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標準和新工程帶來的網絡效應web
因特網又變了。瀏覽器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基於互聯網的服務朝着中心化的方向發展。今天,那少數幾個大公司,掌握着咱們用於信息搜索、存儲我的數據、管理我的線上身份、公開或祕密交流的平臺。安全
同時,一些看起來不相關的邊緣科技正在發展,包括從加密信息到數字貨幣。在鬆散的社區裏,「Web 3」 成爲了一個一應俱全的術語,描述了一個新一代更好的互聯網:一個支付和資金爲數字原生的互聯網、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序與中心化應用程序競爭的互聯網、一個用戶能對本身的身份和數據有更多控制權的互聯網。服務器
然而,咱們一般難以清楚的表達這一切意味這什麼。Web 3 與以前的互聯網時代有什麼不一樣?什麼是「去中心化」,爲何「去中心化」這麼重要?這些新技術如何應用到實際當中?咱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構建讓區塊鏈更具擴展性的基礎架構,但誰會實際應用這些基礎架構,用它們來幹什麼,以及爲何有人用?網絡
**本文試圖用清晰簡單的語言解釋 Web 3 的願景。**咱們將討論構成 Web 3 項目的核心生動的理念,並調查三個主要趨勢。架構
本文不是對將來的預測。將來不是固定的:咱們必須作出正確的選擇,才能獲得咱們想要的世界。本文的重點是描述一個可能的將來,一個足夠吸引值得建設的將來,一個足夠清晰讓咱們知道第一步怎麼走的將來。分佈式
互聯網以前已經經歷太重大的換代,擴展了網路性能、功能和規模。網絡已經從純文本網站變爲流媒體視頻,從靜態網頁變爲經過瀏覽器遠程提供服務的功能齊全的應用程序,從僅有的幾個服務器變爲能推進現代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全球社交網絡。性能
隨着網絡的成熟,咱們愈來愈多地依賴少數幾家大公司。 谷歌打造了又快又方便的搜索引擎,控制了 74% 以上的搜索流量。 Facebook 打造了很是受歡迎的社交網絡,得到了 22 億人線上身份的控制權。區塊鏈
Web 3 與以前的互聯網換代 不一樣, Web 3 的核心不在於速度、性能或便利性。實際上,至少到目前爲止,許多 Web 3 應用程序比現有產品更慢並且更不方便。網站
而 Web 3 關注的是全部權,是關於誰能 控制 咱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技術和應用程序的。它**打破了過去十年互聯網發展的動態平衡:便利與控制之間的權衡。**咱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這彷佛不可避免的:固然,上網就意味着被監視,固然,註冊一個社交網絡帳號將意味着把我的數據賣給廣告商或者會更糟。怎麼還會其餘辦法呢?
Web 3 對這種說法是拒絕的。咱們能夠在 不 把控制權交給那幾個大公司的前提下,上網。上述動態平衡並非網絡的鐵律,它只是當時可用技術的產物,也是咱們在發展過程當中作出的選擇。
「Web 3」是一場構建不一樣技術並作出更好選擇的改革。咱們不是試圖 取代 如今的網絡,而是在改變基礎架構的同時保留咱們喜歡的東西——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裏面的項目看起來絕不相干,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Web 3 是一套重組互聯網控制權的技術,從金融項目(加密貨幣),到基本通訊技術(端到端加密消息傳遞),到大衆消費者用例(開放社交網絡和P2P市場),到互聯網主要基礎設施(去中心化 DNS),Web 3都包括。
Web 3 不只有加密貨幣,區塊鏈以及其餘加密經濟產品產品,它包含任何改革集中式互聯網的技術,讓用戶從新控制他們的數字世界。但咱們認爲這些技術是當今 Web 3 改革的最重要貢獻者,所以本文將重點放在這些技術上。
在本文中,咱們調查了三種趨勢,並討論了它們如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
首先,貨幣將成爲互聯網的一個原生功能。
