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件的{平臺/插件}觀點來看,一般人們把雲端當作平臺(Platform),終端是雲端(平臺)的插件(Plug-in);互聯網是支撐這個{平臺/插件}觀點的幕後通訊機制。我是作智慧城市架構設計,將一個雲平臺(如車聯網、醫聯網)視爲一個插件,而後再建一個頂層雲平臺,來支撐這些衆多的雲插件。作轎子、擡轎子也是控制轎子,並且很是務實,由於轎子垮了不傷本身,明哲保身。不作轎子,只坐轎子,萬一轎子質劣、擡轎者不懷好心,把轎摔到河裏,這是務虛,太不務實了。恰恰Android是個轎子,誰作? 誰擡? 誰敢坐? html
本書原因:高煥堂於2013年在日本退休以前,基於日本師徒制的要求而傳承給下一代架構師的架構思考技術(俗稱設計心法)。25年來他專精於A段(投資決策前)架構設計,退休閒暇將之寫成中文,歡迎你們指教。 算法
目錄:請看目錄 設計模式
歡迎訪問 =>高老師的ADT技術論壇瀏覽器
高煥堂:MISOO(大數據.大思考)聯盟.臺北中心和東京(日本)分社.總教練 安全
ee ee微信
[#1201]在 {Android + PhoneGap} 平臺上撰寫HTML5 App時,爲何App開發者沒必要撰寫subActivity(即Activity基類的子類)呢? 那麼,寫傳統Android應用程序時,必然要寫在subActivity子類裏面的setContentView()這行代碼,又跑到哪裏去呢? Why?架構
[#1202]家庭物聯網、車聯網、醫聯網等都是2-tired的{雲-端}結構。那麼,這三個(或更多)網之間如何相聯呢? 從網絡通訊視角,答案很簡單:透過互聯網把三朵雲聯起來。可是從軟件架構而觀之,剛纔的答案是不合理的。您知道爲何嗎? 若是知道,也就能解當今大多數物聯網爲什麼陷入困境了。app
[#1203]#架構設計迷思與解惑# 秦朝時代最有名氣的是:<書同文、車同軌>。那麼,如何纔能有效達到"車同軌"呢? 許多人會說,先訂定車軌標準,而後要求全部汽車廠商遵照標準來生產汽車。可是,從汽車廠商的視角而言,這並非最有效的、最有利的。爲何? 若是知道,也就能解當今許多信息沒法互聯互通的困境了。框架
[#1204]#架構設計迷思與解惑# Android、iOS和Win8個平臺,就像海邊沙灘、市區街道和山區雪地三種不一樣地面。那麼,如何讓一輛車(就是一支App)能在三種地面(平臺)上跑呢? 許多人的答案是:從海灘開始鋪一條柏油路,通過市區一直鋪到山上,就好了。其實不合理。爲何? 若是知道,也就能解當今HTML5的困境了。
[#1205]若是你能理解 { 雲端軟件 <--> XXX軟件 <---> 終端軟件 } 的3-tiered思惟,就能讓許多物聯網產業萌芽茁壯了。那麼,你猜這個 "XXX軟件" 爲什麼物呢? 它極可能是虛的,崇尚務實的人可能永遠看不到它!!!
[#1206]雲端有很強的計算能力和海量儲存,因此它就如同通常計算機的CPU;而終端就如同PC的周邊屏幕。而基類就像PC的主板(MB:Motherboard)。因而,互聯網聯結全球的MB,而不是直接聯結CPU;你就理解過去感知型物聯網的不合理性了。
[#1207]寫軟件,你們都很熟悉分類(Classification),那麼,咱們該將<雲與端>歸類呢? 若是你將雲(端)與(終)端視爲兩個子類(Subclass),而端是基累(Super-class),而後用互聯網將各基類聯結起來(如附圖)。你就能夠看出來,過去感知型物聯網和新一代智能型(基類是軟件)物聯網的主要差異了。
[#1208]從軟件的{平臺/插件}觀點來看,一般人們把雲端當作平臺(Platform),終端是雲端(平臺)的插件(Plug-in);互聯網是支撐這個{平臺/插件}觀點的幕後通訊機制。我是作智慧城市架構設計,將一個雲平臺(如車聯網、醫聯網)視爲一個插件,而後再建一個頂層雲平臺,來支撐這些衆多的雲插件。
[#1209]@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設計迷思與解惑# {平臺/插件}是人人能夠體會的造形。基於這個造形,來協助調整傳統的觀點,你以爲如何? 許多公司運用這新觀點來作平臺<控制>互聯網;但大部分公司還基於舊觀點來"利用"互聯網。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HIo
[#1210]<互聯網是主角,關鍵是如何把千千萬萬的雲端統一在互聯網的麾下。> 換一個視角:讓千千萬萬的雲端軟件框架,將互聯網包容起來,包容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充分發揮OTT,如Line、微信等,如此強化物聯網的智能(大腦)部分,來支持目前偏重的感知(神經末梢)部分。
[#1211]<互聯網是主角,關鍵是如何把千千萬萬的雲端統一在互聯網的麾下。> 互聯網是個主角,這是你們都知道的事實。但能夠便換一個不同的觀點:互聯網是一個"幕後"的主角;讓軟件變成"幕前"的主角。這是智能化潮流的本性。
[#1212]傳統的物聯網思惟是:無限(線)感知、雲計算和大數據。這些技術在幅員廣大國度裏,複雜度急速上升,並不是以設備、人力、金錢加倍投入的"加法思惟"所能應付的。因而,可能必須從"減法思惟"來補足加法的缺陷。那麼,這項"減法思惟"是什麼呢? 答案之一是:軟件架構設計。
[#1213]秦朝著名的政策:"車同軌"。它是個美好的狀態,那麼人們如何去達成及維護整個社會持久在這美好狀態下呢? 大多數人會說:先在頂層設計訂定統一的軌道標準。這是手段之一而已。並且不是好的手段。例如,今天定下3G是統一通訊標準;明年技術演變爲4G時,又如何繼續維持美好狀態呢?
