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關於雲計算廠商對比的帖子,發現貼主只是一味的對比磁盤的 IO 強調單機性能,而忽視了雲計算的總體性和穩定性。數據庫
其實拋開業務場景光談磁盤IO性能,這就是耍流氓,這依舊是 VPS 時代的思惟。在我的電腦上咱們可能會一致來追求高性能,由於我的電腦要應對的場景比較多,平時要擔任瀏覽網頁、處理文檔的工做,一到非工做時間還可能要來波大吉大利吃個雞,或者說還要再給視頻轉個碼,不一樣的任務場景對IO的需求跨度特別大。服務器
而云計算通常來講一臺雲服務器或者一個集羣只會去應付一個場景,好比說一個日PV1000的普通博客那麼咱們使用入門級的 ECS 1C2G 可能就徹底能夠處理問題了,若是是一個日PV 10W 級的小型地方門戶,那麼可能就會須要一個通用型並帶有 SSD雲盤 的實例了,若是是一個複雜的企業架構總體上雲就可能須要購買內網帶寬狗打的多個實例來搭建集羣了。 若是拿一個大數據的d1型ECS來運行博客那麼固然能夠,性能也足夠好了,可是會形成極大的資源和費用的浪費。架構
雲計算更講求總體性、穩定性和彈性,好比說,颱風網吧,過了颱風的季節除了一些科研人員基本上也沒人會去看了吧,而到了颱風季就會有很是大的流量涌入,這時候就總體性就不是關鍵了,關鍵就是彈性了,在臺風季能夠保持20臺實例做爲集羣運行,到了淡季就慢慢減小到5臺實例,就能夠極大的下降非颱風季的成本。而像一些 PaaS產品,好比說 RDS for MySQL,徹底能夠將自建的數據庫遷移到雲數據庫來下降自身的運維成本,這就是總體性的體現。因此說單機性能真的不是雲計算的思惟~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