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的:設計符合機械加工工藝的零件。前端
①進階篇:2)DFMA方法的運用;面試
②須要一臺FDM3d打印機:請查看微信
基礎篇:8)結構設計裝備必備;工具
相對於注射加工、衝壓加工等,機械加工是一種傳統的零件加工方法,其具備如下優缺點。性能
①加工精度高:在不考慮成本的狀況下,機械加工能夠達到的精度遠高於注射加工等其餘加工方式。
②表面質量高。
③不須要額外的模具。
④小批量生產時,具備成本優點。
⑤可加工重量大的金屬件。優化
①機械加工須要熟練的技術人員,同時加工時間長、效率低,所以機械加工成本高。
②機械加工是材料切除的加工,材料浪費嚴重。
③有可能影響工件表面和總體的完整性。
④生產效率低,不適合大批量生產。
⑤適合加工具備簡單形狀的零件,不能加工複雜形狀的零件。所以,由機械加工件組成的產品有可能零部件衆多,裝配複雜,產品成本高。
⑥加工過程會產生振動、噪聲和切削廢料。
⑦加工刀具存在磨損。spa
毛坯是根據零件(或產品)所要求的形狀、工藝尺寸等製成的供進一步加工用的生產對象。毛坯的種類、形狀、尺寸及精度對機械加工工藝過程、產品質量、材料消耗、加工週期和制形成本有着直接影響。所以,在產品設計時,必須正確地選擇毛坯的種類和肯定毛坯的形狀。.net
機械加工中經常使用毛坯的種類種類不少,同一種毛坯又有多種製造方法,機械製造中經常使用的毛坯有如下幾種:
(1)鑄件
形狀複雜的零件毛坯,宜採用鑄造方法制造。目前鑄件大多用砂型鑄造,它又分爲木模手工造型和金屬模機器造型。木模手工造型鑄件精度低,加工表面餘量大,生產率低,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或大型零件的鑄造。金屬模機器造型生產率高,鑄件精度高,但設備費用高,鑄件的重量也受到限制,適用於大批量生產的中小鑄件。其次,少許質量要求較高的小型鑄件可採用特種鑄造(如壓力鑄造、離心製造和熔模鑄造等)。
(2)鍛件
機械強度要求高的鋼製件,通常要用鍛件毛坯。鍛件有自由鍛造鍛件和模鍛件兩種。自由鍛造鍛件可用手工鍛打(小型毛坯) 、 機械錘鍛(中型毛坯)或壓力機壓鍛(大型毛坯)等方法得到。這種鍛件的精度低,生產率不高,加工餘量較大,並且零件的結構必須簡單;適用於單件和小批生產,以及製造大型鍛件。
模鍛件的精度和表面質量都比自由鍛件好,並且鍛件的形狀也可較爲複雜,於是能減小機械加工餘量。模鍛的生產率比自由鍛高得多,但須要特殊的設備和鍛模,故適用於批量較大的中小型鍛件。
(3)型材
型材按截面形狀可分爲:圓鋼、方鋼、六角鋼、扁鋼、角鋼、槽鋼及其它特殊截面的型材。型材有熱軋和冷拉兩類。熱軋的型材精度低,但價格便宜,用於通常零件的毛坯;冷拉的型材尺寸較小、精度高,易於實現自動送料,但價格較高,多用於批量較大的生產,適用於自動機牀加工。
(4)焊接件
焊接件是用焊接方法而得到的結合件,焊接件的優勢是製造簡單、週期短、節省材料,缺點是抗振性差,變形大,需經時效處理後才能進行機械加工。設計
除此以外,還有衝壓件、冷擠壓件、粉末冶金等其它毛坯。3d
其實在學了高階篇:材料和工藝的選擇;
一章後,咱們就會明白,機械加工屬於二級工藝,那麼所謂的毛坯就是一級工藝:成形工藝所產品的零件。二級工藝的序列須要再一級工藝以後。少有機械加工不能加工的成形零件,因此能夠說毛坯的工藝接近無限。
功能性原則要求具體體如今零件的工做條件、受力狀況及形狀、尺寸、精度等方面,只有知足使用要求的毛坯,纔有實際價值。保證使用功能要求是選擇毛坯的首要原則。如最經常使用的齒輪零件,因爲工做條件、使用要求不一樣,其毛坯的類別、選材和製造方法也不同。
1)農業機械和建築機械用齒輪:低速運轉,受力不大,齧合及振動要求低,常選用灰鑄鐵或合金鑄鐵等鑄造,不加工或簡單加工後便可使用。