[#1214]<今天定下3G是統一通訊標準>的問題是:3G等通訊技術的善變是本質性(Essential)的;人們不能強力壓制,那隻會傷害它的本質功能,使得通訊效益大幅衰弱。人們面對這樣的本質性善變,惟一的手段就是:包<容>變化(就是易經的<易>),所以一切都變得<容易>了。因此,過分崇尚通訊標準,多是一種罪惡。
[#1215]作轎子、擡轎子也是控制轎子,並且很是務實,由於轎子垮了不傷本身,明哲保身。不作轎子,只坐轎子,萬一轎子質劣、擡轎者不懷好心,把轎摔到河裏,這是務虛,太不務實了。恰恰Android是個轎子,誰作? 誰擡? 誰敢坐?
[#1216]@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許多軟件架構師或相關設計師,認爲 { 圍繞着需求和問題而設計 } 是一項真理,而不會去質疑它。事實上,設計的基礎和源頭很是多,Requirement-based和Problem-driven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圍繞着需求和問題而設計} 只是咱們心中認定的假設(assumption)而已,並不是真理。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HIo
[#1217]<中國徹底有能力開發本身的移動操做系統,而目前中國的移動系統研發國度依賴Android> 平臺(操做系統)是轎子,不必定要本身作轎子,會作好轎子的人到處都有,可是要咱們本身能坐上轎子爽快一下才算數;並且坐上去以後,有人爭先恐後來擡轎纔算成功。如何忽悠別人來大力擡轎(且心甘情願)是心境和務虛呀!!
[#1218]因爲組合出產品的多樣性,是當今 Android市場的最大特徵。不管您所作的是軟硬結合、跨平臺或測試,其實都圍繞着<組合創新>的核心思想。所謂組合創新就如同設計飛機,如何將一羣不會飛的配件(part)加以巧妙組合,讓其總體(whole)能飛上天空。
[#1219]<軟硬結合>與<跨平臺>就如同天平兩端的砝碼。透過調整砝碼,您就能有效規劃出最有利於本身產品的商業策略。例如,終端產品廠商會偏重於軟硬結合設計;而內容媒體或電信廠商則會偏重於跨硬件和OS平臺考慮等。
[#1220]你們都知道,優秀產品的生命力來自:1)包容(和抽換)各類軟硬件;2)優越的整合結構;3)正確的邏輯控制。因而,您能夠發現,創造優秀產品的最有效方法是,將三個您很熟悉、很平凡的視角(view):插件、接口和平臺;巧妙地組合起來,進而創造出神奇的綜效。
[#1221]這EIT造形也彌補了傳統<架構設計>和<Android軟件開發>課程教學的偏頗與不足。架構設計偏於設計原則的講述,其設計決策沒有快捷方式來落實爲代碼;而Android開發偏於代碼撰寫,沒法緊密銜接到產品架構設計。EIT造形恰好搭起中間的橋樑,提供給您從設計、造形到代碼的一條學習快捷方式。
[#1222]有軟硬結合平臺支撐的數字家庭網絡平臺,纔不會變成空心蘿蔔。因爲智能設備日益進入家庭,純網絡&通訊標準化概念沒法有效整合衆多智能設備,惟有軟硬結合平臺才能對日益複雜的多機、多屏互動進行有效簡化,提高用戶體驗度。
[#1223]@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在全部亮相 2013 CES大展的NFC產品中,基本上都採用兩種手段來利用這種技術:一種是,在移動設備之間創建某種數字鏈接;另外一種則是,只要輕輕觸碰,便可以在不一樣產品之間分享信息。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24]DoCoMo已經與谷歌溝通,但願修改Android應用的默認設置,以減輕LINE及其它相似應用帶來的網絡負擔。日本電信運營商的營收正在不斷萎縮,而LINE等移動IM軟件的崛起,更是給他們形成了很大沖擊。
[#1225]<<NFC + 藍芽>>NFC讓用戶在創建諸如藍牙鏈接時,繞開了一些多餘的步驟。例如,將手機鏈接到藍牙音箱時會花很長時間。要先找到相關設備,輸入密碼等。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僅僅讓兩款設備創建鏈接就頗費周折。有了NFC技術,整個過程會大大簡化,只需輕輕一碰,它們之間就能迅速鏈接好。
[#1226]#架構師思惟練習# 數字家庭思惟與智能家庭思惟有何差別呢? 數字家庭偏於通訊和網絡思惟、Top-down的規劃;而智能家庭偏於軟件思惟、Bottom-up的規劃。二者也能是互補的;例如,以Smart TV/STB爲中心的家庭軟硬結合平臺,可支撐數字家庭網絡平臺,再往上支撐各類增值業務或服務。這是合理的組合規劃。
[#1227]@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Android軟硬結合平臺、智能TV/STB、數字家庭網絡、智慧城市} 之間層級架構(Layered Arch.) 如何規劃出一個有機架構?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28]智慧城市建設缺少頂層設計? 】可能不是!!! 不是全部教堂都是相同頂層設計。各座教堂的頂層設計原本就應該百花齊放,才能呈現氣象萬千的宏偉之慨。我認爲,缺少的是"基礎造形",例如各教堂的門窗能夠都採巴洛克造形。我主張:創建家庭雲成爲基礎造形,其組合成爲中層(小區)造形,再逐漸擴大爲智慧城市。
[#1229]<<智慧城市的架構設計>> 住建部發布「關於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做的通知」 //tech.163.com/12/1210/08/8IBOGQG2000915BD.html ;智慧城市有兩個思惟角度:1) top-down的物聯網思惟; 2) bottom-up的智能家庭思惟。其實二者互相搭配是最好的策略,由於:{人-->家-->城市-->國} 是息息相關的。
[#1230]<<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做的通知>> //tech.163.com/12/1210/08/8IBOGQG2000915BD.html <在智慧城市的市民端,...,市民能夠經過互聯網、智能終端、語音電話、有線電視、社區服務站等多種渠道隨時得到城市服務。> 其中凸顯物聯網和雲端,卻少了"軟件"、"智慧"和"家庭";這個思惟視野,很是有侷限性。
[#1231]<住建部下發「智慧城市」試點通知> //tech.163.com/12/1210/08/8IBOGQG2000915BD.html <因爲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我的健康與數字生活等領域的融合與創新。> 也由於如此,結合"智能TV/家庭系統平臺"與"智慧城市系統平臺"是個美好途徑,讓戰術與戰略合一是贏家之道。
[#1232]{Top-down planning + Bottom-up building} 一直是人類面對巨大工程時的有效途徑。再搭配Spiral Prototyping項目管理,以及 {Android軟硬結合平臺、智能TV/STB、數字家庭網絡、智慧城市} 之間的層級架構(Layered Arch.);可望播劃出一條鳥語花香之路。
[#1233]反思一下:誰來整合家庭裏的衆多智能設備呢? 用戶本身? Google、聯想等軟硬平臺廠商? 電信/網絡服務業者? 有線電視&牌照內容服務商? App開發者? 雖然主張標準化、模塊化是實現"簡化"的手段,可是都已經趕不上智能化帶來的高度複雜性,因此誰來整合? 誰來作"減法"工程是關鍵!!
