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書? 我一年讀500本書,你呢?

https://mp.weixin.qq.com/s/uP7uVpm5Zs1Rxn9ZYxhCuQ網絡

 

你一年讀多少本書?框架

 

你們對這句話確定不會陌生。你身邊標榜閱讀量的同事、朋友,各類讀書相關的公衆號,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後面再加上一個令你可望不可即的數字。工具

 

甚至,官方統計口徑也會這樣說:據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2015 年國民人均閱讀量爲 7.84 本,含紙質書和電子書。云云。學習

 

包括前陣子在訓練營,跟你們聊到讀書的話題,也有幾位學員私下問我:3d

 

L先生,您知道得這麼多,想問您一年會讀多少本書呀?get

 

我一直不太理解這種問法。同步

 

當你問「一年讀多少本書」時,如何纔算是「讀」一本書?什麼樣的「書」才計入其中呢?io

 

讀一兩頁算嗎?讀一半算嗎?仍是必定得把一本書從頭至尾讀完?入門

 

小說算嗎?雜文算嗎?仍是隻能計算知識型書籍?鉤子

 

就算只統計「把一整本知識型書籍完整讀完」,那也很麻煩。拿上一篇書單來講,波普諾的《社會學》和約翰·梅迪納的《讓大腦自由》,前者的信息量多是後者的 100 倍。後者我一兩天能翻完,前者我可能得看上半年。

 

若是你讀的都是這類通識書籍 —— 《社會學》《心理學與生活》《營銷管理》《認知神經科學》,那一年下來,能「完整讀完」7.84 本,都已經很是了不得了。這意味着你入門了 7.84 個領域。

 

而換成小說呢?一年 300 本都不在話下。

 

因此,這種說法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在「讀書最大的誤區是什麼?」中就講到過,但當時只是匆匆一提,不少地方沒說清楚。

 

今天想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若是僅僅抱着「讀完一本書」的心態去閱讀,會有什麼後果呢?

 

你會很容易把「持有」當作「擁有」,把閱讀自己,當成學習的效果。

 

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對話:

 

  • 上個月買的《哈佛談判課》,我纔讀了一半,感受讀不下去了,要放棄嗎?

  • 《普通心理學》實在太難了,我看了半個月,纔讀了幾十頁,何時才能讀完呀。

  • ……

 

這樣思考的人,每每忽略了一個問題:爲何要把「一本書」當成一個單位呢?

 

一本書沒有讀完,你就什麼都沒有獲得嗎?

一本書讀完了,你就真的「學懂」了嗎?

 

並非。一本書之因此成爲一本書,所呈現出來的是做者的邏輯框架。哪些內容放進去,哪些內容不放,是由做者所決定的。

 

全盤接受做者的邏輯框架,你就只是在複製別人的大腦而已。

 

我常常會碰到一些這樣的人。他們會有意無心地談到「我一年要讀80/100/120/150本書」,言談中有一點點自矜,期待着你的驚訝,彷彿這是一件很值得讚歎的事情。

 

有時候,他們還會熱衷於作「思惟導圖」,作「乾貨筆記」,進行濃縮 —— 當你問「這本書都講了什麼」時,他會很是快地拿出筆記和導圖。

 

很棒。

 

但我想問一下:你本身的見解呢?

 

你讀了這麼多的書,那我給你一個主題,好比「學習」—— 不,請不要引用,不要給我看思惟導圖,也不要告訴我「這本書講了什麼」,請告訴我,對於「學習」這個話題,你的見解是什麼?

 

不妨想想,你能不能回答出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就是不少人的癥結:咱們過於重視「讀不少本書」,過於追求「掌握每一本書」,但卻不多有人真的去思考:個人見解是什麼?

 

之因此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咱們下意識地把「讀完一本書」當作一個「題目」,而把「作完一本書的筆記」看做這個題目的「答案」。

 

想想,你閱讀的過程,是在作題、尋求答案,把它當成任務,仍是真的出於本身的問題導向?

 

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解題,是別人給你出一道題,讓你去解出答案。而問題導向,是我知道本身須要什麼,從而經過各類渠道、方式,去尋求這個問題的思路。

 

以「學習」來講,僅僅讀《學習之道》《刻意練習》足夠嗎?遠遠不夠。若是我想造成本身的見解,我可能須要去研究心理學,神經科學,教育學,自我管理,我須要去了解原理、案例、工具,把它們彙總起來。

 

我可能會去找 30 本書,每本書摘 10% 的內容,把它們組合在一塊兒,從新打散、重組,造成一個體系 —— 這就是「個人見解」。

 

請問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讀了幾本書呢?