2)機牀用齒輪:要求傳動平穩、振動小,受力穩定,在靜態下換速,且要求潤滑良好,常選用中碳鋼或低合金鋼鍛造和機械加工,並經熱處理(總體正火或調質、齒面高頻淬火)後纔可以使用。
3)汽車用齒輪:要求具備較高的耐磨性和抗衝擊性能,且動態下變速,常選用有良好淬透性的低碳合金鋼,如20CrMn等材料,經鍛造、機械加工、滲碳、淬火鍛造、機械加工、滲碳、淬火等處理後使用。
因爲毛坯製造技術和成本的限制,而且零件對機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的要求愈來愈髙,因此毛坯的某些表面仍需留有必定的零件加工餘量,以便經過機械加工達到零件的技術要求。
現代機械製造發展的趨勢之一是精化毛坯,使其形狀和尺寸儘可能與零件接近,從而進行少許切屑加工甚至無屑加工,下降材料成本和機械加工成本。
只要能知足使用要求,零件毛坯儘可能採用標準型材,不只可減小毛坯製造的工做量,並且因爲型材性能好,可減小切削加工的工時及節省材料。
生產批量和生產週期對毛坯種類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
通常單件、小批量生產且生產週期短時,應選用經常使用材料、通用設備和工具、低精度和低生產率的毛坯生產方法
在大批量生產條件下,應選用專用設備和工具及高生產率的毛坯生產方法,如精密鑄件、精密模鍛件。這樣可以使毛坯的制形成本降低,同時能節省大量金屬材料,並能夠下降機械加工的成本。例如,在某車牀中採用1噸的精密鑄件能夠節省機械加工3500工時,具備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
爲了保證零件的加工質量、便於裝夾和提升機械加工的生產效率,常將多個零件的毛坯合併成一個總體毛坯,對毛坯的各平面加工好後切割分離爲單件,再對單件進行加工。
對於半圓形的零件通常應合併成一個整圓的毛坯;對於一些小的、薄的零件(如軸套、墊圈和螺母等),能夠將若干零件合成一件毛坯,待加工到必定階段後再切割分離。如圖6-6所示,車牀進給系統中的開合螺母外殼,就是將其毛坯作成總體,待零件加工到必定階段後再切割分離。
如圖6-7所示,有些鑄件毛坯須要鑄出工藝凸臺,以保證在機械加工時裝夾穩定,工藝凸臺在零件加工完成後再切除。
在前面的章節中,反覆強調了零件公差與成本的關係,公差越嚴格,成本越高,對機械加工件更是如此。如圖2-45所示,隨着零件的精度要求的增長,則須要更精密的加工工序,同時伴隨着加工效率的下降,所以加工成本大幅上升。
所以,對於機械加工件,零件公差越寬鬆越好,避免嚴格的尺寸公差要求。如何作到這一點,能夠從兩方面入手:
1)從產品總體結構入手:經過設計合理間隙、簡化產品裝配關係、使用定位特徵、使用點或線與平面配合代替平面與平面配合等方法,來避免零件嚴格的尺寸公差要求。詳見DFA章節。
2)從零件入手:尺寸精度要求和表面質量要求不高的表面,不該設計爲高精度和高表面粗糙度要求的表面;另外,不須要加工的表面,不要設計成加工面。
a)應採用最小的加工餘量,以求縮短加工時間,下降零件的製造費用;
b)應保證各工序有充分的加工餘量,能在最後的工序中保證圖紙所要求的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c)應考慮到零件熱處理時引發的變形;
d)應考慮加工零件時所採用的設備及加工方法,以及零件在加工過程當中可能發生的變形;
e)應考慮到被加工零件的大小,零件愈大則所要求的加工餘量也應愈大。
a)公差不該超出經濟的加工精度範圍;
b)選擇公差時應考慮到加工餘量的大小,公差的界限決定加工餘量的極限尺寸;
c)選擇公差時應根據零件的最後精度;
d)選擇公差時應考慮生產批量的大小,對單件小批量生產的零件容許選擇大的數值。
