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Linux 中國之路

探尋Linux 中國之路linux


曉 南 數據庫


  當Linux這隻來自地球北極圈附近的小企鵝,搖搖擺擺地跨入中國國門時,中國人以極大地熱情擁抱了它。近年來,它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1999年,中國大地Linux之花怒放,在各種媒體澆灌下,十分風光地推出了衆多版本的中文Linux發行版,形勢一片大好,人們彷佛深信:Linux的出現已爲民族軟件產業帶來了無限繁榮。卻不知中國Linux大潮中涌動着一股暗流……安全


  ■序:GPL及其它網絡


  說到Linux一定要談GPL。所謂GPL指的是「通用公共許可證(General Public License)」,是由美國Richard Stallman發起的自由軟件GNU組織倡導並制定的自由軟件版權條款(詳細內容可查詢www.linuxforum.net)。GPL賦予了自由軟件使用者複製、傳播和修改GPL自由軟件的權利和義務。GPL不只僅是免費,更是一種人類知識共享的思想,它倡導了新型的軟件開發模式。針對於傳統商業壟斷的License—Copyright,自由軟件的License也被稱之爲Copyleft(反版權),它誕生於1983年。1991年Linus寫出 Linux操做系統kerenl,三年後,Linus開放受權,加入GNU,今後,Linux成爲自由軟件,遵循GPL。時至今日,Linus本人仍聲稱「這是他一輩子中所作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由於,他明白,沒有GPL的開放模式,就沒有今天的Linux。學習


  1999年,在中國Linux界,流傳着其擁有Copyright版權的事,天然引來了「一旦linus收回版權」的擔憂。就此記者專門請教了來自Linux故鄉的宮敏博士。宮博士介紹,Linux是由 linus本人開發,在1994年貢獻給了GUN組織,徹底遵照GPL。可是,1995年9月美國一位專門利用註冊商標來賺錢的「小人」——William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Linux專利商標,並竟然得到批准。可是,隨後很快引發了全球Linux社區和Linus本人的強烈抗議,鑑於此,美國專利局被迫撤銷由William註冊的專利擁有權,最終判決Linux天然迴歸Linus。據專家介紹,按照GPL協議:一旦加入GNU組織,將終身遵照GPL協議,更況且發展至今,Linux凝聚着的已經是全球數以萬計的愛好者的心血,不可能被某人佔爲己有。測試


  這也算是1999年Linux「杞人憂天」的又一新說。網站


  ■ 99 國內Linux暗流操作系統


  據稱1999年是中國的Linux年,幾個不一樣廠商的Linux發行版「炒紅」了幾乎全部的IT媒體(包括大衆媒體IT版)。但發生在國內Linux身邊的「GPL問題和中文漢化平臺之爭」倒是新聞背後的故事。.net


  所謂GPL問題,是指各發行商在發行Linux時,違反GPL準則。其焦點是,在發行版中,很多商家以各類藉口,不遵照GPL中公佈源代碼的有關準則。按GPL規定,任何人擁有使用、修改、發行自由軟件的權利,但在進一步發佈時,必須公佈其源代碼。在公開源代碼問題上,做爲中國自由軟件論壇的主持人鄧光磊先生說:「中國的部分廠商令中國的Linux愛好者失望。」他們或者打出各類口號,只公佈部分源代碼或不公佈源代碼,有的甚至公佈的源代碼與其版本不符。在爲其行爲辯解時,聲稱爲安全考慮的有之,聲稱這種做法符合「中規中矩的GPL」的有之,也有稱由於是測試版無需提供源代碼……種種「擦邊球」發揮得淋漓盡致。「廠商的種種行爲,不只極大地傷害了中國Linux愛好者的感情,也引發國際社會的極大地關注。」記者記得,去年末,GNU的鼻祖Steallman在訪華期間,曾呼籲「共同抵制不遵照GPL的廠商」。平心而論,參與遊戲,遵照規則,無論是美國的仍是本地的,顯然都是應該的。開放源代碼


  究其不公佈源代碼的緣由,不外乎兩點,一是,技術保密,擔憂爲人「共享」;其二,技術含量不高,「拿來用」的成分較多。據透露,追要源代碼的「用戶」大可能是廠商圈子內的人,由於對於中國的Linux愛好者而言,真正能看懂源代碼並須要研究的人爲數並很少。


