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時代——本質、技術、創新、戰略(一線雲計算佈道師歷時6年力做,透析雲計算本質、簡述雲計算關鍵技術、分析主要雲服務架構、解剖雲計算巨頭策略,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雲計算2.0時代必備)數據庫
劉黎明 王昭順 著 瀏覽器
ISBN 978-7-121-23187-2安全
2014年6月出版服務器
訂價:59.00元 網絡
320頁架構
16開運維
編輯推薦分佈式
《雲計算時代——本質、技術、創新、戰略》看點:工具
一、凝結了做者6年多的國際雲計算髮展一線工做經驗,隱含中國和全球的雲計算髮展的真實脈絡。oop
二、以全面的視角和深刻的細節介紹了雲計算的技術體系和核心技術,包括虛擬化、PaaS、運維自動化和DevOps、分佈式存儲和計算、SDN、NoSQL。
三、在業界首次分析了主要雲服務的架構,更包含被人稱之爲價值五位數的分析報告。
四、剖析雲計算七巨頭亞馬遜、VMware、Salesforce、IBM、微軟、Google、Rackspace的雲計算戰略。
內容提要
雲計算已經不只僅是一項技術,或一個產品,或一種商業模式,它已經表明了IT產業的一個新的浪潮和時代。深受傳統知識、思惟、利益影響的專家、學者、廠家、媒體,從不一樣的角度闡釋本身的觀點,或有意或無心、或多或少地推進着雲計算的車輪滾滾前行。而在此過程當中,不少IT人士包括雲計算從業人士,以及更多關注IT的人,卻在看似清晰的雲計算時代門口,感到彷徨和不解。
《雲計算時代——本質、技術、創新、戰略》用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介紹雲計算時代的本質和發展過程。首先解釋了雲計算時代到來的必然性,以及對整個IT行業和平常生活的影響,全面介紹了全球雲計算領域最前沿的創新,並闡釋了雲計算何以做爲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剖析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情況並對從此幾年的發展作出了預測,同時以全面的視角和深刻的細節介紹了雲計算的技術體系和核心技術。最後剖析了雲計算七巨頭:亞馬遜、VMware、Salesforce、IBM、微軟、Google、Rackspace的雲計算戰略,介紹了外國政府和中國政府對雲計算的支持策略,並對我的、企業、政府如何擁抱雲計算時代提出了建議。
《雲計算時代——本質、技術、創新、戰略》適合但願瞭解雲計算的本質和趨勢的讀者閱讀。
目錄
第1章必然——從遠古到雲計算 1
1.1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2
1.1.1 生產力是什麼 2
1.1.2 生產力簡史 3
1.1.3 知足需求的能力就是生產力 5
1.2 人類歷史的三次生產力革命 5
1.2.1 農業革命 6
1.2.2 工業革命 7
1.2.3 信息革命 8
1.3 電子信息產業的三次變革 12
1.4 雲計算興起的推進力 13
1.4.1 虛擬化技術成熟 13
1.4.2 寬帶的普及 14
1.4.3 互聯網應用增長 14
1.4.4 服務器瀏覽器開發技術的進步 14
1.4.5 IT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下 14
1.4.6 數據中心能耗問題突出 15
1.4.7 IT管理與維護成本提升 15
1.4.8 經濟危機 16
1.4.9 Web 2.0應用的特徵 16
1.4.10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興起 16
1.4.11 大數據成爲問題和需求 16
第2章本質——火眼金睛洞穿本質 17
2.1 雲計算的起源與演化 18
2.1.1 雲計算起源 18
2.1.2 雲計算源頭——IBM-Google並行計算項目 19
2.1.3 雲計算源頭——亞馬遜EC2產品 20
2.1.4 雲計算概念的演化過程 20
2.1.5 那些不能被遺忘的先驅們 21
2.2 雲計算定義不須要百花齊放 22
2.2.1 雲計算的定義 23
2.2.2 雲計算的五大特徵 23
2.2.3 雲計算的三大服務模式 23
2.2.4 雲計算的四大部署模式 24
2.2.5 廣義雲計算 24
2.3 雲計算是信息行業的四個現代化 25
