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熱點論壇

川崎病熱點論壇

時間:2012年12月29日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709次  我要評論(0) 【字體:    

第十二篇 川崎病臨牀問題解答
1. 川崎病是什麼疾病?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做醫師首選報道,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MCLS),臨牀多表現: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瀰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
 
2. 川崎病的流行病學特色?
日本曾有三次發病高峯,1979年15519例,1982年15519例,1986年12847例,1973年首先在日本國土之外的朝鮮半島、中國及美、澳、歐洲相繼發現;亞裔人發病較多,日本民族尤多見;多發生於嬰幼兒,6~11月爲發病高峯,男性發病率較女性爲高(1.35~1.5:1),複發率約1~3%,四季皆有發病,我國以春夏之交稍多發。
 
3. 川崎病主要症狀的表現率如何?
主要症狀的表現率:發熱持續5天以上(少數病例5天之內退熱-輕症),雙眼球結膜充血、口脣潮紅、口腔黏膜瀰漫充血、楊梅舌、多形性皮疹常爲必有項目(表現率>90%), 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表現率50%~75%)、掌跖紅斑(90%)、硬性水腫(75%)、指端甲牀皮膚移行處有小脫皮(恢復期)爲必發項目(98%)。
 
4. 川崎病需與哪些疾病相鑑別?
⑴ 特異性炎症疾病(感染性):耶爾森菌感染,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猩紅熱、暴發性),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綜合徵),肺炎衣原體感染,病毒感染(麻疹、流感、EBV、HIV),白色念珠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
⑵ 非特異性炎症疾病:Stills病,Stevons-Johnson綜合徵,藥物過敏,疫苗接種後,燒傷後。
 
5. 川崎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主要治療方法是川崎病的急性期治療,明確診斷後口服腸溶阿司匹林30~50mg/Kg.d,分2~3次口服,熱退後調整爲3~5mg/(Kg·d)和病程10天內(多主張7天內)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滴,目前國際上多主張2g/kg單次運用。
 
6.哪類病人需運用丙種球蛋白療法?
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均採用IVGG,日本川崎病研究組IVGG療法適應症爲冠狀動脈瘤高危患者,多采用原田計分法:①白細胞數>12×10 9/L;②血小板計數<350×10 9/L; ③C-反應蛋白強陽性(>4.0mg/dl);④紅細胞壓積<0.35;⑤血漿白蛋白<35g/l; ⑥年齡≤12個月;⑦性別,男性。以上計分方法在發病7天內計分,每項爲1分,計分爲4分以上爲IVGG療法的適應症。
 
7. 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其做用機理?
⑴封閉了血液中單核細胞、血小板或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IgFc受體,阻斷IgFc與IgFc受體的免疫反應;
⑵可以使抗獨特型抗體的修復;
⑶提供某種特異性抗體,中和抗原(毒素)做用;
⑷抑制PDGF(血小板源生長因子)。
 
8. 傳統首選治療藥物阿司匹林的做用機理?
⑴抑制還氧化酶減小前列腺素的生成;
⑵在血小板內可阻斷產生血栓素A2;
 
9. 川崎病患者是否能夠使用激素類藥物?
對於確診川崎病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僅限於應用2次或更多靜脈丙種球蛋白後,仍持續發熱的患者。
 
 
10. 川崎病的天然病程?
川崎病的病程大約可分如下四期:
①急性期1~11天;
②亞急性期:11~21天;
③恢復期:21~60天;
④慢性期:60天之後。
 
11. 川崎病的病程各期的臨牀表現?
急性期:高熱、眼結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變、淋巴結腫大、煩躁、血沉快、CRP增高、白細胞高;
亞急性期:體溫仍可有波動,繼續煩躁,較前減輕,眼結合膜充血未痊癒,指趾端脫皮,血小板增高;
恢復期:症狀徹底消失,眼結合膜稍留充血,淋巴結消腫,血沉、白細胞總數漸正常;
慢性期:臨牀表現大多正常。
 
12. 川崎病的病程各期冠狀動脈及其餘動脈的病變特色?
急性期:動脈周圍炎、微血管及小動脈、小靜脈炎、中型及大型的內膜炎症;
亞急性期:動脈瘤,血栓造成,中型動脈狹窄,血管壁水腫;
恢復期:血管的炎症減輕,動脈瘤可逐漸消退;
慢性期:瘢痕造成,內膜增厚。
 
13. 川崎病的病程各期的致命緣由?
急性期:心肌炎、心律失常;
亞急性期:心肌梗死、動脈瘤破裂、心肌炎、心律失常;
恢復期: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
慢性期:心肌梗死。
 