  通常說,目前中文發行版本Linux中,所謂各公司的技術一般也只有漢化技術,其餘的技術含量較(很?)低,爲了「學習」漢化技術,廠商之間都想獲得對方的源代碼,而爲保住本身的技術,源代碼儘可能不外露。比較而言,拓林思做爲外企,較爲注重企業形象,較好地遵照了GPL準則。對此,該公司深感不平,公司發言人沈京津先生說:「因爲咱們公佈源代碼,而一塊兒參加遊戲的‘夥伴們’不遵照遊戲規則,使咱們公佈的源代碼,變成了他們的教材,成爲了他們的墊腳石,甚至成爲某些廠商的產品,而咱們沒法借鑑別人之長。這對咱們不公平,也阻礙了中國自由軟件的發展。」他強調,若是不遵照GPL,不只僅有可能使某些人將別人的勞動據爲己有,更有可能將已經開放的軟件開發模式又一次被鎖進「黑盒子」。特別是,各版本之間封鎖,有可能使中文Linux版本走入「多UINX版本」的分裂之路。他呼籲,中國的廠商應本着互學、互助、共享的GPL精神,將中國的軟件事業作好。


  能夠說,Linux 能如此迅速發展,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GPL。中國要發展Linux事業,也應(或者說必須)遵照GPL。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理事王少川認爲,在Linux中文平臺過度強調技術保密可能會阻礙Linux 在中國的發展。他說,Linux之因此能迅速發展就是依助於其開放的開發模式,吸引了衆多高手參加。他建議,發展Linux 的中文化開發,除政府在標準上加以引導外,各中文Linux 廠商公開中文本地化的技術,互相學習,共同提升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把中文平臺歸入GPL規則。


  香港「Linux World 2000」


  自第二家中文Linux發行版誕生起,漢化平臺之爭—「外掛平臺、內核漢化」孰優孰劣的爭辯即遍佈整個Linux社區。幾家較有實力的Linux發行商紛紛誇耀本身的漢化平臺解決方案爲最優。 


  漢化技術中國人在行(目前國外軟件不少都在中國本地化),這被世人公認。據權威人士撰文介紹「中科院軟件所僅花了兩天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UNIX 上炎黃漢字往Linux平臺上的移植,中軟公司也只用了一週左右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漢字移植,而國外產品從頭開發至少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在請教專家「外掛平臺、內核漢化」孰優孰劣問題以後,記者發現彷佛這場大辯論,明明白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根本無需爆炒各有優劣的漢化平臺技術解決方案,而真正的目的或許想指望成爲這場Linux「中國化」的領頭羊。


  炒做的目的很明顯,對於中外Linux發行商來講,僅僅依靠發行Linux版原本掙錢是遠遠不夠的,最終必須獲得來源於公司以外的投資,想獲得投資,形象很重要。目前,中國四大發行商都有收穫,已獲得來自公司之外的資金。


  ■Linux不是「萬能丹」


  對中國Linux發展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士都知道,Linux跨入國門並非近幾年的事,早在九十年代中期,Linux已經是中國計算機發燒友的「寵物」。但那時,中國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低,沒有Linux技術支持,應用人數極少,因此,並不被廠商們看好,僅僅流行於某些高校之中,即便是1998年初真正意識到其價值和市場前景的也寥寥無幾。可是1998年年末,大洋彼岸傳來了RedHat神奇的業績和各大硬件及數據庫廠商支持並投資的信息,特別是1999年8月11日,RedHat成功上市,年末市值飈升至16億美圓的消息,吸引了衆多廠商和媒體的目光。隨後,各中文發行商和各類媒體的通力合做催開了中國大地Linux之花。在這場「推動」中,借用Linux想和微軟叫板的有之,意欲用其扛起中國軟件大業的有之,隨後又有了「中國自主版權」的Linux……彷佛Linux解決了中國軟件業的一切,Linux成爲中國軟件業的萬能丹。Linux真有這麼神?


  一直從事軟件事業的吳先生指出:利用Linux內核開發出的操做系統不是中國自主版權的操做系統。他認爲,操做系統結構十分複雜,要獨立創建一個通用的操做系統有至關的難度,要有至關的基礎。因爲軟件個性化思路極強,僅僅利用讀懂了的Linux源代碼,從底層開始寫操做系統,須要大量的人才,特別須要全面系統高級設計人才。另外,通用操做系統與CPU、外設、應用緊密相關,衆多的硬件(外設)是否支持,軟件應用會不會移植上來,都決定了操做系統的命運,重要的還有市場推廣,沒有人用,也決不會成功。他說,若是Linux沒有獲得衆多廠商支持,那極可能還是校園內的玩物。單純講「Linux振興國家信息產業,不切合實際。」


  不管是Linux的愛好者仍是專業技術人員,都知道Linux自身的弱點還很多,尤爲是在桌面系統中,安裝配置難、應用不多,特別對於起步較晚的中國市場,在Wndows佔有95%市場的大前提下,用Linux直接和微軟抗衡,它要走的路還很長。有人認爲,Linux猶如中國的樂凱膠捲,沒有它絕對不行,可是徹底依靠它也不實際。


