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Linux Mint 做爲主要操做系統的一些我的經常使用軟件

本篇文章講一下一些 Linux 上的應用,多數爲平常生活娛樂用的軟件,同時也會講一點開發工具,對於有興趣繼續研究 Linux 的能夠參考一下。html

目錄

軟件的安裝方式前端

平常軟件mysql

開發者工具linux

依舊難解決的問題git

總結github

參考資料web

軟件的安裝方式

「玩 Linux 的」通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啥玩意都編譯安裝,嚴重到給人一種使用 Linux 的都得會編譯。sql

事實上編譯安裝永遠是最後一個安裝辦法。任什麼時候候,都應該避免使用編譯安裝這個辦法,難度先不說,主要是太費時間。docker

另外還有種誤解,就是認爲 Linux 上的應用都是綠色應用。事實上不少軟件都是在系統各個目錄下塞文件的,至關不綠。加之不少人的不良使用習慣,deb 包中沒有認真寫卸載腳本,以及每次都 --force 強制安裝,我只能說,再強大的系統,到這些人手裏,終有癱的一天。json

因此對於通常用戶,首先得講一下,軟件到底該怎麼安裝。

1.Software Manager

說一句:Linux 的軟件商店,若是以 Ubuntu Software Center 爲例的話,早在 2009 年就有了,比 Win 8 早 2 年。

對於通常用戶來說,這是最簡單的軟件安裝方式。

DSC_1700

並且 Linux Mint 的 Software Manager 中,還包含不少本來社區難免費提供二進制包只提供源碼的軟件。

DSC_1705

不過通常來講 Software Manager 中部分軟件的版本都比較舊,或者同一個軟件出現多個版本,有時候速度離奇的慢且沒有提示,因此對於有經驗的用戶,Software Manager 不是最佳選擇。

但若是 Software Manager 中包含你所須要的軟件,且其版本能夠知足你的需求,你又沒有其餘經驗,那就直接在 Software Manager 中安裝便可(反正你也沒得選不是麼)。

2.deb 包

可能有些軟件是不在 Software Manager 中的,這個時候的辦法就是到軟件的官網找找看安裝方式了。通常來說,官方都會提供 apt/yum 安裝方式,或者下載 deb/rpm 安裝包,做爲 Ubuntu 的分支固然是用 apt 和 deb 包。

apt 方式安裝能夠自動解決依賴。若是是本地安裝包,解決依賴的方法上一篇文章已經講過了,這裏就不陳述了。

PPA 源

除了系統自帶的 Ubuntu 源和 Linux Mint 源以外,還能夠添加 PPA 源。

簡單來說,軟件想要添加至 Ubuntu 源和 Linux Mint 源是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有「手續」這個玩意存在,即便添加進去了,後期更新版本也很麻煩。因此不少開發者選擇本身維護本身的軟件就行了,而源這事交由 Launchpad 幫忙搞定。

PPA 全稱是 Personal Package Archive 。由於這些包的更新能夠由開發者負責,因此通常狀況下,版本要比主倉庫新得多。 Linux Mint 源中也可能會對同一軟件包含多個不一樣的版本,對用戶也形成了很多困惑。針對對應的軟件使用 PPA 源,就能夠免驅這些困惑,而且直接使用到開發者的最新版本,甚至可使用到每日構建測試版。

snap2367

只不過 PPA 源都是 Launchpad 的,服務器在國外,並且沒有鏡像站。因此速度很是心痛,遇到敏感時期或者垃圾運營商,每次 apt update 都會失敗。

鏡像站雖然沒有,可是反代是有可能的。能夠找找。

(注:單純的備份 PPA 的 source.list 文件是不行的,每一個倉庫都有證書)

3.AppImage

固然了,Software Manager 的安裝方式,其本質上仍是 apt ,仍是 deb 包的安裝。並不綠色。

不綠色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大,這種安裝方式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依賴環境。即若是出現開發者的開發環境與用戶的使用環境出現依賴庫版本差別(通常狀況下是 deb 包依賴低版本的庫),那解決難度可就要了命了。若是手滑把系統自帶的庫降級了,極可能會致使系統癱瘓。

因此接下來就該 AppImage 登場了。

AppImage 其實只是個壓縮文件,在它運行時候掛載。用AppImage打包的程序,一個程序就是一個文件。每個文件都包含了該程序在其所要運行的目標平臺上所需的運行庫。

