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如今這到題好想變成會員題目了?我當時作的時候仍是免費的。git
四鍵鍵盤問題頗有意思,並且能夠明顯感覺到:對 dp 數組的不一樣定義須要徹底不一樣的邏輯,從而產生徹底不一樣的解法。算法
首先看一下題目:數組
如何在 N 次敲擊按鈕後獲得最多的 A?咱們窮舉唄,每次有對於每次按鍵,咱們能夠窮舉四種可能,很明顯就是一個動態規劃問題。app
這種思路會很容易理解,可是效率並不高,咱們直接走流程:對於動態規劃問題,首先要明白有哪些「狀態」,有哪些「選擇」。框架
具體到這個問題,對於每次敲擊按鍵,有哪些「選擇」是很明顯的:4 種,就是題目中提到的四個按鍵,分別是 A
、C-A
、C-C
、C-V
(Ctrl
簡寫爲 C
)。ide
接下來,思考一下對於這個問題有哪些「狀態」?或者換句話說,咱們須要知道什麼信息,才能將原問題分解爲規模更小的子問題?函數
你看我這樣定義三個狀態行不行:第一個狀態是剩餘的按鍵次數,用 n
表示;第二個狀態是當前屏幕上字符 A 的數量,用 a_num
表示;第三個狀態是剪切板中字符 A 的數量,用 copy
表示。優化
如此定義「狀態」,就能夠知道 base case:當剩餘次數 n
爲 0 時,a_num
就是咱們想要的答案。spa
結合剛纔說的 4 種「選擇」,咱們能夠把這幾種選擇經過狀態轉移表示出來:設計
dp(n - 1, a_num + 1, copy), # A 解釋:按下 A 鍵,屏幕上加一個字符 同時消耗 1 個操做數 dp(n - 1, a_num + copy, copy), # C-V 解釋:按下 C-V 粘貼,剪切板中的字符加入屏幕 同時消耗 1 個操做數 dp(n - 2, a_num, a_num) # C-A C-C 解釋:全選和複製必然是聯合使用的, 剪切板中 A 的數量變爲屏幕上 A 的數量 同時消耗 2 個操做數
PS:我認真寫了 100 多篇原創,手把手刷 200 道力扣題目,所有發佈在 labuladong的算法小抄,持續更新。建議收藏,按照個人文章順序刷題,掌握各類算法套路後投再入題海就如魚得水了。
這樣能夠看到問題的規模 n
在不斷減少,確定能夠到達 n = 0
的 base case,因此這個思路是正確的:
def maxA(N: int) -> int: # 對於 (n, a_num, copy) 這個狀態, # 屏幕上能最終最多能有 dp(n, a_num, copy) 個 A def dp(n, a_num, copy): # base case if n <= 0: return a_num; # 幾種選擇全試一遍,選擇最大的結果 return max( dp(n - 1, a_num + 1, copy), # A dp(n - 1, a_num + copy, copy), # C-V dp(n - 2, a_num, a_num) # C-A C-C ) # 能夠按 N 次按鍵,屏幕和剪切板裏都尚未 A return dp(N, 0, 0)
這個解法應該很好理解,由於語義明確。下面就繼續走流程,用備忘錄消除一下重疊子問題:
def maxA(N: int) -> int: # 備忘錄 memo = dict() def dp(n, a_num, copy): if n <= 0: return a_num; # 避免計算重疊子問題 if (n, a_num, copy) in memo: return memo[(n, a_num, copy)] memo[(n, a_num, copy)] = max( # 幾種選擇仍是同樣的 ) return memo[(n, a_num, copy)] return dp(N, 0, 0)
這樣優化代碼以後,子問題雖然沒有重複了,但數目仍然不少,在 LeetCode 提交會超時的。
咱們嘗試分析一下這個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就會發現不容易分析。咱們能夠把這個 dp 函數寫成 dp 數組:
dp[n][a_num][copy] # 狀態的總數(時空複雜度)就是這個三維數組的體積
咱們知道變量 n
最多爲 N
,可是 a_num
和 copy
最多爲多少咱們很難計算,複雜度起碼也有 O(N^3) 把。因此這個算法並很差,複雜度過高,且已經沒法優化了。