  ■中國Linux路在何方


  Linux不是萬能丹,可是它的做用功不可沒。它給中國的用戶多了一種選擇,使國家和我的都節省了大量的銀子,積極地制約了產品價格,它可以制約軟件行業中的霸氣,特別是他給咱們提供了極其可貴的學習機會,它更給咱們帶來了清新的軟件開發模式。


  深圳市信科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哲先生認爲,Linux給中國帶來的機會在於:開放源代碼的軟件給國人創造了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的機會,創造了一個以高層面切入國際技術前沿的機會,給中國人創造了一個培養人才、團隊、企業的機會。


  鄧先生說:通常的通用操做系統應充分利用Linux,這對於咱們來講,一方面,能夠爲國家節省大量的資金,另外一方面,也能夠擺脫某些軟件廠商的壟斷和封鎖。這個操做系統無傳統意義的版權,更不存在受人制約的問題,利用這樣的軟件和擁有自主版權有什麼區別?


  在Linux中文版本推出以後,中國的Linux發展之路將如何走?大多數人士認爲,應立足於Linux上的應用開發。一位真摯的網友對中國廠商熱衷於操做系統優劣之爭大惑不解:「其實,對於中國來講,機會是明擺的,就看咱們能把握多少。咱們除了一個WPS,沒有數據庫、沒有圖像處理,沒有CAD……若是軟件業是一所樓房,MS時代咱們只能作一些裝修工做,沒有人知道如何打地基,如何灌注鋼筋混凝土,如何碼磚。可現在,咱們有了Linux,咱們終於知道了整個樓房的建築方案。但全部的人又只知道打地基了,上層建築又沒人管了。」


  中國的Linux廠商應加速發展Linux操做系統平臺上應用,尋找新的應用突破口。現在,各大廠商都看好Linux,更看好中國的市場。他們正在積極開發應用軟件,聽說,韓文Staroffice已開發成功。外國意欲「入侵」的企業,大都技術、資金實力雄厚,近期入駐Corel公司就可見一斑。「若是咱們手中沒有幾種絕活,當諸如IBM、Motorola的公司,大舉進入時,他們極可能摧毀整個中國Linux陣營。」這種擔憂是否存在呢?


  早在RedHat公司誕生之日,其公司CEO羅伯特·揚就聲稱:RedHat公司提供的是服務,不是技術。沈京津先生也認爲,對於自由軟件,並不十分強調技術,而更加註重服務。現在即便是傳統廠商的營業收入中服務所佔的比重也已超過了30%。可是中國的服務市場目前並不盡如人意。一位用戶講述: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終於邁進了Linux門檻。爲了進一步學習,我四處找資料,發現國內的Linux資料不是太老就是寫得太差。終於在某大公司的網站上發現有培訓教程可買,衝着它的名氣,我立刻跑到銀行匯款,購買三本教程,要求用EMS,網站上說10天就能夠收到,結果我等了快20 天,一直沒有下落,發了幾封E_mail問書是否寄出,結果沒人理我。當時我問他們怎樣購買時,30分鐘後就有人給我回信……「太讓我失望了!爲何大家都是說的多作的少?」


  到底中國的Linux用戶要什麼?記者想起了實達朗新袁萌總工程師講的有關RedHat的發家史。


  Redhat的創始人Robert Young最先在加拿大創業,起初他經營也是現在才時髦但並仍不時興的軟件出租,可是很不成功,因而另找出路。他發現了Linux,並深信這是個好東西,更是個好時機。因而試着推出了發行版本,他明確指出發行版本不是提供技術,而是提供服務,並聲稱沒有版權,僅提供方便。不到50美圓的產品包括了一張光盤和兩本印刷精美的專業技術支持圖書。連他本身都未曾想到,不久,市場運做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引發了全球的普遍注意,吸引來了包括Intel、IBM等巨型公司的青睞,獲得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進而,1999年8月11日成功上市,14美圓上市,當天股票升值爲56美圓,一次融資9200萬美圓,去年年末已有16億美圓資產。


  據鄭鴻坦翻譯的《紅帽旋風》專著介紹,RedHat當初並無多少技術含量,當初的Linux也只是將其餘公司的應用程序、系統文件、以及初期的技術支援予以配套,但其很注重系統的方便性。成功的實踐告訴咱們,Linux用戶也許並非真正看中提供商的技術含量,真正受到青睞的是服務和方便。因此,袁萌先生說:「做爲真正的Linux廠商,技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務和守信,眼下,中國不缺乏Linux發行版,缺乏的是真正的Linux企業。Linux並不擁有版權和技術,用戶買的是服務、是方便。」