簡單通俗一點:一個軟件就一個文件

DSC_1710

多好。

記得給 AppImage 文件加運行權限,否則系統會把他當壓縮文件。

AppImage 的概念有點像 Docker 。我的理解是 AppImage 只是個壓縮包,內含對應程序所須要的庫,專一於桌面平臺。而 Docker 則是一個層疊結構文件系統,專一於微服務。雖然某種意義上這倆挺像的,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交集。

4.二進制文件

這個應該是最不靠譜的方案。不過不少軟件都直接提供二進制文件下載,而不是提供 AppImage 或 deb 包。

因此若是有軟件是以這種方式提供的,就只能下載下來先試試。

DSC_1715

通常來說如今提供可執行二進制文件的都是針對當前版本 Ubuntu/CentOS 的,因此兼容性都挺好的。

5.編譯

終極解決方案,也是最看臉的。

任何一個不一樣的軟件,其編譯方法都不同。

你得搞通編譯環境,搞清楚依賴庫,搞清楚版本,搞清楚配置參數。

總之,這個終極方案得同時看臉和本事。

平常軟件

桌面軟件其實只要打開開始菜單後直接搜索就能夠,好比直接輸 GIMP 就能夠查詢到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

1.截圖工具 Shutter

系統其實自帶截圖功能,只不過有一點很差的就是,每次都要提示保存。

Shutter 是個不錯的截圖工具,支持全屏截圖和區域截圖,並且能夠設置成自動保存。

快捷鍵由系統的 Keyboard 管理。全屏截圖的命令是 shutter -f ,區域截圖的命令是 shutter -s

想了解更多請 man shutter

DSC_1768

2.圖像處理 GIMP

GNU的招牌軟件之一,不少 Linux 桌面發行版都預裝的圖像處理工具。GIMP 一樣也適用於 Windows。

全名是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 。介紹我就不介紹了。

比 Windows 自帶的 MSPaint 大很是多,因此啓動略慢,本來目指 Photoshop 級別的工具。基本功能很全,固然,跟商業化的 Photoshop 比起來仍是很是有距離的,畢竟後者是一個行業支柱。

DSC_1772

3.同步盤 Nextcloud

固然,有自建 Nextcloud 服務器的時候用起來才方便。

Nextcloud 官網提供 appImage 。建議使用這種方式安裝使用。

4.密碼管理 KeepassX

KeePass 1.x 在 Linux 上是沒有官方支持的,而 KeePass 2.x 在 Linux 上須要 Mono 。我的不太喜歡用這種方式,因此選擇了 KeepassX 。

KeepassX 只支持 2.x 版本的密碼文件,因此升級 Windows 上的 Keepass 就不可避免。

Keepass 上不少介紹說同時支持 1.x 和 2.x 的多平臺第三方工具,其實都已經中止維護或再也不維護全部版本或全部平臺了。不過 Android 上的 KeePassDroid 能夠同時支持 1.x 和 2.x 密碼文件。

5.視頻編輯轉換 Avidemux

最初選上 Avidemux 是爲了在 Windows 上找一款能夠支持 Nvidia NVENC 的工具。市面上大多數視頻轉換工具,說難聽點,也是一大抄,都是拿着 FFmpeg 或一堆 lib 套個殼。誠然這些 lib 部分也支持 Nvidia NVENC ,可是爲何要去作支持呢,能用就行唄。

因此當時搜了一圈,有廣告的沒廣告的開源的閉源的找了一圈,最後找到了 Avidemux ,不只很簡潔,並且支持 Nvidia NVENC 。

對於通常需求,相似把手機或相機的視頻剪切編輯一下,從新壓縮一下減少體積,再上傳到視頻網站,這個軟件能夠勝任。(國內視頻網站的狀況我不瞭解,只知道用戶體驗太差,不關心)

官網提供 appImage 。建議使用這種方式安裝使用。

6.視頻播放器 VLC

依舊沒找到能與 Windows 下 PotPlayer 媲美的。因此仍是暫時推薦 VLC。

7.音樂播放器 沒有推薦

徹底沒找到乾淨整潔簡單高效的。

不過意外收穫是 Foobar2000 的做者 Peter Pawlowski 居然又製做了一個音樂播放器 Boom。真的很是乾淨整潔。惋惜依舊沒有 Linux 端。