其次,「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將爲用戶提供新功能。
第三,用戶將對他們的數字身份和數據信息有更多地控制權。
重要的是要記住,上述的趨勢都是個人猜想。不可避免地,Web 3 將包含咱們沒法預測到的技術和應用,並且咱們下面討論的技術和應用未來可能會與咱們今天能想象到的不同。
2.1 貨幣
在 Web 3 中,貨幣將是互聯網的一個原生功能。
在過去,互聯網只是線下傳統金融系統的門戶。但加密貨幣本質上就是數字化的——發送一筆交易不須要與某些線下系統交互,它 僅僅 須要在網上發送一個消息。咱們很快就會習慣,」錢「就是由網絡產生的:
收付款如今是 任何軟件 均可以作的事情,而且經過擴展,任何人有一部聯網的手機就能完成。
數字支付將解鎖之前沒法實踐的新商業模式。它們將大大下降某些交易(例如跨境匯款)的成本,實現新的用例(例如機器支付),並可用於大型新市場(例如之前沒法進入傳統金融系統的人)。
一個由基本金融原語組成的生態系統——貸款、衍生品、交易所——提供了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更復雜的金融應用程序的基本構件。
隨着技術人員對加密經濟設計領域的探索,咱們將創造 新的貨幣類型。咱們纔剛開始探索新貨幣,例如協議代幣和不可替代數字資產。
加密貨幣之因此成爲可能,是由於Satoshi發明了一種支持加密貨幣支付的網絡,並且無需將控制權交給任何一家集中式的公司。比特幣是 去中心化 的,由於它是由多個參與者「控制」的,包括從大型挖礦公司到個體節點運營者,再到核心協議開發者。他們都以不一樣方式、不一樣程度影響着整個網絡,但沒有一個個體擁有獨佔網絡的權力。
「去中心化」已成爲 Web 3 的核心理念。可是,一般它更多地用做口號而不是精確的技術描述。去中心化能夠指代各類各樣的可能性。若是一個平臺由20個實體控制,那麼它是去中心化的嗎?100個實體呢?或者1萬個? 咱們考慮的是什麼樣的去中心化呢?
去中心化不是二元狀態——它是一系列可能性的方向。說一個系統應該「去中心化」就有點像告訴工程師一座橋應該建得很「大」。毫無疑問,但它自己不是一個很是有用的信息——咱們還須要知道你想要跨的河和你須要承受的負載。
**Web 3 的要點並不在於全部系統都應該儘量地去中心化,而在於咱們可以在去中心化上探索出更多的重點。**有用或者說必要的去中心化程度取決於具體的應用程序。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其去中心化程度足以抵抗支付審查,且很難改變加密貨幣的基本參數,即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其餘人嘗試過創造相似的全球加密貨幣,對其餘特徵進行去中心化,例如 Dai 這樣試圖解決幣值波動問題的穩定幣。
由於比特幣是第一個出現的加密貨幣,有人認爲這是加密貨幣 惟一 可行的設計。結果,「加密貨幣」已成爲某些對於貨幣的特定政治觀點的同義詞,例如通貨緊縮貨幣的優勢。
理解數字解密貨幣有許多可能的設計是很是重要的,不一樣的加密貨幣可能有不一樣的用途。 比特幣神教認爲,加密貨幣的目的是讓人們選擇加入他們喜歡的貨幣政策,其優點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更爲謙虛的解釋是,加密貨幣的創新是,人們能夠選擇任何一種貨幣政策,什麼樣的政策都有可能。 他們所須要的只是一個互聯網和一部手機。
2.2 去中心化應用和服務
現現在構成互聯網的產品和服務每每由個別公司生產和控制。若是你用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應用程序,極可能有個合法的實體在某個地方控制着它。這個公司會僱員工,肯定優先功能,控制託管應用程序數據的服務器,並決定如何更新產品。
Web 3 的承諾是,可能還有其餘選擇。也許咱們能夠構建不受任何一家公司控制的產品和服務,但仍然具備與集中式公司至關的實用性。正如比特幣同樣,這些產品將是「去中心化」的,儘管不一樣產品的去中心化理由及其帶來的好處可能會大有不一樣。
例如,想象一下,「去中心化發佈平臺」多是什麼樣子。 這將是一個像 Twitter 或 Medium 這樣的社交平臺,容許用戶分享內容、評論,並對他們喜歡的內容「點贊」。