這也就說明,咱們這樣定義「狀態」是不太優秀的,下面咱們換一種定義 dp 的思路。
PS:我認真寫了 100 多篇原創,手把手刷 200 道力扣題目,所有發佈在 labuladong的算法小抄,持續更新。建議收藏,按照個人文章順序刷題,掌握各類算法套路後投再入題海就如魚得水了。
這種思路稍微有點複雜,可是效率高。繼續走流程,「選擇」仍是那 4 個,可是此次咱們只定義一個「狀態」,也就是剩餘的敲擊次數 n
。
這個算法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最優按鍵序列必定只有兩種狀況:
要麼一直按 A
:A,A,…A(當 N 比較小時)。
要麼是這麼一個形式:A,A,…C-A,C-C,C-V,C-V,…C-V(當 N 比較大時)。
由於字符數量少(N 比較小)時,C-A C-C C-V
這一套操做的代價相對比較高,可能不如一個個按 A
;而當 N 比較大時,後期 C-V
的收穫確定很大。這種狀況下整個操做序列大體是:開頭連按幾個 A
,而後 C-A C-C
組合再接若干 C-V
,而後再 C-A C-C
接着若干 C-V
,循環下去。
換句話說,最後一次按鍵要麼是 A
要麼是 C-V
。明確了這一點,能夠經過這兩種狀況來設計算法:
int[] dp = new int[N + 1]; // 定義:dp[i] 表示 i 次操做後最多能顯示多少個 A for (int i = 0; i <= N; i++) dp[i] = max( 此次按 A 鍵, 此次按 C-V )
對於「按 A
鍵」這種狀況,就是狀態 i - 1
的屏幕上新增了一個 A 而已,很容易獲得結果:
// 按 A 鍵,就比上次多一個 A 而已 dp[i] = dp[i - 1] + 1;
可是,若是要按 C-V
,還要考慮以前是在哪裏 C-A C-C
的。
剛纔說了,最優的操做序列必定是 C-A C-C
接着若干 C-V
,因此咱們用一個變量 j
做爲若干 C-V
的起點。那麼 j
以前的 2 個操做就應該是 C-A C-C
了:
public int maxA(int N) { int[] dp = new int[N + 1]; dp[0] = 0; for (int i = 1; i <= N; i++) { // 按 A 鍵 dp[i] = dp[i - 1] + 1; for (int j = 2; j < i; j++) { // 全選 & 複製 dp[j-2],連續粘貼 i - j 次 // 屏幕上共 dp[j - 2] * (i - j + 1) 個 A dp[i] = Math.max(dp[i], dp[j - 2] * (i - j + 1)); } } // N 次按鍵以後最多有幾個 A? return dp[N]; }
其中 j
變量減 2 是給 C-A C-C
留下操做數,看個圖就明白了:
這樣,此算法就完成了,時間複雜度 O(N^2),空間複雜度 O(N),這種解法應該是比較高效的了。
動態規劃難就難在尋找狀態轉移,不一樣的定義能夠產生不一樣的狀態轉移邏輯,雖然最後都能獲得正確的結果,可是效率可能有巨大的差別。
回顧第一種解法,重疊子問題已經消除了,可是效率仍是低,到底低在哪裏呢?抽象出遞歸框架:
def dp(n, a_num, copy): dp(n - 1, a_num + 1, copy), # A dp(n - 1, a_num + copy, copy), # C-V dp(n - 2, a_num, a_num) # C-A C-C
看這個窮舉邏輯,是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操做序列 C-A C-C,C-A C-C...
或者 C-V,C-V,...
。然這種操做序列的結果不是最優的,可是咱們並無想辦法規避這些狀況的發生,從而增長了不少不必的子問題計算。
回顧第二種解法,咱們稍加思考就能想到,最優的序列應該是這種形式:A,A..C-A,C-C,C-V,C-V..C-A,C-C,C-V..
。
根據這個事實,咱們從新定義了狀態,從新尋找了狀態轉移,從邏輯上減小了無效的子問題個數,從而提升了算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