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機械與自動化的技術發展,生產製造業一直在積極跟進和使用最早進的技術,來提升生產效率。大量工廠重金引進自動化生產裝置,免不了產生技術故障致使的問題,如何平衡人類操做工和工業 AI,應該一樣重視。算法
英國著名分析機構 Oxford Economics 公佈的數據:到 2030 年,也就是十年後全球將有 2000 萬個製造業崗位,將被工業機器人取代。機器學習
每個新機器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將平均有 1.6 名人類製造工人被替換。學習
電子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在高峯生產期工人總數曾高達 130 萬人。近年,郭臺銘一直積極尋求「工業 4.0」的轉型,並在採訪中提到「將來五年內,要將 80 % 的工人進行裁人或培訓轉型」。測試
爲此,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裏,投入的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崑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spa
僅 2016 年一年裏,富士康將崑山工廠的工人數從 11 萬減小到 5 萬,直接換掉 6 萬工人。調試
機器人、機械臂、工業 AI 的蓬勃發展,讓咱們感到工業 4.0 的好夢,彷佛近在眼前。視頻
2018 年中,美國通用汽車旗下的耐世特凌雲蕪湖工廠,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故。blog
一名 39 歲經驗老道的操做工,在給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搬運機器人更換刀具時,機器人忽然無端啓動,操做工被搬運機器人夾住沒法脫身。遊戲
雖被同事及時救下,但最終因傷勢太重,送到醫院後不治身亡。rem
肇事的機器人屬於工業搬運機器人,形狀相似吊車,手臂粗壯,用途是抓舉、搬運重物。
機器也有機器的不穩定,人類也有人類的弱點。
工業裝配,看似是製造過程當中較簡單的程序,但實際中會面臨重複、繁瑣的步驟,而由於人爲因素出現一些疏漏和錯誤。
有家叫 Invisible AI 的美國初創公司,則利用計算機視覺等 AI 技術,避免了這個環節會出現的隱患。
Invisible AI 推出了一種基於攝像頭的計算機視覺解決方案,可應用到工廠的生產線上,經過視頻監控工人組裝的過程,在發生紕漏時進行及時提醒。
集成了視覺算法的相機,是系統搭建和部署的重要工序,經過這個計算機視覺平臺,打造了一個嚴謹高效的員工助手。
經過對實時視頻的分析,能夠跟蹤工人腕部、身體等部位的姿式和動做,無需傳感器,就能和標準的動做規範進行比較,指出裝配工序中不規範的地方。
該系統還能夠識別工做流程中的其餘問題,零件丟失,損傷等。
經過對芯片組的利用,Invisible AI 可以爲其平臺製造功能強大的低帶寬攝像頭系統,而用來分析的機器學習模型比其餘的解決方案小 100 倍。
經過簡潔的 Web 儀表板,就能夠看到出問題的裝配步驟。
藉助這項技術,裝配工人可以及時地得到幫助,清晰生產環節的正確流程,避免出錯和遺漏。
Invisible AI 的早期合做夥伴有著名的汽車大廠豐田公司,在今年 1 月的豐田汽車大會上,Invisible AI 還被做爲四項重要技術之一被重點展出。
用機器人來幫助工業生產,並非一個新鮮的概念,但用基於視覺方案進行提醒,和機器人直接介入的方式,仍是存在着一些不一樣。
而隨着 AI 等技術的蓬勃發展,普通機器人向協做性機器人邁進,其中以協做性機械臂最爲常見。
把操做工人替換成機器人或機械臂,對技術的迭代和快速應用要求極高,對於工藝標準相對成熟、穩定的標品,如汽車、大型機械等產品,機械臂可以極大地提升效率,加快生產、裝配流程。
但對於手機、遊戲機等,這類更新速度極快、製做工藝要求嚴苛的精細產品來講,改造、調試機器人的成本就遠高於人類工人了。
而 Invisible 這基於攝像頭的視覺處理方案,本質上仍是保留了人工的操做,而是用計算機來提醒和規範人的行爲,在須要依賴手藝的工做中仍是大有用武之地。
工業 4.0 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咱們還沒有可知。但不管是「機器換人」仍是「人換機器」,都在讓工業 AI 朝着更實際的方向繼續發展。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