這個平臺有內置的激勵機制,鼓勵用戶作出貢獻。除了點贊,用戶還能夠互相發送小額支付,或者爲他們想要支持的做者設置按期付款。最好的 Twitter 和 Medium 帳戶能夠直接從平臺中得到報酬,而沒必要經過其餘方式來兌現其巨大的關注量。即便每點一個贊只值幾美分,這仍然是對像 YouTube 這樣的中心化平臺的改進,在中心化平臺中,每百萬次瀏覽做者只能賺幾千美圓。在咱們去中心化的平臺上,沒有任何一箇中心實體能竊取用戶交易的錢。平臺甚至能夠用通脹資金創造一個獎勵池,獎勵最高推送。
管理咱們的去中心化服務的核心規則是在開源協議中定義的。用戶使用他們選擇的客戶端軟件與協議進行 交互。換句話說,會有各類各樣的APP,雖然這些APP是由不一樣的人開發的,但都連到同一個社交網絡中。這些客戶端軟件可能會提供互不相同的功能,但都符合相同的協議,相似於電子郵件客戶端使用相同標準收發郵件的方式。
用戶能夠選擇任何一種客戶端,不一樣客戶端能夠實現不一樣的功能或三方服務。由於咱們創建在去中心化協議的基礎上,因此客戶端開發者不須要尋求任何中心實體的贊成,他們能夠安心的構建他們的產品,而沒必要擔憂有一天他們的 API 訪問會被撤銷。用戶無需等待 Twitter 公司添加新的反垃圾郵件或反騷擾功能,他們只須要選一個有這種功能的客戶端便可。一個服務的生態系統正逐漸在開放協議的基礎上發展,讓用戶能夠作在 Twitter 上能作的一切,甚至比 Twitter 能作的更多。
**這說明了去中心化平臺的一個被低估的好處:可持續的三方服務生態系統。**應用程序開發者能夠在去中心化協議的基礎 之上 構建有用的產品,而不用擔憂有一天他們的 API 訪問將被關掉,由於沒有人 能夠 關了它。平臺保持中立,這意味着會有更多的開發者在它上面將投入時間和金錢,開發屬於本身的服務。Chris Dixon 的《爲何分佈式重要》深刻探討了這一論點。
固然,咱們仍將使用中心化公司建立的產品和服務。但這些公司也有可能減小他們對產品的控制 類型,將更多的控制權交給用戶。
這在加密的消息通訊 APP 中已經存在,其中像 Signal(由 Open Whisper Systems 打造的)這樣的應用,這些應用看不到、也不保留任何客戶通訊。經過使用端到端加密方式設計他們的應用程序,他們有意 限制 了本身對用戶的控制。
相比致力於「不做惡」的早期互聯網初創公司,Web 3 公司有更高的目標,嘗試並確保它們沒法做惡——至少在特定的方面。Web 3包含一些技術,經過事先拒絕開發者的一些權力來限制他們對客戶控制。這並不意味着咱們沒必要在某種程度上信任中心化公司,但這意味着咱們對他們的信任無需那麼多。
2.3 用戶對身份和數據的控制
在 Web 3 中,用戶對他們的身份和數據有更多的控制權。
今天,咱們的大多數線上身份屬於其餘人,好比 Gmail 地址或 Facebook 賬戶。 Web 3 正在爲我的控制線上身份奠基基礎。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加密貨幣基礎架構構建的結果。持有加密貨幣要求持有私鑰,數百萬人會使用容許他們這樣作的應用程序。**可是一樣的技術可讓人管理任何基於區塊鏈的數據,包括我的身份信息。**咱們把這種 APP 叫作 「錢包」 並非巧合,未來他們存的不只僅是你的錢,還有你的 ID。
同時,Web 3 使得用戶能夠保留對本身數據的控制。首先,由於用戶有選擇使用本身身份而不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權力,這樣就限制了像 Facebook 這樣的三方提供者捕獲用戶數據的機會。其次,因爲去中心化服務的出現,意味着在某些狀況下,當你用社交媒體、租房或者打車回家時,沒有一家中心化公司能收集、存儲、售賣你的信息。通常來講,咱們將要用的大部分的系統平臺收集不到咱們的數據。
最後,Web 3 技術提供的新能力,即控制咱們的身份和數據信息、以及全球可用的支付網絡,將使得我的用戶更容易獲取內容的價值,使社交媒體公司成爲10億美圓企業的價值。
你的數據由於它是有價值的。**而在 Web 3 中,是用戶收集了這些價值。**若是你想賣掉你我的的瀏覽習慣數據,你能夠直接賣掉,是你拿到這些數據信息的報酬,而不是像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並且隨着咱們對數字資產全部權新機制的實驗,我的用戶會獲得實際擁有他們天天用的技術的新方法——目前只有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和受權投資者纔有機會。