 

不要成爲復讀機。不然,讀了再多,你也只是在重複別人的二手信息而已。

 

 

 

這裏就會引出兩個問題。

 

1)我如何知道個人「見解」是合理的?

2)這種方式是否適合大多數人?

 

第一個問題很是必要。實際上,確實存在許多這樣的人:對萬事萬物都有本身的觀點和見解,但這些見解經常經不起推敲。

 

但回答也很簡單:不輕易下任何一個斷言,永遠都要去思考,它背後的支撐是什麼。

 

舉個例子,我經常強調一個觀點:輸出是最好的內化。爲何呢?這是有實實在在的支撐的。

 

在心理學中,完全記住一個信息,須要不斷複述去強化它。而複述又分爲兩種,機械複述和精細複述。前者是單純的背誦,效果有限。後者是結合本身已有的知識,對這個信息進行聯結和重構,讓它跟本身的知識網絡創建更多的「鉤子」,從而記得更牢。

 

而輸出,不管是口頭、仍是文字,就是一種典型的「精細複述」。

 

而前面講的「把讀書當作解題」,也是同樣的,來源自「契可尼效應」。咱們總會下意識地以爲,拿到一本書,它就是一個任務,我得把它「讀完」,不然,這個任務就沒有作完,就總以爲很難受。

 

像這樣,反向去倒推本身的每個「見解」,尋找是否有堅實的支撐。若是不能自圓其說,就去讀書、搜索信息,尋找支撐。若是發現找到的資料跟見解矛盾,就去尋求「正反合」—— 這就是一個不斷迭代和升級認知的過程。

 

這個過程,我稱爲「主動學習」,區別於以「讀完一本書」「複述一本書」「作完一本書的導圖」這種模式的「被動學習」。

 

那麼,是否是主動學習必定優於被動學習?後者的效果是否是必定很差?

 

這其實就是第二個問題:這種方法是否適合大多數人?

 

不少人常常問我:你說的方法都很厲害,但真的適合(閱讀量並不高的)普通人嗎?

 

說白了,這套方法確實不適合全部人。

主要不適合什麼人呢?

 

懶人。

 

那些不肯意主動思考,不肯意「獲取知識」,而只是被動地等着別人把知識打包、整理、歸置好,送上門,作成可供入口的甜點,這樣的人。

 

你願意成爲這樣的人嗎?

 

 

 

爲何這麼說呢,咱們展開來說。

 

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差別在哪?其實很簡單,就是兩點:主動,以及思考。

 

當你不知足於按照做者給你的脈絡,從頭至尾一字不落讀完,而是開始泛讀、跳讀、選擇性地讀,以及尋找延伸材料來拓展閱讀時,你就是在「主動」。

 

當你不知足急於把一本書「讀完」「做出導圖」,而開始一邊閱讀,一邊讓思惟同步運轉,考慮聯繫、邏輯、應用,記錄靈感,你就是在「思考」。

 

知足這兩點,你就是在主動學習。

 

這很難嗎?對閱讀量的要求,很高嗎?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讀張棗的名做《鏡中》時,讀到這句話: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輩子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極受觸動。因而我會想:張棗是誰?這兩句背後有什麼隱喻?他是如何得到這個靈感的?他還有什麼別的做品?他有什麼故事?

 

而後,我會搜索他的資料,看一看別人對這兩句詩的評析、理解,讀一讀他其餘的做品,嘗試從更高的層次去進行審美。

 

這就是主動學習。

 

這很難嗎?一點也不。這就是咱們當中許多人,天天都在作的事情。

 

文學就必定不能「思考」嗎?以爲一個句子很贊,就只能懵懵懂懂地看一下,記住它,而後翻過去嗎?

 

其餘的書也是同樣的。

 

講個有趣的點:

 

國內出版的暢銷書,每每是由一堆文章結集而成,每篇文章講一個知識點,一個觀點。讀完一本書,你會以爲琳琅滿目,看到了不少觀點。這是國內的模式。

 

而歐美的暢銷書呢,每每是這樣:整本書就是爲了提出一個觀點,而後做者會從背景、理論、實驗、案例等等入手,用各類故事和論述給你講清楚。

 

因此,習慣了國內閱讀模式的人,去讀歐美的書,常常會有這種感受:這一整本書就講了這點東西?

