的時候,你的大腦裏沒有留下任何你的專業領域帶給你的精神、信念、理論和體系,只是比走進大學的時候老了四歲,那你的思考方式極可能就是原生態的。學習
咱們的學生素質是逐年提升的,根據對信安系的同窗的瞭解,我能得出這個結論,這也是大多老師的共識。離開計算機系十年了,對計算機系同窗不大瞭解了,下學期要給他們上課了,基於之前上課三週還進不了狀態的狀況,我設計了三次預備做業來了解學生,督促學生:網站
預備做業02 : 體會作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以下圖:設計
婁老師這個博客做業的題目,我以爲出的真心好。通常咱們都是在課程開篇做業:「對課程瞭解多少,對課堂有什麼期待。」 學生沒上過課,也很難說出有什麼瞭解和期待,似是而非的應付了。並且是以課程爲中心的視角。婁老師這個題目,以學生爲中心的視角,開篇做業應該是學生展現本身,老師瞭解學生的過程和目的。徹底活躍和打開了學生的心扉,認識了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武藝。還蘊含了 加強學生本身體會能力之不易的意識。 以前就默默想引用到 下學期課程在寒假裏的開篇做業了。htm
即便這麼高的標準,結果都令我大出意外。之前說咱們的學生素質高,一方面是咱們的學生的入學成績整體一年比一年高,其餘的就只能從一些學科競賽,運動會,辯論賽,四大歌手,畢業晚會上零星的感覺到部分同窗的優秀。這一次我係統瞭解到了1623班的同窗的優秀,感受不努力教好他們,任由他們上完了大學,思考方式仍是原生態模式,做爲老師真是對不起良心。事件
以超過周圍90%爲標準,1623班的同窗們各類了不起,各類高手涌現:
同窗們分享了他們獲取這些技能的學習經驗:
同窗們掌握了作好一件事情的正確方法,學好專業課中的程序設計不是一件難事。
我看了你的學生的多篇博客,被這麼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出的自述吸引了[玫瑰]真棒👍我看了你的學生的多篇博客,被這麼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出的自述吸引了[玫瑰]真棒👍
我相信此次做業不但讓老師瞭解了學生,也讓同窗們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自我感受良好一下,我認爲老師當教練是實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老師爲主導」的最好的方法,此次做業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助教王志強老師也很給力,點評了同窗們的博客,還給出了做業總結,相信在王老師的幫助下,必定有優異的教學效果。
歡迎關注「rocedu」微信公衆號(手機上長按二維碼)
作中教,作中學,實踐中共同進步!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若是你以爲本文對你有幫助,請點一下左下角的「好文要頂」和「收藏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