在設計機械加工件時,不能僅僅從單個零件的角度來進行設計,而是須要從產品總體和全局的角度,綜合考慮各個零件機械加工的可行性、加工效率和加工成本等,經過對產品進行合理的拆分和組合,簡化產品和零件結構,使得產品總體易於機械加工、加工質量高、加工成本低。
如圖6-9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零件形狀複雜,加工費時;在改進的設計中,零件形狀簡單,有利於減小加工成本。
加工內表面通常比加工外表面困難,應合理設計零件以下降加工難度。如圖6-10所示,原始的設計中,內環形槽較窄,加工起來比較困難。在改進的設計中,改成外表面加工,既不影響使用,又便於加工。
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最好能在一次裝夾中加工,這樣有利於保證加工表面間的位置精度、減小裝夾次數。
圖6-12所示的零件,其內、外圓表面有同軸度精度要求,在原始的設計中,零件須要經過兩次裝夾來分別加工外圓面和內孔,難以知足同軸度精度的要求;在改進的設計中,經過增長凸臺結構,可在一次裝夾中加工出內、外圓表面,容易知足同軸度要求,同時加工成本也下降。
//在這裏做者提個醒,不少機械加工的方式是很靈活的,本身要推測加工工序,但也要和供應商一一確認,否則只會設計出一些無用的特徵。好比上圖的夾持面做者本身標註上去,但若是螺紋孔是最初的夾持面,那麼就不須要優化誰,又或者,外表面是長軸的無意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機械加工中,DFM確定要:本身推斷加工工序→加工製造方確認→本身再次優化。至少三步走的方式。
圖6-13 所示的零件,左右側兩個內圓面有同軸度精度要求。在原始的設計中零件必須通過兩次裝夾、兩次加工,兩個內圓面同軸度精度不容易獲得知足;在優化的設計中,零件則可一次裝夾、一次加工,有利於保證同軸度精度要求。
在對機械加工件零件圖進行標註時,標註的尺寸應當便於測量。如圖6-14所,在原始設計中,尺寸測量基準爲A面,不便測量;在優化的設計中,尺寸測量基準爲B面,便於測量。
//這條設計準則並無錯,可是實際使用時要注意。基準的制定最重要的是依據設計要求來的,其次是兼顧製造、裝配、檢測等要求。不能夠僅僅是由於檢測,而廢棄設計要求。
在設計機械加工件時,須要考慮後續工序(如熱處理等)的質量。零件鋒利的邊和尖角,在淬火時容易產生應力集中,形成開裂。所以在淬火前重型階梯軸的軸肩根部應設計成圓角,軸端及軸肩上要有倒角,如圖6-15所示。
//避免尖角,這一條在注塑、鈑金、壓鑄、機加等設計要求中都有,是很重要的一條,但經常爲設計師所忽略。
零件壁厚不均勻,在熱處理時容易產生變形。如圖6-16所示,增設一個工藝孔,以使零件壁厚均勻,防止熱處理時產生變形。
//一樣,壁厚均勻,也是重要的一條。在用模具加工工藝中更加劇要。
零件結構要有足夠的剛度,以減少其在夾緊力或切削力做用下的變形,保證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
如圖6-17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零件壁厚較薄,易因夾緊力和切削力而變形;在優化的設計中,增設凸緣後,零件剛度提升,不會由於夾緊力和切削力而變形。
//注意一些機械加工工藝的軸承。
如圖6-18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箱體結構剛度較差,刨削上平面時易因切削力形成工件變形;在優化的設計中,增長肋板後,提升了剛度,能夠採用較大的切深和進給量加工,易於保證加工工件的質量並提升了生產率。
//感受這樣作能夠增長零件的強度比較多,爲了製造時次要的目的。還有,刨削?