2.4 那些錯誤的認識 26
2.5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1
2.5.1 炒做週期 31
2.5.2 雲計算炒做過程 32
2.5.3 泡沫破滅以後纔是新生 35
第3章影響——無處不在地改變生活 37
3.1 雲計算產業鏈具有雛形 38
3.2 雲計算衝擊波威脅和昇華現有IT格局 40
3.3 雲計算影響遍佈IT各個領域 46
3.4 雲計算還將影響社會生活 50
3.5 雲計算如何影響國家競爭力 52
3.6 IaaS與PaaS容易陷入熱戀 58
3.7 PaaS就是雲計算中間件,有前景但不是主流 59
3.8 從SaaS到XaaS 60
3.9 對全球雲計算市場的預測 61
第4章創新——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 63
4.1 創新、創造與創業 63
4.2 IaaS創新、創業的核心 64
4.3 IaaS先驅不分公司大小 66
4.4 IaaS創新、創業 70
4.5 虛擬化創新、創業 71
4.6 存儲和網盤創新、創業 74
4.7 IaaS增值服務 77
4.8 PaaS的創新、創業 81
4.9 SaaS和XaaS層的創新、創業 83
4.10 雲安全創新、創業 85
4.11 SDN和SDX創新、創業 87
第5章差距——中國雲計算落後了5年 91
5.1 唱衰是由於有太多期待 92
5.2 劣勢 93
5.3 優點 102
5.4 私有云 104
5.5 公有云Enabler 105
5.6 雲存儲 106
5.7 IaaS關鍵要素 106
5.8 IaaS市場 107
5.8.1 誰先開始幹雲計算和IaaS 107
5.8.2 追憶雲快線 108
5.8.3 還有誰參與進來了 111
5.8.4 中國IaaS產業相對於全球的水平 113
5.8.5 IaaS在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 113
5.8.6 IDC公司的IaaS機遇與挑戰 114
5.8.7 中國IaaS魔力象限圖 118
5.8.8 那些虎視眈眈的外資巨頭 120
5.8.9 盛大雲磁盤事件 121
5.8.10 阿里雲IO事件 123
5.8.11 以阿里云爲表明的第一陣營 124
5.8.12 以百度雲、騰訊雲、盛大雲、UCloud、QingCloud爲表明的第二陣營 126
5.8.13 以LinkCloud、太平洋電信臻雲等爲表明的第三陣營 130
5.8.14 以華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京東、金山爲表明的第四陣營 132
5.9 PaaS市場 133
5.10 對中國IaaS和PaaS市場的預測 134
5.11 SaaS與XaaS市場 139
5.12 寄語中國 140
第6章技術——創新的引擎 141
6.1 虛擬化——不是新瓶裝舊酒 142
6.1.1 虛擬化簡介 142
6.1.2 數據中心虛擬化和私有云不是等價的 144
6.1.3 對幾種硬件虛擬化的比較 145
6.1.4 Type1和Type2之爭 149
6.1.5 主流Hypervisor ESXi XEN Hyper-V KVM 150
6.1.6 半虛擬化驅動 154
6.1.7 動態內存和內存去重 157
6.1.8 存儲與I/O 166
6.1.9 快照與遷移 173
6.1.10 硬件輔助虛擬化 181
6.1.11 虛擬化管理與私有云開源項目 193
6.2 PaaS平臺——IT基礎設施再也不重要 196
6.3 DevOps——運維翻身仗 198
6.3.1 基礎設施管理與監控 198
6.3.2 DevOps的誕生 199
6.3.3 DevOps的好處 201
6.3.4 如何實施DevOps 203
6.3.5 技術與工具 204
6.4 分佈式存儲和計算——大數據的基石 209
6.4.1 信息與數據 209
6.4.2 CAP理論和BASE理論 212
6.4.3 分佈式文件系統 218
6.4.4 分佈式對象存儲系統 226
6.4.5 分佈式塊存儲系統 230
6.4.6 分佈式計算系統 231
6.5 虛擬網絡和SDN——死水翻浪要變天 233
6.5.1 SDN簡史 234
6.5.2 OpenFlow 235
6.5.3 SDN來了——有人歡呼有人恐懼 239
6.5.4 SDN開源項目 244