 

我在豆瓣上常常看到這樣的評價:

 

「說來講去無非就是……」

「這本書其實一句話就能歸納……」

「都是一些大道理,沒什麼新意……」

 

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都替這些買櫝還珠的人感到同情。

 

這樣的心態,就算一年能讀 500 本書,又怎麼樣呢?

 

說說個人作法。

 

若是做者提出了一個模型,即便都是一些大道理,我也不會以爲「這些我都知道,有什麼新意?」而是會去思考:

做者爲何要用這個模型?他的分類思路是什麼?他看待事物的視角是什麼?這個模型合理嗎?

 

做者寫了一堆案例,我不會看完就過,而是會去確認這些案例的真實性,去思考:

它們能不能用在文章裏、用在課程中?除了做者的解釋,還有沒有別的解讀?

 

甚至,讀一些日本人寫的書時 —— 日本的書有個特色,喜歡用大量的篇幅,去解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 —— 我也會從中找到很多樂趣。好比,這個方法看似司空見慣,但做者特意寫出來,背後會否有什麼想法?

 

這樣一想,每每能有新的收穫。

 

—— 儘管這些收穫,未必是做者的本意,有時候甚至南轅北轍,但這比「讀完一本書」重要得多得多。

 

簡而言之,歸納就是:以一種活躍的心態,跟做者作思惟博弈。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所思考的東西,我所獲得的靈感、聯結和想法,就是讀書中最寶貴的收穫。

 

 

 

那麼,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咱們創建「主動學習」的習慣呢?

 

 

1. 用本身的話複述

 

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不要死記硬背書裏的文字,而是試着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它用本身的話講出來。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就是學習時,僞裝身邊有我的,在內心把內容講給他聽,教給他。

 

這就是一種輸出,亦即精細加工。

 

同時,它能夠培養你動腦的習慣。你會不會常常感到,不少書,讀過一遍就忘了,連寫了什麼都記不住?

 

不少時候,就是由於咱們沒有動腦。僅僅只是「讀懂」—— 甚至有時是自覺得讀懂 —— 而沒有真正「內化」。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用本身的話複述,來刺激咱們的大腦,在整個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活躍。

 

不要把讀書做爲偷懶的藉口。

 

 

2. 時刻發散聯想

 

我讀書每每不會挑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是在狀態好的時候,隨意打開一本書,翻上幾頁。一邊翻,一邊讓思惟隨意地流動,不斷從各個角度審視所讀到的內容:

 

  • 這個觀點頗有意思,它的支撐是什麼?

  • 這個案例頗有意思,我能不能用起來?

  • 這種寫法頗有意思,我能從中想到什麼?

  • ……

 

而後,把這一切想法,都記錄下來。

 

實際上,整個訓練營中,有很多案例、題目和技巧,並非有意積累的,而是在過往的閱讀和學習中想到的。

 

這是一種更有效的閱讀和學習方法。

 

 

3. 用主題去統攝內容

 

比縱向閱讀更重要的,是橫向閱讀。

 

不妨試試這樣作:找一個感興趣的主題,去獲取一切相關的資料 —— 在線課程,書籍,網頁,專家指導……經過這種方式,把各類零碎的信息從新整合起來,成爲本身的觀點和體系。

 

若是能夠,用這種方法去代替「讀書」。

 

你會發現,讀書自己並無那麼神聖、那麼正襟危坐,它只是你去主動學習、拓展知識體系的一種渠道。

 

你可能會問,這樣不會很花時間嗎?其實不會。爲何?由於我只是把別人浪費在「讀完一本書」上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而已。

 

要知道:若是沒有主題統攝,沒有爲我所用,即便你在讀書,那也不過是在獲取碎片信息罷了。

 

 

4. 豐富知識網絡

 

通過以上3個步驟,按期地對本身掌握到的知識進行審視,問本身:這些知識,能如何歸入我已有的知識體系裏面?

 

試着把它們畫出來,重建結構。

 

你會發現,你的大腦會不斷升級換代,你的視角會經常使用常新。

 

你不會再去關注「我讀了多少本書」,由於,你已經徹底超脫了這個層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