[#1234]@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架構師專一的不是將來決策,而是目前決策的將來性。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35]不管是智能家庭或智慧城市,幾乎都是標準、非標準、開放、非開放並存的空間;因此仰賴高度標準化、寄望完美開放;可能都是烏托邦。如何擘劃一個能包容標準、非標準、開放、非開放... 的有機架構,來展示將來性,適應將來一切環境變化,纔是正道。
[#1236]爲了 {展示將來性,適應將來一切環境變化};目前的<雲&終端>二分法的架構思惟是有問題的。例如,"我的手機" 直接訪問醫療機構的"雲服務平臺",這種2-tier的N*N架構關係,很是複雜,沒法有效應付智能化帶來的複雜性。尤爲是人口衆多的大國,必需要創造"中間結構"纔能有效簡化。
[#1237]目前的物聯網和雲計算兩個陣營,大多還停留在"物物透過雲來相連" 的2-tier的N*N簡單架構思惟上,沒法有效應付智能化帶來的複雜性,憑簡單的架構思惟,簡單的策略,難以找到有效解決複雜問題的策略和商業模式。誰更重視設計、誰有更精緻的架構設計思惟,來進行"減法設計",誰就會是贏家。
[#1238]架構師(Architect)是重要的決策者。他要透過架構<設計>來創造<目前(今日)決策>的將來性。對企業而言,所謂將來性就是將來競爭主導性。因此,架構設計不只要適應將來的變化,並且要讓企業、產品或系統在將來多變的需求趨勢、時尚空間裏取得市場的競爭話語權。
[#1239]混沌的邊緣就是生命有足夠的穩定性來支撐本身的存在,又有足夠的創造性使本身名副其實爲生命的那個地方;混沌的邊緣是新思想和發明性遺傳基因始終一點一點地蠶食着現狀的邊緣的地方。
[#1240]因而,表如今軟件架構設計(即決策)的將來性上,其最爲明顯之處就是:要充分包容將來硬件的創新差別化。君不見,在當今智能終端廠商裏,軟硬結合作得愈好的,其競爭主導權愈大,獲利愈豐,架構師的地位也愈高。
[#1241]<<由盛而衰的日本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日本企業對本身的技術與製造太過自信,卻忘了從消費者端思考產品,」今年2月底上任的松下總裁津賀一宏(Kazuhiro Tsuga),在6月的記者會上公佈94年以來最大虧損金額的消息後,感嘆地說道。
[#1242]@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我百思不解:爲何你們都在談智能電視和智能家庭;可是心中卻有許多假設,卻沒仔細分辨之。例如,家庭裏的衆多智能設備之間,究竟是由用戶本身來組合呢? 仍是由智能終端硬件或視頻廠商來組合呢? 仍是由地三方App開發者以軟件來組合呢? 您認爲呢?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43]<<由盛而衰的日本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日本企業就像是個悲劇英雄,開路先鋒倒是後繼無力,競爭對手以驚人的速度與靈活彈性改良產品,結合接口友善的軟件、完善的在線服務、以及動人的營銷語言,迅速將日本企業逐出市場以外。
[#1244]由用戶本身來組合==> 主張模塊化? 由硬件或通訊廠商來組合==> 提倡標準化? 由第三方App開發者以軟件來組合 ==> 充分智能化?
[#1245]<只有個性化、貼心的服務,才能佔據用戶的心靈,被用戶所接受。> 是你們都接受的目標;可是手段卻不必定是:由用戶來組合家裏的智能設備。
[#1246]<給用戶一個基礎框架,外加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其自由發揮,本質是爲本身贏得更大的空間。> 這意謂着咱們假設:用戶有能力組合家庭裏的智能化設備。這還只是假設(Assumption),如何證實這項假設是一項真理的呢
[#1247]2013-15年,家庭是兵家必爭之地,智能化的設備會更多,硬件&通訊廠商各顯神通,不斷做加法,使得用戶更不知所措。解決方法之一是:透過衆多的App開發者來做減法。以此推論,用戶(小孩)更依賴App開發者(媽媽),因而誰最能扮演爸爸角色者,能夠是贏家。
[#1248]要求硬件廠商、通訊廠商去自我設限做減法,去努力做硬件模塊化、通訊標準化,可能都已是沒有戰術(不能落地)的戰略了,只是掛在牆壁上的口號戰略而已。只能另謀他途,想辦法大做減法了。
[#1249]<<一個造形、三個策略>>是指一個EIT造形 + 三個策略:1) 設計插件; 2)設計曹操類;3)設計中間件。三個策略的巧妙組合,神奇的力量就爆發出來了。
[#1250]@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在智能終端的多機整合、多屏互動、多雲融合大潮流下,一切勝負極可能決定於<無細縫的軟硬結合>。然而,國內沒有本身的平臺,陷入於洋人平臺侷限中。高老師提供一個訣竅:一個造形、三個策略、奇妙組合。先跨越、擺脫別人的枷鎖;而後振翅高飛、實踐整合、擁抱潮流。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51]國內產學單位一直想作出本身的操做系統(OS),而我一直主張要發展"跨平臺架構設計";個人理由是,咱們須要本身的平臺(platform)架構,並且這個平臺能跨越不一樣的操做系統(包括本身建置的操做系統)。這並非說咱們作不出操做系統,而是在思辨咱們須要什麼。
[#1252]<硬件提供接口,軟件來整合>。YES, 極可能須要大量App開發者來整合硬件、通訊、內容和其它軟件模塊。只有在App開發者協助下,大做減法設計,減輕用戶組裝的難度。這是智能化必然的情境,越能準備迎接這趨勢者將是贏家。{ 軟件爲王 + 內容爲後 }纔是合理的寫照。
[#1253]臺灣政府信息長 張善政 說道:儘管臺灣半導體產業享譽全世界,可是過去的成功,不表明將來也會成功。臺灣IT產業最大的問題,是在用力發展硬件產業的同時,卻忽視了軟件整合在全球資通信產業中快速崛起的重要性。
[#1254]@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目前流行兩個觀點:1) 電視成爲手機的大屏; 2)手機成爲電視的小屏。前者是手機主動,電視被動;然後者是電視和手機的雙機整合、雙屏互動。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55]在數字家庭和智能TV領域裏,讓用戶選擇內容,與讓用戶本身組合智能設備;前者是開車,後者是裝配輪胎&修車;最佳用戶體驗,多是:沒必要裝配和修車,就能順利開車了。因此僅僅投入硬件模塊化、通訊標準化,並非實現最佳用戶體驗的充分條件,並且可能也非必要條件。
[#1256]從傳統物聯網角度,將家裏的智能設備(IP終端)、 Sensor設備(非IP端)等都視爲終端,而後一一鏈接到家外雲平臺;這種2-tier架構(雲--端)沒法解決物物相連的複雜結構問題;此問題是本質性的;除非改爲N-tier架構,傳統家庭物聯網思惟極可能是幻境。因之,計算機+物聯網:創建家庭雲是個選項。
[#1257]過去你們想象家裏的設備都是Sensor終端而是智能終端,因此創建雲端平臺來整合家庭終端設備,家中沒有云平臺。現在,智能設備大量進入家庭,在家裏創建一朵私密雲,來整合窗外的多個雲端平臺,變得流行起來。那麼這朵家庭雲又如何整合軟硬件呢?