6.5.5 SDN兩大組織ONF和OpenDaylight 247
6.6 NoSQL數據庫——重點不是SQL 250
6.7 雲計算架構實例——不是祕密的祕密 252
6.7.1 網絡應用架構 252
6.7.2 亞馬遜AWS EC2架構 255
6.7.3 阿里雲架構 257
6.7.4 IaaS塊設備架構 259
第7章擁抱——真心加行動贏得芳心 260
7.1 安全是一種恐嚇 260
7.2 標準歷來不是大問題 262
7.3 巨頭的戰略 265
7.3.1 亞馬遜——公有云之王 265
7.3.2 VMware——私有云之王 271
7.3.3 Salesforce——SaaS始祖和CRM SaaS之王 276
7.3.4 IBM——IT管理之王 278
7.3.5 微軟——桌面軟件之王 281
7.3.6 Google——網絡服務之王 285
7.3.7 Rackspace——虛胖的小夥子 286
7.4 有形的政府之手 287
7.4.1 外國政府如何支持雲計算 287
7.4.2 中國政府支持力度不落下風 290
7.4.3 政府和社會還須要作什麼 293
7.5 擁抱 300
參考資料 304
精彩節摘
2.5.3泡沫破滅以後纔是新生
最後要說的是,容許炒做,認識本質,迎接潮流。炒做是須要的,過分炒做是必然的,泡沫破滅是遲早的。不變的,是雲計算的本質和對信息產業、社會生產力的推進。
儘管從2006年算起,雲計算已經有7年的時間,可是不管是對於國外仍是國內的雲計算服務特別是IaaS服務,其穩定性和服務能力一直飽受爭議,而媒體對雲計算事故的報道熱情絲絕不亞於對雲計算創新性的熱情。好比CSDN在2012年、2013年曾有如下數篇報道。
2012年6月14日,亞馬遜雲服務故障分析。
亞馬遜、Google、蘋果雲端宕機背後的故事。
風暴擊倒亞馬遜數據中心,輿論一邊倒?
AWS東部地區再次發生宕機,Netflix等網站受影響。
響應高達6秒,用戶揭露Heroku私自修改路由形成高支出。
大掌門與阿里雲和解:雲生態系統呼之欲出。
又是備案惹的禍?盛大雲主機停機4天,數據刪除引起開發者熱議。
2013—2014年的此類雲計算負面報道顯然多於前幾年,可是雲計算的發展腳步並未停下,好比Netflix所開源的Janitor Monkey(雲計算管理工具)、Eureka(載均衡服務)等,已幫助若干企業更好地使用AWS。
雲計算表明了信息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精細化、自助化趨勢。專業化表明了汽車廠的發展,規模化表明了電網的發展,服務模式表明了超市的發展。它們表明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只是如今,運用到了IT上,恰好被稱做雲計算而已。
抓住雲計算本質,任炒做翻天覆地,任泡沫升起破滅,只要你作的工做能提升生產力水平和工做效率,能爲客戶創造價值,能爲社會節約資源,你的價值頗有可能在泡沫破滅後獲得體現和存留。
中國的雲計算在2013—2014年處於拐點,也就是幻滅期,並且還將持續兩年。潮水退去,才知道你們是否是都在裸泳,纔會激起反思和實質的行動,那時,纔是中國雲計算可持續發展真正的開始。
做者簡介
劉黎明:雲計算佈道師。2008年3月起從事雲計算與IaaS產業研究、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現任北京新網數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雲計算事業部副總經理,曾擔任網銀互聯副總經理兼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世紀互聯雲快線產品總監和研發主管、思科系統(中國)研發有限公司軟件開發工程師。前後分別主持了國內第一個基於Xen和KVM的基礎設施公有云的研發和產品化工做,並完成重點產業化科研項目——北京市科委「虛擬化管理平臺」。湖北隨州人,於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王昭順: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於北京科技大學得到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作博士後研究工做。研究方向爲雲計算、軟件工程與軟件測試、信息安全、ASIC芯片設計。