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Review 是保證代碼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許多研發團隊中它經常因爲各類緣由並未獲得真正的落地。爲何會這樣呢?本文但願用一個很是簡單的觀點來理解這個現象,並據此給出一點優化的想法。前端
咱們的觀點能夠用一句話歸納,那就是代碼評審很是難同時知足高覆蓋率、強約束力和低開銷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分別有什麼含義呢?編輯器
知足上述三個條件的代碼評審,應該是每一位對代碼質量有追求的開發同窗都不會排斥的。但爲何咱們認爲這樣的評審可行性不高呢?簡單地組合一下上述的條件,就不難發現矛盾了。工具
若是上述三者不可得兼,咱們應該如何權衡呢?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多數軟件項目快速迭代的性質與咱們對「早點下班」的渴望,使得低開銷這一條件一般很難被犧牲。那麼在覆蓋率和約束力之間該如何取捨呢?讓咱們回到「代碼評審有什麼做用」這個話題上吧。咱們知道代碼評審能夠:測試
若是評審自己就形同虛設,上面這些好處天然也只是空談而已。所以,咱們仍然很難放棄對約束力的要求。那麼,如何改善這時覆蓋率的問題呢?這裏給出兩點不成熟的想法供參考。優化
首先,來自 Google Subversion 團隊的經驗能夠給咱們一些啓發:他們將代碼評審與即時通訊、會議、文檔一塊兒,視做團隊中的溝通方式,而不是流程。這樣,溝通方式之間就能夠取長補短地提升團隊效率。實際上,在評審全新特性時「讀不過來」的問題,就能夠經過設計階段的文檔來緩解:文檔與評審一樣是一對多的溝通,而且對文檔中方案的討論顯然比直接討論細節要更容易。一個須要 2 周時間左右開發出的全新特性,按照 問題定義 → 基本思路 → 實現概述 → 改進優化
的結構化方式編寫的文檔,其長度應該僅在千字左右,編寫文檔所需時間與開發時間應當不在一個量級,還可以節約在缺失文檔時向其餘同窗當面溝通該特性的時間(固然,對那種順手就能搞定的需求也要求文檔化,就有些繁冗了)。翻譯
另外,代碼評審的覆蓋率問題,還能夠經過必定的提交約定來優化。在筆者翻譯的 conventional-commits 規範中,每一次提交均可以經過形如 fix
/ feat
/ chore
/ refactor
的不一樣類型來作區分,來達成細粒度的可讀提交歷史。那麼,在評審的 Pull Request / Merge Request 粒度上,爲何不能一樣地應用該規範呢?若是咱們按照這種方式區分了 PR 類型,這裏就有很多的想象空間:設計
refactor
與 perf
一類 PR 的評審上。feat
類型存在大量新代碼的 PR,只需其提供了確保團隊成員理解的文檔,那麼就只須要保證方案設計可接受,作保證代碼風格、命名、路徑等隱式約定一致級別的評審便可。fix
類 PR,但對版本發佈後補充的 hotfix
類 PR,仍然須要評審。chore
與 doc
類 PR 能夠忽略評審。總之,代碼評審是一種溝通方式,但願它可以成爲團隊平常開發「文化」的一部分,而非束縛效率的死板流程。但願本文的想法對一樣被評審困擾的同窗有幫助 :)code
P.S. 咱們 base 廈門的前端工具(編輯器)團隊缺人中,有意戳這裏瞭解詳情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