Web 3 不是不可避免的。上述對潛在將來的描述還面臨許多障礙,其中一些可能永遠沒法克服。Web 3 中的一些要解決的問題:
企業家是否真的有動力去構建去中心化應用?誰給他們資金支持?如今,這些應用的盈利和風險回報的途徑尚不明確,而傳統的「中心化」商業模式更可靠。
去中心化 APP 會比中心化的差嗎?由單個公司控制的 APP 可能具備更加一致的產品願景,而且能快速的迭代更新。中心化 APP 可能會有更好的用戶體驗,更易於安裝。
去中心化應用的加密組件對大多數用戶來講是否太具備挑戰性?用戶如何以一種安全可恢復的方式管理私鑰?若是不回到中心化的服務,這有可能嗎?
去中心化應用的使用成本會更高嗎?低層次的去中心化系統(如文件存儲、計算、可信數據餵養)是有許多冗餘的。這些層會使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過於昂貴嗎?
用「智能合約」構建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有意義嗎?是否有可能編寫永久性知足程序需求的「不可變」代碼?若是咱們要升級智能合約,那麼誰來決定這些升級,它又與中心化應用程序有什麼不一樣?
如何「管理」去中心化系統?由擁有徹底控制權的中心化公司進行決策,要比在一羣擁有不一樣利益和優先級的參與者之間達成共識容易得多。基礎層的治理將如何在不一樣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下發揮做用?
是否有足夠的用戶真正關心隱私、我的數據的控制或開放金融服務的訪問?仍是說Web 3 的目標老是一個小衆的關注點?
政府和監管機構將對 Web 3 作出怎樣的反應?實現新功能的技術不可避免的給人們帶來緊張。Web 3 裏包含避免審查和監管的技術,而且能用來逃避金融監管和執法。
Web 3應用程序所使用的底層區塊鏈可以擴展到爲數百萬或數十億用戶服務嗎?
即便有這些不肯定之處,Web 3 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將來願景。**對於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愛好者的批評正中要害,咱們不該該短視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上,而應該放在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自己不會本身結束:它們只有在解決問題時纔是有價值的。Web 3 的願景頗有幫助,由於它使咱們從新定位到這個問題:互聯網已經變得過於中心化,須要開放。
關注 Web 3 的願景而不是任何特定的技術也能幫助咱們走出僅限於加密貨幣領域裏的黨派政治。Web 3 並不知道最終使用的是誰的平臺,Web 3 的重點在於這種技術 在現實中能作什麼,爲人們解決了什麼問題。
**以太坊和比特幣可能會失敗,但即便失敗了,web 3 的願景也不會消亡。**咱們將使用過去 8 年來咱們開發的應用知識體系——加密經濟學——來構建新這些系統的新的更好的版本,這將持續下去。
Web 3 不會是一個烏托邦,咱們不該該自我幻滅,認爲它將會是烏托邦。若是非說有什麼,那麼過去 20 年應該已經教會了咱們,技術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人類面臨的問題在互聯網上一樣也處處都存在。政治、權力與控制並無隨着網絡的發明而消失,它們只是以不一樣的形式出如今網絡中。
**Web 3 的承諾是,至少在這一次,對權力和控制權的限制是設計上的要求,而不是過後的補救。**咱們有第二次機會來構建互聯網,可能,不會有第三次機會了,因此讓咱們充分利用此次機會。
內容來源:公衆號-以太坊愛好者
原文連接:
https://medium.com/l4-media/making-sense-of-web-3-c1a9e74dcae
做者: Josh Stark、Pannshe Mahachi 和 Liam Horne
翻譯&校對: 劉豔安 & 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