8.圖片管理 Pix

在 Windows 下我一直都是用美圖看看作圖片管理的(雖然已經中止更新不少年了)。基本圖片管理,仍是追求個簡潔高效。

Linux Mint 默認的圖片查看工具是 Xviewer 雖然簡潔,可是並不高效,不行不行。

惋惜 ACDSee 已是半死狀態(官網部分 CDN 連 HTTPS 證書都不維護下),Picasa 也沒了好幾年了。

不過 Linux Mint 默認還安裝了另外一個圖片管理工具 Pix,這個還行。

在 Preferred Applications 中將默認圖片打開方式換成 Pix ,並在 Pix 的設置中打開 Reuse the active window to open files 。

DSC_1744

DSC_1742

9.虛擬機 VMware Workstation

雖然說打算徹底摒棄 Windows ,但若是遇到一些特殊狀況,好比使用網銀,或者訪問某關單位的 IE Only 網站,必需要用到 Windows 時,就該虛擬機出場了!

安裝 VMware Workstation

VMware Workstation 原生支持 Linux ,官方提供的是 bundle 包,其默認文件類型是 bash script executable (binary data),可別剛下載完就直接雙擊了。

最靠譜的方式仍是加個運行權限,以後在 Terminal 裏使用 sudo 運行。

DSC_1749

注意安裝過程當中有一個步驟是設置 shared virtual machines 。由於安裝過程當中是 root 權限,可是從此實際使用是通常用戶權限,因此這個目錄儘可能不要管,也不要使用這個目錄(除非你真的明白這個功能是幹啥的)。

安裝過程當中還有一個 https access to Workstation Server,是爲了遠程管理用的。默認是 443 ,建議改爲高位端口,免得被人掃,或者後面有什麼開發任務致使端口衝突。

設置 VMware Workstation

VMware Workstation 安裝完以後,要安裝一個 Windows 做爲虛擬機。你也能夠從其餘機器上導入一個虛擬機進來。

默認虛擬機路徑應該是 ~/vmware ,建議不要更改,由於 home 下用戶有操做權限。配合我以前的文章《在 Linux 桌面系統上進行硬盤分區的一些想法》,硬盤空間不是問題。若是要改,必定要明白限制條件是什麼。

能夠把 Shared VMs 頁面的 Enable virtual machine sharing and remote access 關了。

剩下的根據本身的須要進行修改。

安裝 Windows

不管是從頭安裝仍是從其餘地方導入,這方面都沒什麼可講的。

不過有些地方仍是須要提一下,若是你選擇了支持 USB 3.0 的虛擬機版本(Workstation 9 及以上),以 Windows 7 爲例,在安裝以後,是不支持 USB 3.0 的,由於 Windows 7 原生就不支持,沒驅動。也就是說若是你的機器上沒有原生的 USB 2.0 接口,那麼虛擬機裏是識別不了你奇蹟上任何 USB 設備的。(若是你沒選支持 USB 3.0 的虛擬機版本,原生的 USB 2.0 接口,那就更不識別了)

解決辦法就是裝個驅動上去,以英特爾主板爲例,須要安裝的應該是 USB 3.0 Driver: Intel® USB 3.0 eXtensible Host Controller Driver for Intel® 7 Series/C216 Chipset Family ,這方面在安裝系統和 vmtools 的時候,VMware 會提示你。我記得在安裝這個以前,還須要安裝一個系統補丁 KB2533623

另外很是建議同時把 .NET Framework 4.7.2 也一塊兒安裝了,固然須要先安裝系統補丁 KB4019990

這樣即便有必需要用到 Windows 的場景也不怕了。不過貌似硬件加速跑不起來,偶爾開網銀什麼的也用不上。不要期望用虛擬機打遊戲,玩的癮是有多大。

新安裝完以後,建議拍個鏡像,之後 Window 玩壞了能夠回滾到這個鏡像,免去重裝的麻煩。

10.Steam

Steam 我就不用多講了。Steam 的默認目錄就在 Home 下,麻煩事少不少。

11.模擬器(遊戲)

我最初的選擇是 Retroarch ,一個整合了幾乎全部開源模擬器的平臺。

雖然說集大成挺好的,功能還多,仿的 PS3 界面也很流暢,模擬功能也沒什麼大礙,可是部分模擬器的鍵位設置怎麼搞都不生效。

因此個人建議,玩啥裝啥,分開設置也沒什麼大麻煩,都整合到了一塊兒反而更難調明白。

12.遠程控制 Teamviewer

這個不用介紹了吧。

Teamviewer 官方提供 deb 包下載。

13.傳感器監控 Psensor

能夠用來監控 CPU 溫度和風扇轉速,也能監控 CPU 和內存的使用率。後臺跑着,找個遊戲玩一會,看看硬件情況。

DSC_1765

14.下載工具 qBittorrent

有點像 uTorrent 的下載工具。不過 qBittorrent 是徹底開源的,並且支持理想中的全部 BT 協議。

apt 和 Software Manager 能下載到的版本都很是舊。qBittorrent 官方提供 PPA 源,建議使用 PPA 源進行安裝。

開發者工具

接下來說一些開發者所需的軟件或工具。對於通常用戶可能不是必需的,可是大體瞭解一下也好。

0.須要額外安裝的一些命令

能夠說只要是由我負責使用的 Linux 設備,我都會來上這麼一句(若是是 CentOS 固然就會用 yum):