[#1258]有人問道:隨着被整合硬件越來越多(例如家庭智能窗簾、地毯等)時,插件模塊也越來越多,那麼咱們該如何管理它們呢? 答案是:這必須考慮到插件的使用頻率、memory內存容量等因素;若是您看得懂代碼的話,我建議您閱讀PhoneGap的源代碼,可從PhoneGap裏的PluginManager模塊,得到寶貴的經驗。
[#1259]產品經理需不須要懂技術,就看身邊是否有個合得來的 {A段架構師 }。例如,漢初劉邦旁邊有了蕭何,劉邦就不須要懂後勤補給;一樣的,蕭何旁邊有張良,蕭何就不須要懂運籌。反正,沒老婆的話,就必須本身下廚煮飯、或幫小孩換尿布而已。
[#1260]許多人基於<從雲看端>的視角,來看待家庭裏的設備;就比較偏向於從家外的雲平臺來組合家裏的智能設備,例如家外醫療雲來連結到家裏的體重計。這樣逐漸造成許多獨立的系統,讓家庭裏成爲許多重複設備的垃圾堆。因之,改成<從端看雲>創建家庭的設備整合中心日益重要,也是2013-15年智能化潮流的重頭戲。
[#1261]創建智能家庭雲,主動搜尋窗外遠程的雲平臺(如醫療、安全、學習)匯合信息,並按Schedule將整合出來的信息,透過OTT推送到家庭成員的手機裏。依據EIT造形設計出簡潔實用的家庭雲平臺;整合家內智能設備和家外的雲服務。
[#1262]@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EIT很平凡,只是將你們熟悉的三個平凡的視角(View)組合在一塊兒,創造出神奇的總體綜效而已。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63]<<軟硬結合與跨平臺是一體的兩面>> 例如,此圖是Android-based家庭雲的軟硬結合架構:兩層EIT結構;插件< t >包容周邊硬件,實踐跨(硬件)平臺;平臺< e & i >整合插件而實踐了軟硬結合。
[#1264]EIT的<E>是平臺,<I>是API,<T>是插件(Plugin)。欲創建本身的行業平臺,須要學<E>;欲定義本身獨特性的API,須要學<I> ;欲包容&整合軟硬組件,須要學<T>。因此 EIT是學習軟硬結合與跨平臺的絕佳出發點、必備基礎。
[#1265]EIT模式(造形)彌補傳統Android軟硬結合產品架構設計視角(View)的偏頗與不足。 EIT的<E>表示平臺,<I>表示API,<T>表示插件。所謂EIT模式就是基於這三個視角,來審視咱們系統的架構;以便支撐Android智能終端產品的優越軟硬結合、跨平臺和自動化測試。
[#1266]<T>是容器(插件),它包容外來軟、硬組件的變化(實現跨平臺)。<I>是接口,它是結構性制約,掌控容器。<E>是平臺,它是邏輯性控制點,將合乎接口的<T>組合起來,也就將外來的軟、硬組件包容進來了(如附圖)。因而,實踐了軟硬結合和跨平臺的目標。
[#1267]在市場營銷面,EIT的三個視角強力支持產品創新組合;並且EIT源自願景派思想,其產品架構與商業願景和策略天然融合爲一。在開發生產面,優越的架構設計都能對映到EIT造形,直接落實爲計算機程序碼。在團隊合做上,又能有效進行<E&I>與<T>模塊的分工開發,支持當今流行的App Store市場機制。
[#1268]<<IT + 設計>> 設計者心中要有軟硬元素,來讓設計產生質變。像阿凡達同樣,發揮新元素,取得新市場。舊的設計思惟:內容設計沒有發揮軟硬件元素,軟硬件只是內容的包裝。
[#1269]@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EIT模式(造形)彌補傳統Android軟硬結合產品架構設計視角(View)的偏頗與不足。 EIT的<E>表示平臺,<I>表示API,<T>表示插件。所謂EIT模式就是基於這三個視角,來審視咱們系統的架構;以便支撐Android智能終端產品的優越軟硬結合、跨平臺和自動化測試。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70]<<IT+設計>>新的設計思惟:軟硬件的功能是設計的新材料,設計師cooking出全新的菜色,由於食材不一樣了。設計師追求有新時代食材的新時代設計品;新時代的材料-->新時代的設計;而不是:舊時代的設計 + 新時代的材料。設計要改變,軟硬件支撐新設計;而不是軟硬件包裝舊設計。
[#1271]<<IT + 設計>> 設計要改變,設計元素要增長軟硬件元素;設計技術要涵蓋:1) 看得見摸得着的硬件,2) 看得見摸不着的影像視頻, 3)看不見摸不着的軟件。
[#1272]不管您是軟硬件廠商、內容媒體業者、或是電信運營商等,都會積極將軟硬件特性整合到本身的產品和(增值)業務上,藉由軟硬結合手段來表達其創意和<獨特性>。
[#1273]Android平臺版本的不一致性(俗稱碎片化);在產品運行環境上,您也會讓本身的產品或業務能完美跨(軟硬件)平臺,得到<廣泛性>因之,不管您是產品企劃者、開發者或經營者,都會積極關注於軟硬結合和跨平臺相關議題上,力求在市場競爭上的獨特性和廣泛性。
[#1274]當2013-14年的智能電視邁向 {機、屏分離} 之路,機的智能化和屏的雲端化將會雙株並茂。因爲機不是爲屏而生,屏不是爲機而生;極可能會產生形形色色的新機種;例如 {非電視(專用)機 + 電視大屏}、或{電視機 + 移動小屏} 、或 {電視機 + 車(載)小屏} 等等,將熱鬧非凡!!
