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任務欄「最近使用」變兩行,張小龍說得對,這裏確實不是「入口」

做者: 蔣鴻昌小程序

來源:「知曉程序」公衆號segmentfault

圖片描述

9 月 29 日,知曉程序發現,部分 Android 版微信用戶的小程序任務欄迎來了更新:在聊天頁面下拉呼出小程序任務欄時,「最近使用」的小程序由過去的一行變成了兩行。
圖片描述
左爲 iOS 版微信小程序任務欄,右圖爲這次更新的 Android 版微信任務欄
更新後的任務欄-最近使用可顯示 7 個小程序,以及查看更多使用過的小程序的「…」按鈕。過去,最近使用僅顯示 3 個小程序。
據知情人士稱,目前這個更新正在 Android 版微信內測,還沒有全量上線,iOS 版更新時間未知。
小程序任務欄已經有過屢次改動,它也在變得愈來愈重要。2019 年初的微信 7.0.3 的版本中,小程序任務欄直接佔據了整個屏幕,也所以被稱爲「小程序桌面」,用戶收藏的「個人小程序」佔據了桌面最大的面積。
圖片描述
這次更新,「最近使用」的重要性被放大。它體現了微信對小程序任務欄的新思考,也體現了小程序這個新技術載體和 app 的顯著不一樣。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任務欄改版史:從「快捷方式」到「小程序桌面」

微信曾有一個很獨特的功能:在聊天界面下拉能夠快捷拍攝小視頻。這個功能深受一些用戶的追捧,由於它知足了攝影的第一要務:拍到比拍好重要。
不錯畢竟不是人人都是攝影師,大多數人使用微信的習慣是選定了聊天對象後發內容,而不是先拍一個視頻再決定發給誰,2015 年微信就取消了這個功能。
這個改動也引起了不少猜想,微信是否是要在這裏放一個新的快捷方式?直到 2018 年 1 月,這個答案才最終揭曉:聊天界面下拉能夠喚出小程序。
圖片描述
當時的任務欄還只能顯示一行,按使用時間顯示用戶最近使用的小程序,經過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這個「入口」引起了熱烈的關注,但在幾天後的微信公開課 Pro 版上,張小龍給你們開了個玩笑,若是你在聊天界面一直往下拉,會發現一行小字「這不是入口^_^」。
2018 年 7 月,小程序任務欄迎來了一次更新,顯示從一行變成了兩行,增長了「個人小程序」欄,這是過去用戶「星標小程序」的升級版,星標小程序的上限也從 10 個增長到了 50 個。
圖片描述
任務欄最大的更新發生了 2019 年 1 月,在微信 7.0.3 for iOS 版本中,下拉呼出的任務欄從兩行變爲佔據整個屏幕,其中「最近使用」顯示 3 個小程序和查看更多的「…」按鈕;個人小程序分行顯示,首屏就能顯示最多 16 個小程序,若是向下滑動,最多可顯示用戶添加的所有 50 個小程序。
此次更新也被媒體稱爲「小程序桌面」,這也被認爲是張小龍在年初的微信公開課 Pro 版上所說的但願「增強小程序和用戶之間的粘性」的體現。
因此,最近的這一次更新,將用戶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在任務欄的權重加大,是一個讓人稍顯意外的更新。瀏覽器

爲何這樣改?任務欄確實不是小程序的「入口」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app 推廣有一個很是重要的渠道:預裝,即在手機出售前,app 以系統應用的方式預先安裝在手機上。
手機桌面是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入口」,對於 app 來講,只要安裝在桌面上,就有被用戶使用的可能。
「小程序桌面」的使用狀況如何呢?9 月 19 日,在微信公開課零售專場上,小程序零售行業負責人向知曉程序分享了零售類小程序的最新數據:8 月,零售類小程序流量渠道分佈中,來自歷史留存的流量已經超過了 30%,是最大的流量來源。其中,歷史留存包括下拉任務欄和「發現 - 小程序」入口。
圖片描述
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用戶使用小程序的習慣正在養成,這位負責人也向知曉程序分享了另外一個數據:在任務欄中,來自「最近使用」的流量大於「個人小程序」,並且要「多得多」。
他也進一步解釋了這兩個數據的緣由。在不少線下零售場景中,在用戶養成使用小程序的習慣後,零售品牌會逐漸減小宣傳物料的數量;同時,在收銀高峯期,店員爲了保證效率,會要求使用會員的用戶直接提供會員碼,而不是報手機號,用戶只能使用品牌的小程序或 app。在這樣的狀況下,用戶會尋找最簡單的路徑,歷史留存就是最快找到小程序的方法。
另外,對於不少非互聯網從業者來講,他們經常使用的小程序並很少,「最近使用」一般就能知足他們的大部分需求,反而是將經常使用的小程序添加到「個人小程序」中,是一個他們並不熟悉的操做。
圖片描述
全家便利店、沃爾瑪、便利蜂是該負責人提到的典型線下零售場景. 圖片來自:Wikipedia微信

雖然這兩個數據只限於零售行業,但對於線下服務佔主導的小程序來講頗有參考意義。有業內士人對知曉程序表示,微信這次增長「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在任務欄的露出數量,也會爲了順應這樣的用戶習慣。
從這個角度來講,任務欄確實不是小程序的「入口」。它不像瀏覽器、手機桌面同樣是絕大多數用戶使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時必須或優先使用的渠道,而就像張小龍所說,它只是讓用戶更快地找到小程序的快捷方式。
支付寶小程序也經歷了相似的演進。
今年 1 月初,支付寶在首頁增長了下拉呼出「小程序收藏」的入口。支付寶對這個入口寄予厚望,還匹配了一系列「收藏有禮」的營銷工具,開放給線下商家使用。
圖片描述
支付寶在 1 月底曾透露,自增長小程序首頁下拉入口以來,該入口日人均打開次數爲 4 次,第二天覆訪率則達 65%,總體收藏訪問量同比增加 20 倍。
但在最近,支付寶已經取消了這個入口,取而代之的是下拉刷新服務提醒、首頁腰封等消息;「小程序收藏」變成了「個人小程序」,並放在了和轉帳、芝麻信用等並列的九宮格中。
支付寶還宣佈了向小程序商家開放包括主搜熱搜榜、首頁腰封、首頁惠支付頻道、首頁生活服務頻道、花唄頻道、會員頻道等六大中心化入口的消息,顯然,這是更好的入口,讓用戶完成「收藏」的動做,而後就期望後者會經過收藏進入小程序,並無成爲現實。
圖片描述
右圖爲更新後的支付寶首頁
這就引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對比:小程序和 app 是大相徑庭的生態。
早在 2015 年,手機廠商、應用商店就已經發現用戶下載 app 的行爲愈來愈少,甚至有一大批用戶一全年新下載的應用次數是 0。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現象,不少 app 即便不常用,用戶也不會刪除它們。
2018 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用戶平均有 100 個應用程序,多於全球平均的 80 個,可是,中國用戶經常使用的應用和全世界平均水平同樣,只有 40 個左右。
在手機上,安裝和卸載 app 都是成本很高的行爲,就像收藏文章指望「read it later」的心理同樣,用戶會擔憂卸載 app 後再安裝很麻煩而選擇保留。
小程序並不須要如此,由於沒有安裝的過程,用戶能夠隨時找到小程序、直接使用、用完即走,反過來講,一個小程序被收藏起來,也不是一勞永逸了。
圖片描述
知曉雲,讓你的小程序開發快人一步,添加「minsupport3」瞭解詳情。網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