apt psmisc ca-certificates net-tools tcpdump vim lrzsz tree unzip bash-completion iptraf-ng screen curl wget rsync

(注:部分包在 Linux Mint 上已經默認安裝了,全貼出來只不過是我偷懶而已)

  • psmisc 查看和管理進程樹的。其實查看進程樹只要用 ps -f 就行,裝這個主要是會用到 killall
  • ca-certificates 更新一下系統自帶證書
  • net-tools 一些古董級的網絡管理命令,好比 ifconfigroute 。現現在這些命令都要被 ip 所取代了。
  • tcpdump 網絡抓包工具
  • vim 比默認的 vi 更靠譜更高效
  • lrzsz 終端傳文件必備的命令 rzsz ,速度雖然不如 sftp 但場景萬能啊,簡單傳小文件很是方便。
  • tree 目錄樹查看
  • unzip 解壓 zip 。若是須要的話也能夠裝個 zip 用於壓縮。如今壓縮軟件都能處理 tar.gz 因此按我的意願來吧
  • bash-completion bash 命令自動補全
  • iptraf-ng 網絡速度查看
  • screen 後臺運行前端命令必備
  • curl + wget 網絡查看和下載的基本命令,不用介紹了
  • rsync 比 cp 和 scp 等更靠譜的文件複製命令

1.虛擬終端 SecureCRT

使用習慣改不了啊,感受仍是 SecureCRT 靠譜。

其實在以前我試過不少相關的管理工具,作得好的一個也沒看到。說白了最終目的只要有個多標籤,有個目錄樹管理鏈接方式,再給 Putty 套個殼就好了。沒戲,根本沒人作。

找到的最順手的反而是個 Chrome 應用,Secure Shell App,可是個人瀏覽器得幹別的事情啊,使用這個在我的習慣上會影響效率。

最後仍是迴歸了 SecureCRT 。

官方支持 Linux ,提供二進制文件下載。不過有點惱人的是,這個二進制文件在 Linux Mint 下沒有被當作二進制可執行文件,而是被當作二進制庫了

DSC_1724

因此即便加了運行權限,雙擊也打不開

DSC_1731

解決辦法是依靠旁邊的 .desktop 文件。修改內容使其指向你放置 SecureCRT 的目錄,就能夠了。有點相似 Windows 的快捷方式。

DSC_1733

如今能夠把這個 .desktop 複製到桌面。若是想添加到開始菜單,將文件複製到 /usr/share/applications(全部人) 或 ~/.local/share/applications(僅此用戶)

DSC_1738

2.Code Review 代碼評審: BCompare

一樣仍是使用習慣問題,感受商業化的 BCompare 老是要比用 diff 改出來的開源軟件好一點。

注意 BCompare 3 在 Linux 下有一個 官方已確認 的嚴重性能問題。官方的態度是不會修復。畢竟 BCompare 4 已經發布好久了,且在 BCompare 4 中也已經沒有這個問題了。因此若是想繼續使用 BCompare ,請必定要使用 4 版本。

以前不肯意升級到 4 ,主要仍是由於首頁菜單明明沒幾個圖片,居然還要分兩頁,並且圖片比較還放在第二頁,很不方便。升級後才發現原來首頁菜單是能夠調整的,並且圖片比較功能也比舊版好用不少。

DSC_1625

3.Wireshark

網絡抓包和查看工具,不用多講了。

只不過 Software Manager 中提供了好幾個版本,很懵逼。官方提供 PPA 源,建議使用這個方式進行安裝。

4.Filezilla

知名的開源 FTP 客戶端,固然也是有 Linux 版本的了。

不過官方給的是二進制文件,並且是有目錄結構的,感受很很差。

反正不是須要很是新的版本,用商店的版本吧。

5.Docker

我以前的開發環境都是在 Windows 上進行編輯,在 Linux 上進行編譯運行測試和打包,因此至少須要兩臺機器,或者至少一臺 Windows 主機並裝一臺 Linux 虛擬機。之因此這麼作,是爲了保證開發環境純潔,這樣能夠徹底避免其餘人常常遇到的 換一個部署環境就跑不起來 的尷尬。每次開發若是以爲環境引入了未知的東西,或者玩壞了,直接回滾鏡像到最初狀態。