[#1275]@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當2013年的智能電視邁向 {機、屏分離} 之路。<<異業結盟>> 將是贏家策略。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76]當2013年的智能電視邁向 {機、屏分離} 之路。屏的雲端化知足了內容(媒體)產業 {從雲看端,追求最大用戶量的願望}。機的智能化知足了終端(軟硬)產業 {從端看雲,居於本身軟硬獨特性,呈現雲端彩虹的願望}。雙方知足各自的願望,卻也口裏說是知足最大用戶體驗。
[#1277]<<即便谷歌也不例外>> 當2013年的智能電視邁向 {機、屏分離} 之路。因而,一家公司想要從雲到終端平臺掌控全程供應鏈(或從終端到內容雲平臺)的投入更加龐大,收益更沒把握。所以 <<異業結盟>> 將是贏家策略,例如,終端廠商透過讓對方(內容)獲利途徑來取得對方來相挺。即便谷歌大廠也不例外。
[#1278]例如,終端廠商透過讓對方(內容)獲利途徑來取得對方來相挺。那麼,如何實踐異業結盟呢? 就如同男女異性聯婚,老是要贈送結婚禮物,此時要贈送硬件或內容都是不合理的;而贈送軟件就很是合理了。
[#1279]在數字家庭領域裏,對於將來家庭&TV有三個不一樣觀點:1) 內容觀點:內容爲王;2)通訊(物聯)觀點:家庭(小區)設備物物相連、互聯互通。3)智能觀點:網絡條條大道通羅馬,終端軟件平臺整合一切。
[#1280]@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爲何洞悉對方背後的假設,就能有效預測對方的將來行爲呢?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81]CyanDragon1983: 高煥堂的講座對軟硬件平臺的趨勢也闡述的很明晰,用軟件的思惟來設計硬件,以硬件適配軟件,以中間件做爲框架銜接。也許資深硬件工程師去系統地學習一下C++思想後,反過頭來去設計硬件,會有不同的視野!
[#1282]架構師最能表現其專業價值的是:反思本身公司的商業模式背後的假設(Assumption),基於相同(反思)技能,去洞悉競爭對手商業模式背後的假設,即可預測雙方將來行爲;而後變換本身的假設,擬訂本身的新商業模式。
[#1283]@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爲何洞悉對方背後的假設,就能有效預測對方的將來行爲呢?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z3r
[#1284]子_弘: "在公司聽了高老師的培訓,對架構師和商業模式之間的關係比以前認識更深。"
[#1285]例如,有一家百貨公司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說:{ 本週日中午12:00在公司廣場舉辦泳裝選美大會,歡迎觀賞。} 咱們能預測12:00前會有大羣勢男士們來圍觀,而且12:00開幕後失望地離開。由於這是男性泳裝選美,但其假設是女性選美。
[#1286]"將來更看好家庭有一個或者兩個智能中心,其它做爲智能中心的附件,可使用中心的運算能力。" 是的,這樣的中心,我稱之爲 <家庭雲>(Family Cloud);它與窗外的小區雲或其它公有云相互銜接。
[#1287]@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對於終端廠商來講,除了能夠拿 {城市 vs. 鄉村} 來比喻端與雲的合做策略以外,還能夠拿它來比喻終端主硬件(如手機)與小配件之關係;而後反思原來的短時間商業策略,訂定鄉村保護城市的新型商業策略。例如,我談到:{軟硬結合開發、硬硬結合銷售} 的有效短時間獲利策略。更多新思惟:http://t.cn/8FbhmdD
[#1288]若是拿 {城市 vs. 鄉村} 來比喻雲與端,那麼會呈現兩個視角:1)從雲看端(端是鄉村);2)從端看雲(雲是鄉村)。谷歌是前者;蘋果是後者。不管採起哪個視角,擅用鄉村保護城市策略者常常是贏家。爲了保護城市,城市廠商(強龍)必須協助鄉村廠商獲利(地頭蛇)。這就是我所稱的<強龍/地頭蛇>合做模式。
[#1289]<<移動互聯網下一個爆發點:家庭自動化系統>> "蘋果、谷歌、微軟,這三巨頭都極有興趣在家庭客廳佔據一席地,並且不知足於只是媒體或者娛樂方式的介入。
[#1290]若是拿 {城市 vs. 鄉村} 來比喻雲與端,那麼對於終端廠商來講,適宜採起從端看雲的視角,端是城市,雲是鄉村;而後反思原來的商業模式,訂定鄉村保護城市的新型商業模式。例如,我提出:{內容創意在雲端,整合銷售在終端} 模式,由終端贈送圖標(ICon)給雲端內容廠商,協助其銷售。
[#1291]<<跨平臺與測試>>三個主要平臺的瀏覽器還沒有完整支持HTML5。如何作自動化測試呢? 可行之道是:1) 釐清本身須要的行業API;2) 解析那些API是瀏覽器<共同支持的>;3) 使用PhoneGap實踐<非共同支持的>API;4) 因而,三個瀏覽器都支持行業API;5) 基於API撰寫應用;6) 進行跨平臺HTML5測試。
[#1292]@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以跨平臺架構來創建HTML5跨瀏覽器(如三個主要平臺)執行環境,來支持B/S的跨平臺開發,而後對其應用進行測試。如此一舉三得:1) 擁有本身的行業小平臺,掌握行業API;2) 支持跨平臺的應用開發,提高開發效率;3) 容易進行HTML5測試,提高測試效率。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293]有些架構師,常試圖找出從目前情況(reality)達到將來願景(vision)的方式。另有一些架構師正好相反,他們的規劃是倒推式的,從將來願景向後推算,找出回到目前處境的途徑。這種方式能減小須要考慮的方案,大幅提高規劃的效率。這稱爲mapping from vision to reality。