  能夠經營遵循GPL的軟件,哪怕經營者經營的產品中絲絕不含自身開發技術。據沈先生介紹,日本的某個Linux版本,即將他人產品打包後賣出,只要符合Copylift,也是一種被承認的服務形式。


  真正Linux發行商的利潤點在服務,這是IT業人所共知的,可是中國爲何沒有造成?鄧光磊先生認爲,由於用的人太少。我的用不起服務,而大多企業還被「視窗」覆蓋着,企業的領導不相信或者就根本不用他,因此未造成市場,更談不上服務市場了。據他介紹,中國的Linux應用剛剛起步,水平很低,通常的Linux網站上「安裝和入門」的板塊訪問量最大,也最熱鬧。


  普及推廣Linux應用是當務之急,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懂Linux、會Linux十分重要。如何高效、普遍普及Linux應用?記者不由想起了某美國網絡公司在中國「強化」培訓的「絕招」。參加太高級網絡培訓的人員都知道,其培訓費之高是通常人所不可承受的(成爲中級的網絡工程師約需1萬美圓左右)。可是,就是那家著名的網絡公司在中國不止一所大學中辦有網絡培訓學校,免費培養中國的網絡工程師。由於,極其聰明的廠商明白:即便個人產品再好,沒有人會用也是白搭,何況讓中國名牌大學生知道、會用、熟悉本公司的產品,未來這些學生如種子般地播撒到全國各地,除去廣告效益,就說這些大學生所在單位有朝一日建築網絡,會選擇誰家的產品和技術呢?外國公司的絕招,是否能給咱們一些啓示。


  去年7月,由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主辦的「Linux與中國軟件產業」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引發了國內外Linux人士的注意。會議的召開代表,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有別於傳統軟件的Linux的開發模式和Linux自身的價值。信息產業部曲維枝副部長明確表示,要把Linux做爲我國軟件產業發展中的一個機遇、一個轉折點。一方面要和教育口合做,培養大量掌握Linux操做系統的開發人員,另外一方面要和用戶部門溝通,首先推進試點工做。今年4月20日,將舉辦第二次研討會,其中心議題有Linux中文發行版及其應用發展戰略。國家、政府支持Linux在中國的發展,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專家建議,國家的資金和政策不該僅僅投資某一公司或某一單位扶植其開發Linux。目前,Linux關鍵在於應用,國家的投資重點應着眼推廣和普及:在大學開課,創建獎學金,利用源代碼教學,全面普及和提升Linux應用和開發水平,這些使命也只有國家纔有實力和魄力來承擔。自由軟件的開發模式決定了Linux應走的道路,它不該成爲(也不會)成爲某一個團體或我的的產物,它應成長在全人類的智慧之中。


  ■後記


  1998年五、6月間,「關注一下Linux!」總編的一句話,把我引進了Linux、自由軟件社區。在這裏我認識了社區中熱愛「自由」的人們:第一個將原汁原味「Linux的故事」講給中國老百姓聽的宮敏、中國軟件庫忠實捍衛者張鹿、堅信「Linux事業對中國IT業有好處的」鄧光磊……還有許許多多見過面或沒有見過面的朋友。他們聲稱:「咱們都是GPL!在這個社區,都喜歡幫助別人。」剛剛認識不久的鄧光磊先生兩度創辦中國Linux論壇網站,他沒有賺錢的打算並且本身貼進去很多錢。他很認真地說,「推廣Linux,我本身雖然沒有拿到錢,可是爲國家省了錢,這是一件很值得作的事,其實不少人都是這樣的,我不想未來是否能成功,我不能預測將來。我只知道這件事有意義。」


  我爲他們無私的奉獻和崇高的品德所感動;他們有發展自由軟件共同的願望,他們關注國內的Linux事業,爲它的起步高興,爲它遭遇挫折着急,更爲其誤入歧途而吶喊、難過。他們但願中國的Linux同仁們,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爭吵,多一些合做、少一點猜疑。


  從這些熱愛「自由」的人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精神,領悟到了爲何Linux自誕生以來,在沒有任何背景的狀況下,可以成爲現在的模樣。我也經常反問本身:若是Linux沒有GPL,若是沒有衆多愛好者的無私奉獻,若是當時RedHat類的廠商對技術祕而不宣,若是各廠商之間爲作「秀」而大打出手,那麼,現在的Linux會是怎樣的一副面孔?還會被衆多廠商看好並投資嗎?

    《中國計算機報》

CCIDNet 2000年04月18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