如今編輯環境換成 Linux 了,不必再裝虛擬機了。可是爲了保證開發環境乾淨,直接安裝 Apache 或 PHP 這些包會變得很是不妥,若是遇到版本變動,可能還會致使配置文件處處都是。

因此即便只是編輯環境,也建議上 Docker 。

Docker 的安裝方式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其文件都是存放在 /var/lib/dockr 下的,建議將其工做目錄移動到更便於管理的目錄。

移動方式:/etc/docker/daemon.json 增長參數 "data-root": "<folder>"

6.MySQL

固然安裝方式靠 Docker。

和 Docker 同樣,可能會成爲用硬盤的大戶,並且數據可能還會很重要,因此不放在默認的 /var/lib/mysql 比較好。

移動方式:mysqld.cnfdatadir=<folder>

7.Git

這個就不用講了。並且 Git 但是在 Linux 下開發出來的,因此用法能夠很是原生。

之前常年用 Tortoisegit ,實際上是 git + 套 putty 層皮,Pageant 能夠手動選證書,這樣在有多個 Git Server 時,或者同一個 Git Server 有多個帳號時,比較方便。其實 ssh 原生就支持,一個配置文件就能搞定。

 

依舊難解決的問題

1.文件管理器

自帶的文件管理器 Nemo 其實已經不錯了。你甚至能夠在任意的地方點擊右鍵打開 Terminal 以及切換成 root 用戶。

只不過對圖片的處理不是很好,還無法跟 Win7 媲美。

主要問題是排序和圖片預覽。

圖片預覽的速度很慢,應該是縮略圖的緩存邏輯實現的很差。

而排序,Nemo 不能像 Windows 那樣在通常模式下隨意設置排序方式,只能從有限的選項中選擇。

DSC_1758

而詳情模式則同時包含 Data Modified 和 Modified – Time ,這兩個有什麼區別?我搞不清。

DSC_1762

左側只能收藏或樹形結構二選一,也挺尷尬。

DSC_1760

雖然說不要求作得和 Windows 同樣,不過至少不能讓人太 confused 。

2.Git 圖形界面

說真的, Tortoisegit 真的太好用了,可是很惋惜 Tortoisegit 沒有 Linux 端。

我試着在 Git 官網,把 GUI Clients for linux 都過了一遍,沒發現一個像 Tortoisegit 同樣又簡潔又高效的工具。不少與其說是工具,更像 IDE ,而另一些則更像插件,功能又太弱小,也不直觀,並不比直接用 git 命令好到哪去。

因此與其用一大堆不明因此的工具,還真不如直接用命令行更乾脆。

總結

像 LibreOffice 和 Thunderbird 等我就不介紹了,這些軟件即便在 Windows 上知名度也不低。像 Atom 和 VSC 之類的開發工具我也不講了,知道的必然熟悉。

有些國內不得不用的軟件,是沒有辦法的,好比 QQ ,連 Web 版都停了。若是是躲不開的開發任務的話,仍是開虛擬機吧。

另外沒有找音樂格式轉換相關的工具,沒有時間找了,若是是個人話可能就會先拿 FFmpeg 或 lame 先對付上了。

不少其餘方面的軟件也都沒有顧及到,主要是一時半會想不起來,或者從未接觸過。

我不會像自媒體或者三流博主或者某些公司大神那樣,隨便百度一搜就說這個好使那個行,隨便就來個 TOP 10 最好用的 XXX 軟件。我列出來的全部都是我一直在使用的軟件,得對本身的言行負責。

 

參考資料

https://developer.gnome.org/integration-guide/stable/desktop-files.html.en

https://git-scm.com/download/gui/linux

https://wiki.linuxfoundation.org/networking/net-tools

https://lug.ustc.edu.cn/wiki/mirrors/help/revproxy

https://medium.freecodecamp.org/manage-multiple-github-accounts-the-ssh-way-2dadc30ccaca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50707738/move-docker-var-run-docker-data-to-different-directory

原文 使用 Linux Mint 做爲主要操做系統的一些我的經常使用軟件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