[#1294]@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EIT架構師出身於技術團隊,專精於戰術(技術)運用訣竅。EIT架構師不是戰略專家,而是戰術專家。「以戰術引導戰略」意味着:協助市場戰略人員修正戰略,讓會贏的戰術效益極大化。這樣可弭補傳統「戰略指導戰術」的不足。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295]創建願景(Vision)是個過程,就是用各類方式積極想象着還沒有存在的事物。而且相信在過程當中能找到方法達成願景。創建願景這件事,重要的是行動,而非抽象概念。從行動中創建願景,以行動實現願景。因此美國四星上將 蘇利文說:Hope is not a method。
[#1296]有人說「mapping from vision to reality」頗有威力,可是很不容易找出Vision,即便找到也不肯定那就是所須要的Vision。其實,那是誤解!咱們所要的是不斷演練倒推式的mapping動做,願景天然而然越來越清晰可見了。
[#1297]不是等到找出真正的Vision以後,纔去Mapping from the vision to today’s reality;反而持續不斷Mapping,纔是找到創建真正Vision的有效過程。由於願景並不是在開始規劃一次以後,就奉行如儀,再也不變動了;而是會隨着大環境而變化的。
[#1298]目前國內IT產業不缺少創意和技術;而是缺少 <mapping from 戰略(創意) to 戰術(技術)>的人;這使得投資者沒有把握長期投入,甚至要看到試點計劃以後,才願意錦上添花。因而創意萌芽時期都缺少資金,再多的創意和技術都沒法商品化。因此A段架構師處於關鍵角色。
[#1299]所謂<mapping from 戰略(創意) to 戰術(技術)>,可舉例:{ 銷售戰略-->商業模式-->架構設計-->實踐技術(戰術) } ,這樣把戰略與戰術對接起來。
[#1300]A段架構師針對銷售戰略,要馬上對應到戰術,尋覓一個可實現計劃。若是你想不出來,你就滾蛋。若是真的想不出來,要找替代方案;以替代方案來講服市場戰略人員來修正戰略,這樣就沒必要滾蛋了。這就是著名的:"以戰術引導戰略"了。
[#1301]願景(Vision)是人們對將來情境的期待。從願景到架構,就是基於「從將來回顧今日」(Mapping from vision to reality)的反向思惟。其中,對EIT架構師而言,尋找願景並不是最關鍵之事。反而是透過「從將來回顧如今」的動做來找到從願景到現實(Reality)之間的<聯機>纔是最關鍵的事情。
[#1302]@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三星將聯合英特爾Docomo開發手機系統Tizen 。 { 終端+ 運營商 + Linux 基金會 } 除了開源以外,但願更多的 "開放" 情懷,很是有待努力... 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303]對於EIT架構師而言,願景是架構設計的基礎和目的;而需求則是架構設計的限制和檢驗條件。EIT架構師並非"圍繞着需求而設計",而是基於願景而設計。由於會拿需求來檢驗(架構)設計,因此設計必定是會知足需求的。跨別人的芯片平臺,跨Android平臺的(版本升級&碎片化),跨本身的平臺(保護本身版本更新的自由度)。EIT造形提供您優越的途徑,迅速掌握跨平臺架構設計的訣竅。
[#1304]EIT架構設計的4個「假設」思惟技巧:1) 反思不自覺的假設(Assumption),放寬思惟侷限。2) 擬定有待被否認的假想(Hypothesis),激發願景想象。3) 完成性的假設,想象最終結果。4) 作萬一性的假設,預留彈性空間。
[#1305]EIT造形師法天然。EIT造形有兩層做用: 1)規範<小>元素組合規律,讓人們容易組合出<中>間模塊; 2)規範中間模塊組合規律;讓人們容易組合出<大>系統。
[#1306]有人認爲軟件開發在於尋求<通用法則>(算法)。其實,「進化論」大科學家達爾文(Darwin)說:「到了三十歲,個人心靈彷佛變成了一個會從大量事實中榨出<通用法則>的機器,可是這會形成大腦中主管較高層次嗜好的部分萎縮呢? ...,這些嗜好的消失可能損傷心靈。」因而,EIT門派與您一塊兒追尋<獨特性>之境。
[#1307]有人認爲軟件開發在於尋求<通用法則>。這讓許多軟件架構師無心中掉入分析與抽象的陷阱裏;君不見,軟件人員分解出來的模塊是:模塊愈小、愈簡單。然而,好的架構設計不是如此;例如,人的頭小而複雜;計算機CPU也是小而複雜。EIT架構設計讓您邁向正確之路。
[#1308]以 { 有限的元素 + 簡單的元素組合韻律 } = 簡單造形(Form); 來支撐外部(OS API以外)的無限的(形的)組合;以及內部的無限的(元素的)組合。
[#1309]@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爲何在移動互聯網潮流下,擅長於跨產業垂直整合(以及軟硬結合)的廠商,會獲利最大呢? 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310]三星將聯合英特爾Docomo開發手機系統Tizen。開源的系統平臺是一部轎子,成敗不在於轎子的性能,關鍵在於有沒有別人願意爭先恐後來擡轎子;三星,Intel,Operator本身建轎子、乘轎子,想一想有其它誰家廠商來擡轎子呢?
[#1311]在智能化家庭&TV領域裏,2013年比較具備爭議的題目是:誰來組合家庭裏的智能化設備呢? 一派主張讓"用戶"本身組合設備,例如透過WiFi router來鏈接各類標準化、模快化設備,透過手機來控制;另外一派主張由家庭媒體中心應用平臺的"廠商" 來組合各類設備,用戶手機鏈接到中心平臺便可。
[#1312]在智能化家庭&TV領域裏,2013年比較具備爭議的題目是:誰來組合家庭裏的智能化設備呢? 值得思辨的相關議題不少;例如,電視除了娛樂&音視頻以外,還有甚麼? 家庭除了電視以外,還有甚麼? 手機、PC和電視機之間的最佳組合是甚麼?