儘可能採用標準化參數,同類參數儘可能一致的雖要零件的孔徑、錐度、螺紋孔徑和螺距、齒輪模數和壓力角、圓弧半徑、溝槽等參數儘可能選用相關標準推薦的數值,這樣可以使用標準的刀、夾、量具,減小專用工裝的設計、製造週期和製造費用。
如圖6-19所示,在設計螺紋時,採用標準參數,這樣才能使用標準絲錐和板牙加工。
如圖6-20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軸上的退刀槽寬度不一致,車削時需準備、更換不一樣寬度的車槽刀,增長了換刀和對刀的次數;在優化的設計中,將這些槽的寬度改爲相同尺寸,用一把刀具完成全部槽的加工,減小了刀具種類和換刀次數,節省了輔助時間。
如圖6-21所示,軸上的過渡圓角儘可能一致,便於加工。
如圖6-22所示,設計鍵槽尺寸一致,便可使用同一把刀具加工全部鍵槽。
如圖6-23所示,同一端面上尺寸相近的螺紋孔改成同一尺寸的螺紋孔,便於加工和裝配。
零件應便於裝夾,即準肯定位、可靠夾緊,這樣可簡化零件裝夾時間、提升加工效率、確保加工質量。
圖6-24所示的軸承蓋,要加工外圓及端面,在原始的設計中,若是夾在A處,通常卡爪的長度不夠,B面又不便裝夾;在優化的設計中,能夠將原來的圓錐面B面改成圓柱面C面,即可在C面方便地裝夾,或者增長一工藝圓柱面D用於裝夾。
如圖6-25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零件在三爪卡盤上裝夾時,零件與卡爪是點接觸,不能將工件夾牢;在優化的設計中,經過增長一段圓柱面,使工件與卡爪的接觸面積增大,裝夾較容易,並可提升裝夾可靠性。
如圖6-26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大平板工件在加工中不便裝夾;在優化的設計中,增長了夾緊的工藝凸緣或工藝孔,以便用螺釘、壓板夾緊,且吊裝、搬運方便。
刨削較大零件時,每每把零件直接裝夾在工做臺上,爲了保證加工時加工面水平以便於裝夾定位,可在零件上增長工藝凸臺,必要時可在精加工後切除。如圖6-27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沒有工藝凸臺,零件很難進行裝夾定位;在優化的設計中,零件上增長了工藝凸臺,便可準確的裝夾定位。
儘可能減小裝夾次數,下降裝夾偏差和減小輔助工時,提升切削效率,保證精度。
如圖6-28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傾斜加工表面會增長裝夾次數;在優化的設計中,將傾斜加工表面改成水平表面,一次裝夾便可同時加工幾個表面。
如圖6-29所示,優化前需裝夾兩次,優化後只需一次裝夾便可磨削兩個表面。
如圖6-30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軸上的鍵槽不在同一方向,銑削時需重複裝夾和對刀;在優化的設計中,鍵槽佈置在同一方向上可減小裝夾、調整次數,也易於保證位置精度。
如圖6-31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A、B面的加工須要分別調整機牀;在改進的設計中,將A、B面的高度改爲一致,則可在機牀的一次調整中完成A、B面的加工。
如圖6-32所示,優化前需從兩端分別進刀,需裝夾兩次,優化後只需一次裝夾便可完成兩個內表面的加工。
減小機械加工面積,便可減小加工工時,繼而能夠下降機械加工成本。
//針對壓鑄等工藝的毛坯件頗有效果。
如圖6-33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支座零件的底面加工面積較大;在改進的設計中,經過優化的設計減小了加工面積,從而減小機械加工量和刀具消耗,提升了加工效率,下降了加工成本。
圖6-34和圖6-35顯示了其餘兩個如何經過增長凸臺或凹槽的方式優化零件設計,減小機械加工面積的實例。
減小加工走刀次數,減小加工工時,便可減小加工成本。
如圖6-36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加工具備不一樣高度的凸檯面時,需逐一將工做臺升高或下降,增長加工工時;在優化的設計中,將幾個凸檯面設計成等高,則能在一次走刀中加工全部凸檯面,提升生產率,同時也容易保持相對位置精度。
零件加工部位的結構應便於刀具正確地切入及退出。