參加國家「863」、「973」、國家天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國家密碼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北京市天然科學基金項目課題各1項;主持「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項目2項。在國際會議、計算機類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其中SCI檢索1篇、EI檢索10餘篇、ISTP檢索10餘篇。獲省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媒體評論
完成本書歷時6年,這是全球雲計算從蟄伏到快速發展的6年,也是中國雲計算從無到有的6年。書中固然有描述中國和全球的雲計算髮展脈絡,但更多的內容不在於此。
我自2008年從事雲計算工做以來,陸續有零星的博客和文章發表,或者數百字,或者數千字,多者能達到2萬字。對2萬字的博客《中國IaaS產業2012年度點評》,有人稱之爲超級軟文,也有人稱之爲價值五位數的分析報告。做爲一篇文章,確實很長,能夠稱之爲報告;做爲一篇軟文,裏面提到了20家公司,固然也順便用了不大的篇幅提到了我當時工做的LinkCloud。但不管是做爲博客、報告仍是軟文,我都沒有所以得到經濟利益,最大的效果是分享了個人觀察和思考,包括當時的市場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本書內容貫穿了我這6年多來的職業生涯,取自我撰寫和發表的各種博客、分析報告、PPT,固然,對全部的內容我都作了更新和完善。畢竟發表幾十篇博客,即便有的博客達到了一兩萬字,與寫一本書仍是有很大不一樣的:除了內容多少不一樣,質量要求不一樣,更大的不一樣是連貫的思路、思惟和精神須要在整本書中貫穿始終。
元年復元年,元年何其多。自2011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被媒體或雲計算樂觀人士稱爲雲計算元年,元年真的到了或者過去了嗎?創業公司、投資公司、投機者和務實者期待的爆發點到了嗎?仍是讓本書來回答。
雖然我一直從事產品和研發工做,間或從事一些市場工做,但我在之前的公開文章中不多談產品和技術細節,一則是想經過工做以外的互動彌補本身在工做內關注不到的方方面面,二則是關注和可以理解產品和技術細節的人相對較少。可是本書中對雲計算聯繫緊密的技術,從廣度和深度上都講述得至關充足,固然,不會在這裏涉及代碼的層次。不管是技術或是非技術性的,我都從行業內的人士那裏獲得不少有用的觀點和內容,對很容易找到出處的我會在書中作出說明,難以找到原始出處的就暫時沒有提到原始做者,但在書後附了我能找到的出處。
雲計算佈道師,這是一個我自封的頭銜,從沒得到任何公司或官方的任命和認可,但它倒是我這幾年在工做身份數次變換以外的一個不變的自我認知。正是由於不須要別人的任命和認可,這個頭銜我能夠一直用。反映到本書上,儘管技術內容有至關的廣度和深度,但這卻表示本書描述的是一個時代、潮流和變革。
本書將從剖析雲計算時代的必然性趨勢開始,撥開雲霧認識雲計算的本質,探討雲計算如何重塑IT產業格局並影響咱們的生活,進而介紹雲計算對於創新的重要推進力和全球的雲計算產業創新現狀,分析中國雲計算市場的優劣勢和市場現狀並提出建議,也作出一些關於雲計算市場發展的預測。關於技術性的內容固然佔據了至關大的篇幅,相對通俗地介紹了虛擬化、PaaS、運維自動化和DevOps、分佈式存儲和計算、SDN、NoSQL,並在業界首次分析了主要雲服務的架構。最後則分析了國內外政府在雲計算時代所作的事情,解剖了雲計算七巨頭的策略,對企業和我的如何迎接和擁抱雲計算時代給出了建議。
劉黎明
前言
完成本書歷時6年,這是全球雲計算從蟄伏到快速發展的6年,也是中國雲計算從無到有的6年。
在2008年3月,我回到北京,做爲第1名外聘員工加入世紀互聯雲計算事業部。其實世紀互聯在2008年3月後才把下一代數據中心事業部改成雲計算事業部,事業部的重心也由綠色數據中心和增值業務轉變爲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
在此以前,我在思科上海研發中心開發UDF(Universal Disk Format,通用磁盤格式)文件系統和VOIP(Voice Over IP)電話。其間,我發表了一篇UDF的論文,發佈了一個虛擬磁盤系統ngfs。自認識了當時在世紀互聯負責雲計算事業部的蔣建平後,在我的感情和新的工做機會的召喚下,沒有任何思考,我回到北京。