[#1313]爲何在移動互聯網產業裏,傳統互聯網公司大多不如終端廠商(如蘋果、三星)的如魚得水、獲利無限呢? 我認爲主要理由是:互聯網公司不擅長於跨產業垂直整合,不擅長於"強龍/地頭蛇"商業合做模式,當強龍(大哥)不能開放心境,協助地頭蛇(小弟)獲利時,小弟離去了,大哥就再也不是大哥了。
[#1314]@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爲何傳統互聯網公司不擅長於跨產業垂直整合呢? 我認爲理由是,垂直整合的成本會增高、質量可提升;在銷售時,必須採起20/80原則,先從20%能支持高質量高獲利的客戶羣開始,不能像傳統互聯網思惟下,先衝大用戶數(期待100%),那隻會大幅增長成本,卻獲不了利。
[#1315]因爲移動終端市場有20%用戶是企業裏負責營銷獲利者(如老闆、醫生、銷售人員等),可以支撐因垂直整合而增高的成本部分。如此,讓擅長垂直整合廠商都有機會從高端機,往下作到中低端機;是成功之路。
[#1316]文章裏提到:<戰壕裏的士兵更早知道戰局的變化>。其知道的是戰術失靈了,斬獲不如從前了。主帥必須去聆聽前線士兵和友邦(即客戶)找尋一個新的、會贏的戰術(主攻方向和焦點):微處理機業務。而後將戰略<資源放在主攻方向(戰術)>,透過戰術獲利來激勵人心、鼓舞士氣。這可稱是」戰術引導戰略」。
[#1317]@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爲何空談會誤國呢? >> 戰略原本就是紙上論戰、沙盤推演,本屬空談(論道),因此"陶醉空言" 是合理的、寶貴的。因此"空談誤國,務實興邦" 應該解釋爲:"mapping from 空談 to 實幹",空談自己並不是無用,而是沒有人努力去作mapping !! 更多新思惟:http://t.cn/8FbhmdD
[#1318]HTML5是內容(和App)開發者想要跨3個主要(別人)平臺(即Android, iOS, Win8),而讓本身平臺(其實App軟件也是一種"平臺")的穩定性和變更自由度。一樣地,Android, iOS, Win8平臺的架構師也在追求讓本身的平臺能跨各類(別人)芯片平臺,來取得穩定和變更自由度。跨平臺的立場不一樣,但理念是同樣的EIT。
[#1319]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高杉晉做,他曾說:「清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清朝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 所以中華人士就假設(且相信)本身善長的 」空談」 是壞事、會誤國的;愈除之然後快。其實不盡然! 只要你們能{mapping from 空談 to 實務},則缺點反而變成優勢了。
[#1320]<<"空談"垃圾變黃金>>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失敗了,美國人譏笑日本人只擅長質量改善,缺少創新。日本有人就主張:產品改善沒錯,重點在於如何將質量改善與產品創新二者結合。因而日本人到美國大學參與創新(如LED燈),同時在日本努力改善產品賣到美國,再買回來更多創新技術。日本經濟起死回生了。
[#1321]<現實是A(BC),AA......(BC)那就完了。>那表示B沒盡責了;因此咱們只是缺少有效的B;而不要稱A(的空談)是誤國;由於A很是盡責而有效了。
[#1322]路人A善長空談;路人B擅長於 {mapping from A's 空談 to 實務};而路人C擅長於實務;因而 {A+B+C} = 興邦;任何人都沒誤國了。
[#1323]<<空談與實幹>> 空中樓閣原本就是在空中;空談原本就是紙上談兵。只要有好的建築師進行 {mapping from 空中樓閣 to 地基} ,而後讓工程師把樓的樑柱搭建起來,空中樓閣就成爲真實樓閣了。一樣地,只要有好的架構師進行 {mapping from 空談 to 實務} ;空談就變成願景和創新了。
[#1324]1843/1/3,《海國圖志》第一版五十卷刻印於揚州。該書爲清人魏源所編撰,以林則徐命人編譯英國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所集成之《四洲志》書稿爲藍本。該書對日本國產生深遠影響,清人則無甚興趣,高杉晉做有言:「清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清朝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
[#1325]<<設計的用處:捕捉機會>> La Rochefoucauld說道:<雖然咱們要自我恭賀咱們的豪情壯舉,但它們常是基於機會的結果大過於偉大設計的結果。> 機會是投手,設計是捕手。 ~~ 摘自<<決策陷阱>>一書。
[#1326]@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爲何你們都關心 "跨平臺" 的議題呢? 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327]基於願景派架構設計思惟,培養架構師的Mapping from vision to reality技能,藉由EIT造形將願景落實爲代碼。一個EIT造形就像一片楓葉;當架構不斷複用EIT造形,就如楓葉林般美不勝收;愈多EIT愈美麗!!