如圖6-37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孔與零件立壁相距太近,形成鑽夾頭與立壁干涉,只能採用非標準加長鑽頭,刀具剛性差;在優化的設計中,增長了孔與零件立壁的距離,便可採用標準刀具,從而可保證加工精度。
如圖6-38所示,插齒時要留有空刀槽,這樣大齒輪可滾齒或插齒,小齒輪能夠插齒加工。
如圖6-39所示,刨削時,在平面的前端要有讓刀的部位,即讓刀槽。
如圖6-40所示,磨削時,各表面間的過渡部分應設計出越程槽。
機械加工要求不一樣的表面及加工面與非加工面間都應明顯分開,以改善刀具的工做條件。
如圖6-41所示,優化後的設計中,溝槽底面不與其餘加工面重合,零件便於加工,也可避免損傷其餘加工表面。
機械加工件除卻要遵照通用的機械加工設計指南外,還須要按照加工方式的細分,遵照對應的設計規則。如車削件就要遵照車削加工的,銑削件就要遵照銑削加工的。
細長型的零件在車削時須要使用尾架支撐。若是沒有支撐,零件可能會變彎,在夾具中偏離正確位置。另外,這會形成零件在三爪卡盤中鬆動,形成傷害或事故。車削件應當避免細長形的設計,車削件應當短而粗,零件長度與最小直徑比應不大於8,如圖6-42所示。
不然飛邊會帶來夾緊不穩和加工精度問題。
如圖6-43所示
圓角越大越好,零件加工處的圓角應與刀具的圓角一致,圓角越大,刀具越不容易折斷,壽命越高。
若是孔很大的狀況下,就須要使用小的鑽頭鑽個孔作個引導,也是爲了減少大鑽頭的阻力。
如果精度要求嚴,也須要先用鑽頭鑽個小孔,而後再銑刀進去幹。
如圖6-44所示,
預製鑽孔會簡化後續工序,例如鏜孔、鉸孔和研磨,下降成本。
鑽削加工孔的方式的優勢在於能夠提供精密的尺寸,可是相對其餘孔加工方式,鑽削加工成本較高,所以需考慮使用其餘加工方式代替鑽削加工,例如經過壓鑄直接成型所需的孔,而不是經過二次鑽削加工成型。
若不能直接一級工藝成形,對於大孔,能夠在毛坯上預先鑄造一個孔,再經過擴孔得到設計所需的孔,這樣能夠節省材料和鑽孔加工成本。
鑽削孔應當是標準孔,非標準的孔會須要使用非標準的刀具,這會帶來額外的刀具制形成本、採購成本和庫存成本等。
減小零件中各類孔的種類,以減小換刀時間。
通孔比不通孔好,加工不通孔時產生的切屑難處理;擴孔和攻螺紋等工序在通孔上也比較容易進行。
孔的直徑應大於3mm,孔過小,刀具容易斷裂,特別是大批量生產時。
小而深的孔應當避免,如圖6-46所示。過深容易形成鑽頭斷裂,切屑的移除也很困難。孔深與孔直徑比例應不大於3.避免深孔的一個方法是使用階梯孔。不通孔須要額外增長25%孔深覺得切屑提供存儲空間。
減小零件中孔的方向,以減小換刀次數。
若是交叉不可避免,孔的中心應該在型腔以外,如圖6-45所示。
在零件邊緣鑽孔時,避免孔的大部分都在零件以外,不然這容易形成鑽頭斷裂,確保75%的孔在零件邊緣以內,如圖6-47所示。
彎曲的孔沒法加工,如圖6-48所示,彎曲的孔可優化爲三個直孔的組合。
孔的軸線不垂直於孔的進口或出口的端面時,鑽頭容易產生偏斜或彎曲,甚至折斷,應儘可能避免在曲面或斜壁上鑽孔,提升生產率,保證精度,如圖6-49所示。
銑削的加工區域不宜過深,如圖6-50所示。深寬比不該超過3:1,不然銑刀較長容易折斷。
若是較長的銑刀不可避免,可經過如圖6-51所示的方式來優化設計,提升銑刀壽命。
零件的大面積沉凹結構的轉角應留有必定的轉角半徑,並且最小轉角半徑應與標準銑刀直徑一致。如圖6-52所示,在原始的設計中,因爲轉角處是直角,零件沒法經過銑削加工,需經過更加昂貴的工序(如EDM)加工;在優化的設計中,經過增長轉角半徑,便可經過銑削進行加工。
當零件整個平面的平面度要求較高時,需使用凸臺的設計。如圖6-53所示,僅僅只針對凸臺進行銑削加工,這一方面容易保證平面度,另外一方也能夠減小銑削加工面積。
對於零件的外部棱角,在銑削加工時,應當採用斜角而不是圓角的方式,如圖6-54所示。圓角須要使用鏟齒銑刀,裝夾較麻煩,加工成本高。
DFMA學以至用,事前遵循,過後補缺。
機械加工的特徵具備靈活性和不肯定性:幾乎沒有特徵是機械加工絕對作不出來的。而出於機械加工設備能力的提高,特徵製造難度和成本也很難說一成不變。
因此,做者依據兩份書籍,製做了兩份大相徑庭的機械加工DFMA表格。都是合理的,都可以做參考。
這份書籍的具體內容能夠看分享,做者之後有空會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