自那之後,至今已有6年,雖然我所工做的公司發生了變化,但個人工做範圍一直沒有離開雲計算和IaaS一線,尤其重要的是,沒有離開國際雲計算髮展的一線。其間,我在國外的各個社區裏經歷了雲計算概念的激辯和造成過程,經歷了亞馬遜、IBM、惠普、Oracle對雲計算認識的演變和戰略的調整,也經歷了Eucalyptus、OpenStack和CloudStack的創立和興起,更經歷了Rackspace、GoGrid、RightScale等創新公司的成立和發展。
國內在2008年和2009年時,雲計算不但念起來不順口,提及來也很難被業內的人和媒體理解。「雲」和「計算」這兩個詞在之前並無關係,忽然變成了一個名詞,就像你如今說「花計算」同樣不天然。那時我拿着雲計算服務的材料去申請政府扶持,專家們基本一致認爲雲計算沒有技術價值,也沒有實際價值,又是一個營銷名詞。甚至業內和公司內部的人在仔細研究以後認爲,雲計算就是把一臺服務器分紅好幾個小服務器,租給不一樣的人,難登大雅之堂,傳統的虛擬機等業務已經證實了。固然,後來有不少專家,甚至博士、教授以及更高層次的專家想盡各類辦法,向業界解釋雲計算,典型的有發電機與電網的比喻,還有一個專用教室與公用教室的比喻。
在2008年和2009年,國內幾乎只有世紀互聯雲計算事業部在爲雲計算吶喊和實踐。到了2010年,盛大雲和阿里雲有了實際的動做,盛大雲開始招聘員工,阿里雲忙着搭建飛天等系統,市面上能見到產品和服務的公司只有前身爲世紀互聯雲計算事業部的雲快線,也叫CloudEx。隨後在2011年,盛大雲和阿里雲剛上線後,雲快線就忽然解體。如今只能說,在種種緣由中,能說得出來的內部緣由都是間接緣由,真正的緣由仍是急於求成。雲快線的實力天然沒有阿里雲雄厚,在系統上推倒重來的次數可能沒有阿里雲多,但在產品上也是有過推倒重來的過程的。由於急於求成,因此進展緩慢,由於進展緩慢,內部問題不斷積累,積累到最後,沒有倒在衝鋒陷陣的戰場上,而是本身轟然解體。這毫不只是雲快線面對的問題,這幾乎是中國全部的公司都面對的問題。也許中國人習慣了炒股、炒樓、炒大蒜賺錢的快,對於基礎研究、基礎性運營型產品,缺少耐心。
盛大雲是另一個例子。盛大雲在2010年年初纔開始組建團隊,對其能在2011年年初就推出四五個產品,我是很是驚訝的。能夠說,盛大雲投入很大,執行力也很強,執行的是全面模仿亞馬遜AWS的戰略。可是,問題也很大,固然,這是馬後炮、過後諸葛亮,我最初並無料到他們的問題的影響會那麼大。有兩個重要的問題盛大雲沒有重視:國內IaaS現階段的目標客戶,以及中國特殊的帶寬現狀。這兩個問題在快速發現、快速行動的狀況下是能夠用時間解決的,但不幸的是,在問題爆發的時候盛大雲正在與阿里雲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任何問題均可能致使競爭天平的傾斜,更況且這麼重要的問題。市場和客戶沒有給盛大雲那麼多時間,固然,盛大的決策者也沒給盛大雲那麼多時間。在書中我將會進一步剖析這兩個問題。
我一直認爲阿里雲進入IaaS是無意插柳的,但能不能柳成蔭如今還很差說。不少媒體人和阿里巴巴的員工都宣傳阿里巴巴頗有遠見,宣傳阿里巴巴從2008年9月就開始開發雲計算,屢次推倒重來。但個人猜想是,在2008年9月阿里雲準備開發的是一個如今被稱爲飛天的系統,那時叫做飛天操做系統。這個系統一直被定義爲一個分佈式計算平臺,其核心是分佈式文件系統——盤古。在書中會講到分佈式計算基本上和雲計算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勉強說的話也只有半毛錢的關係。
這個飛天分佈式計算平臺聽說至少開發了3版,其實就是一個特別版的Hadoop。飛天分佈式計算平臺和Hadoop的關係,考慮到王堅博士對自主知識產權的看重,能夠參考阿里雲OS和Android的關係。考慮到阿里雲在2011年7月上線以前通過了近3年的開發,我認爲飛天分佈式計算平臺一開始就是爲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和分佈式計算準備的,而不是爲IaaS準備的。IaaS應該是在其第3版開始時或者是在2010年3月組建九泉項目組時才提上工做日程的。王堅博士對媒體表示,公司無心大興土木來佈局雲計算基礎設施,而是提供應用平臺服務。