[#1328]<<設計不只是一個實踐的職業,更是一個思考的職業,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咱們變得愈來愈強大。>> by Tifa 設計負責人.豆瓣設計師
[#1329] (個人)A平臺能跨(別人的)B平臺,意味着B平臺的"改變"(change)。其包含兩種狀況:1) B平臺的主動改變,例如B平臺的升級改版; 2)A平臺主動想要將B平臺換成爲C平臺、D平臺等。因此,A平臺的跨平臺問題來自於別人(B)平臺的改變。所以,只要B平臺改變的振福或漣漪效應不要波及A平臺就能化解這個問題了。
[#1330]因爲 1)B平臺的升級改版的"變化"來自別人,A平臺只能接納而不能阻擋之; 2)B、C、D平臺的差別化也大可能是既存事實,A平臺也只能接納而不能阻擋之。因之,對於A平臺而言,B平臺的變化而產生的複雜性是本質性(essential);A平臺沒法刪除它,只能透過"架構設計"來包容它、接納它。這就俗稱的"平臺設計"。
[#1331]就像一隻鳥被關在鳥籠裏,纔會有"逃出鳥籠"的議題。原來就是你們的軟件正在別人的平臺上,被別人的平臺所框住了,所以尋找一條出路,能跨越別人平臺的圍籬,從別人平臺的枷鎖裏逃脫出來,變成一個重要議題。
[#1332]爲何透過包容它(即改變),就能提高A平臺應付變化的能力呢? 這項智慧,人人都知道,由於改變(change)就是<<易經>>的"易";包容外來改變,就是"容納改變",就是{容易},這不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嗎? 只要願意包容改變,一切都變得容易了。只要透過架構設計來包容別人平臺的改變,就很容易跨平臺了。
[#1333]@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現在在智能化的潮流下,省成本、同質化不是正途;創新與差別化纔是競爭力的來源;內容擅於藉助軟、硬件創新力是勝出的不二法門。更多新思惟: http://t.cn/8FbhmdD
[#1334]就內容產業而言,讓內容能在各式各樣的終端硬件上顯示出來(如上圖),表面上看似最符合內容創意者的最佳利益;其實沒必要然!! 由於內容創意者並無發揮軟件、硬件的助力來讓內容產生質變,來造成內容創意者之間的競爭差別化。不只致使硬件同質化、也讓內容同質化;大大阻礙了兩個產業的成長。
[#1335]就內容產業而言,讓硬件和軟件兩個產業的創新能量,可以成爲內容產業創新的助力,是多麼的重要呀! 過去,內容產業只想屏蔽軟硬件平臺的創新差別化來下降內容的調整成本。
[#1336]內容產業如何幫助硬件產業呢? 內容盡力發揮硬件的創新差別化、獨特性,成爲硬件的銷售亮點。同時,硬件特色也成爲內容的獨特性和銷售亮點。二者捆綁銷售,就能讓硬件來保護內容的複製權。而值得注意的是:軟件就扮演這項捆綁的黏膠。
[#1337]@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愈具備設計思惟的團隊,愈能規劃出充分運用市場特性、擄獲用戶偏好、發揮本身核心技術的商業模式&策略,以及能緊密相依的IT系統架構。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HIo
[#1338]爲了促成內容與硬件的緊密結合,軟件與內容要先分離開來;而後軟件與硬件先結合,再把內容才結合進來。內容先支持軟硬結合,獲取短時間利益,再投資內容,培植內容產業的壯大,最後反過來再度提高軟硬結合的獲利。軟硬結合的短時間利益,其強力支撐長期投資於內容,相互支撐,乃IT產業蓬勃之道。
[#1339]例如,在家庭數字化潮流中,之前是通訊、內容&服務進入家庭,通訊是要角;今天轉變成爲智能進入家庭,終端設備智能化取得主導權,主角逐漸易位了。
[#1340]有人提問:智能化數字家庭裏,1)究竟是以TV/STB爲整合中心;2)仍是以Router或Home Gateway爲中心呢? 個人回答是:這要視商業模式而定了,那一個系統架構更能與商業模式密切相依,就該選那一個。
[#1341]Win8在平板的發展空間,遠比在手機的機會要大多了。其中的重要理由之一是:許多老闆、醫生、銷售人員常用平板來展現商業和健康數據等。這些訊息大多來自辦公室員工或助理製做的文文件、影像等數據。此時,MS Office就具備關鍵影響力了。員工和平板皆使用Office的需求,將嚴重威脅Android平版的市場
[#1342]嚴格上來講,"App硬件化"這個名詞是有語病的。App軟件與平臺軟件是上下兩層,平臺軟件纔是與硬件整合的,App自己是平臺軟件的 {用戶插件},它與內容/服務是一體的。因此,"App硬件化" 偏於商業模式的考慮,讓硬件成爲App/內容創意者心中的設計元素,有意去發揮硬件獨特性,而不是屏蔽硬件差別化。
[#1343]@讓您成爲傑出架構師#架構師思惟練習# "內容創意在雲端,捆綁銷售在終端"是終端廠商的美好願景;"軟硬結合開發,硬硬結合銷售"是可行的商業策略。跨平臺架構設計是實踐商業策略,實現商業願景的關鍵步驟之一。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HIo
[#1344]至於 {運營} 角色,他偏於內容(服務),是內容的傳輸者。 不擅長軟件者,會偏於 ((內容+軟件)+硬件),這樣硬件沒有戰鬥力,沒法征服天下,例如,不容易賺國外的錢。 擅長於軟件者,則偏於(((硬件+軟件)+內容)+運營&通訊),就容易賺國外的錢。
[#1345]{硬件、軟件、內容}三者的關係既簡單又微妙。崇尚務實的人,不善於發揮軟件的特性。務實的人作硬件,會視軟件爲外加外掛之物,每每不會投資於軟件;務實的人作內容,會視軟件爲呈現工具,視軟件開發者爲碼農,本身成爲地主(軟件複製權擁有着)。軟件產業就委靡不振。
[#1346]#架構師思惟練習#最近許多人談論<App硬件化>,這於我一直主張:"內容創意在雲端,捆綁銷售在終端"的願景是一致的。我特別提出這個願景背後所須要的新型商業模式,以及商業策略。基於此策略而進行IT架構設計,以及如何落實於產品的創新上。更多新思惟:http://t.cn/8Fo3HIo
[#1347]<<跨平臺與軟硬結合>> 跨(別人的)平臺:泥上留趾爪,卻不受泥沼束縛;(本身的)軟硬結合:振翅而高飛,實現美好的願景。跨平臺與軟硬結合,二者看似衝突,實際上是互補的。跨平臺讓咱們擺脫別人;軟硬結合追求超越別人。惟有先跨平臺,才能追求各類整合。
[#1348]跨別人平臺,能下降與芯片的相依性,提高本身產品的穩定性。而且,基於疏偶合(Loosely-coupled) ,減低芯片變更的振幅,提高產品的穩定性。軟硬結合則是以軟件和內容來替終端硬件增值,以軟硬結合提高服務的用戶體驗。邁向高價、高質量、高獲利的產品;讓用戶<佔便宜>,而不是<撿便宜>貨。
[#1349]23個GoF設計模式大多從應用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中萃取而得,框架自己就是要框住App,相對上,框架是平臺,App是插件,讓衆多插件組合到平臺上。<設計模式就三個準則:1)中意於組合而不是繼承,2)依賴於接口而不是實現,3)高內聚,低耦合。> 很是傳神!!
[#1350]架構師思惟的基礎修練是:反思。亦即,反思既有商業模式、實踐策略背後的假設(Assumption)。例如,許多人心中的假設爲:<想要說服上級或投資者,必須先作出一些具體的東西來展現>。 其實這並不是真理,依循<mapping from vision to reality>作出將精緻的<可實現計劃>(achievable plan),每每效果更好。
歡迎訪問 =>高老師的ADT技術論壇
高煥堂:MISOO(大數據.大思考)聯盟.臺北中心和東京(日本)分社.總教練
ee 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