14. 川崎病的心血管併發症?
心臟和冠狀動脈的受累多發生在起病1-6周,心血管併發症主要涉及全身中小動脈及心臟,尤爲是冠狀動脈對被侵犯,部分患兒可造成冠狀動脈瘤,嚴重者可致使心肌梗賽甚至猝死。
 
15. 兒童冠狀動脈異常的標準:
5歲如下冠狀動脈內徑>3mm,5歲以上>4mm; 冠狀動脈內徑爲鄰近節段的1.5倍,管腔不規則。
冠狀動脈病變的分類:小的冠脈瘤或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內徑≤4mm;≥5歲年長兒冠狀動脈擴張的內徑小於正常1.5倍;中等大小冠脈瘤: 冠狀動脈內徑>4mm ≤8mm;≥5歲年長兒冠狀動脈擴張的內徑爲正常1.5~4倍;巨大冠脈瘤:冠狀動脈內徑>8mm; ≥5歲年長兒冠狀動脈擴張的內徑大於正常4倍。
 
16. 川崎病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率?
在未經治療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狀動脈擴張的發生率爲18.6%~26.0%,多可在病程第3-5周內恢復;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爲3.1%~5.2%,約半數病例在病程1~2年內消退,少數發生瘤體破裂。因爲冠狀動脈局部管壁已纖維化,內膜增生,故不能有效擴張,嚴重者可發生血栓造成、管腔狹窄閉塞乃至心肌梗死,5%~10%的冠狀動脈病變可發展成缺血性心臟病。
 
17. 川崎病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分級?
等級 分級標準
任什麼時候期冠狀動脈均無擴張
急性期暫時性擴張:冠狀動脈僅有輕度、暫時擴張,並在病程6~8周內恢復正常
≥1支冠狀動脈單個的小至中等大小冠狀動脈瘤
≥1個大的冠狀動脈瘤(包括巨大冠狀動脈瘤),或一支冠狀動脈內多個或複雜動脈瘤但無阻塞
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有狹窄或阻塞
Ⅴa 無意肌缺血
Ⅴb 有心肌缺血
 
18. 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管理方案?
危險水平 藥物治療 隨訪方案
Ⅰ、Ⅱ級 病程3個月停用阿司匹林 臨牀隨訪5年,時間爲病程1M,2M,6M,1Y,5Y隨訪ECG、超聲心動圖必要時胸片,最後一次隨訪建議作運動ECG
Ⅲ級 小劑量阿司匹林至少持續到動脈瘤消退,中等大小動脈瘤需加用另外一種抗血小板藥物 每一年心臟科隨訪超聲心動圖、ECG,並行心血管風險評估和指導,>10歲患者每2年行負荷試驗或心肌灌注顯像
Ⅳ級 巨大動脈瘤需長期阿司匹林(天天3~5mg/kg)和華法令(目標INR:1.2~1.5)或低分子肝素(目標抗因子Ⅹa0.5~1.0U/ml)聯合 每6個月隨訪超聲心動圖、ECG,每一年行負荷試驗或心肌灌注顯像檢查,對育齡期女性,建議生殖指導
Ⅴa級 小劑量阿司匹林和華法令或低分子肝素聯合,爲預防缺血性發做和心功能不全,可同時應用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ACEI等 每6個月行心臟科隨訪超聲心動圖、ECG,每一年行負荷試驗或心肌灌注顯像檢查,對育齡期女性,建議進行生殖指導
Ⅴb級 藥物治療同Ⅴa級,根據治療指徵選擇旁路移植或介入等治療措施 終身隨訪,每3-6個月/次,根據病情在不一樣隨訪時間選擇各類不一樣檢查,對育齡期女性,建議進行生殖指導
  19. 川崎病後的預防接種管理? 川崎病患兒的預防接種存在兩個重要問題,其一, 丙種球蛋白阻滯活的病毒疫苗複製及後天得到性免疫創建;其二,川崎病恢復期兒童在接種活的或其餘疫苗後的安全性問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統性血管炎,在應用活的或死的疫苗後病情可能會忽然惡化,所以川崎病後所有預防接種推遲至少3 個月(通常建議6月之後)。AHA 建議非腸道的活病毒疫苗預防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 應在丙種球蛋白後延遲至少5 個月(通常建議6月之後),由於被動免疫抗體可能干擾免疫製劑免疫功能。但麻疹爆發期間,對於之前沒有進行被動免疫的兒童,應早期謹慎應用麻疹疫苗,而且之後應複種疫苗。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