阿里雲後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和上面描述的過程,特別是飛天系統有關,特別是阿里雲決定全部產品都要基於飛天系統來開發之後。阿里雲決定全部產品都要基於飛天系統來開發,是基於技術考量仍是公司內部政治考量不得而知,或者兩個緣由都有,但至少其中一個緣由起到了決定性的做用,由於都是合理的理由。由於飛天系統對存儲和計算能力的整合池化,從技術的理論上說得過去。而飛天系統是整個阿里雲和不少阿里雲重要人物3年的成就,若是在阿里雲的發展中不能起到決定性做用,那就不是面子的問題,是要有人爲此承擔責任的。固然,實際結果是有些服務確實不能給予飛天系統,好比RDS。而諸如雲服務器之類的產品,一直基於飛天系統,它既決定了阿里雲在初期與盛大雲的競爭中能避免磁盤故障而得到競爭優點,也決定了後來阿里雲在拓展高質量客戶的過程當中,能對雲服務器進行的性能提高很是有限。關於阿里雲的策略和技術架構,在書中還有討論。
本書歷時6年,書中固然有描述中國和全球的雲計算髮展脈絡,但更多的內容不在於此。
我自2008年從事雲計算工做以來,陸續有零星的博客和文章發表,或者數百字,或者數千字,多者能達到2萬字。對2萬字的博客《中國IaaS產業2012年度點評》,有人稱之爲超級軟文,也有人稱之爲價值五位數的分析報告。做爲一篇文章,確實很長,能夠稱之爲報告;做爲一篇軟文,裏面提到了20家公司,固然也順便用了不大的篇幅提到了我當時工做的LinkCloud。但不管是做爲博客、報告仍是軟文,我都沒有所以得到經濟利益,最大的效果是分享了個人觀察和思考,包括當時的市場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本書內容貫穿了我這6年多來的職業生涯,取自我撰寫和發表的各種博客、分析報告、PPT,固然,對全部的內容我都作了更新和完善。畢竟發表幾十篇博客,即便有的博客達到了一兩萬字,與寫一本書仍是有很大不一樣的:除了內容多少不一樣,質量要求不一樣,更大的不一樣是連貫的思路、思惟和精神須要在整本書中貫穿始終。
元年復元年,元年何其多。自2011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被媒體或雲計算樂觀人士稱爲雲計算元年,元年真的到了或者過去了嗎?創業公司、投資公司、投機者和務實者期待的爆發點到了嗎?仍是讓本書來回答。
雖然我一直從事產品和研發工做,間或從事一些市場工做,但我在之前的公開文章中不多談產品和技術細節,一則是想經過工做以外的互動彌補本身在工做內關注不到的方方面面,二則是關注和可以理解產品和技術細節的人相對較少。可是本書中對雲計算聯繫緊密的技術,從廣度和深度上都講述得至關充足,固然,不會在這裏涉及代碼的層次。不管是技術或是非技術性的,我都從行業內的人士那裏獲得不少有用的觀點和內容,對很容易找到出處的我會在書中作出說明,難以找到原始出處的就暫時沒有提到原始做者,但在書後附了我能找到的出處。
雲計算佈道師,這是一個我自封的頭銜,從沒得到任何公司或官方的任命和認可,但它倒是我這幾年在工做身份數次變換以外的一個不變的自我認知。正是由於不須要別人的任命和認可,這個頭銜我能夠一直用。反映到本書上,儘管技術內容有至關的廣度和深度,但這卻表示本書描述的是一個時代、潮流和變革。
本書將從剖析雲計算時代的必然性趨勢開始,撥開雲霧認識雲計算的本質,探討雲計算如何重塑IT產業格局並影響咱們的生活,進而介紹雲計算對於創新的重要推進力和全球的雲計算產業創新現狀,分析中國雲計算市場的優劣勢和市場現狀並提出建議,也作出一些關於雲計算市場發展的預測。關於技術性的內容固然佔據了至關大的篇幅,相對通俗地介紹了虛擬化、PaaS、運維自動化和DevOps、分佈式存儲和計算、SDN、NoSQL,並在業界首次分析了主要雲服務的架構。最後則分析了國內外政府在雲計算時代所作的事情,解剖了雲計算七巨頭的策略,對企業和我的如何迎接和擁抱雲計算時代給出了建議。
王昭順教授負責了本書第三、四、6章的部份內容,王教授同時也是我在北京科技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在此一併感謝他的教導和對本書的貢獻。
本書可以面世,也獲得了電子工業出版社博文視點的董英編輯和張國霞編輯的幫助,感謝她們的理解和辛苦。
還要感謝個人家人,特別是個人愛人阮方和女兒劉文涵,還有父親劉世銀、母親汪興秀、岳母陳金蓮,以及已經去世的岳父阮永國。由於工做,以及準備本書,我在不少時候忽略了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他們的理解就是個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