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如何將一天變成28小時

若是這是第二次看到個人文章,歡迎點擊文末連接訂閱個人我的公衆號(跨界架構師)喲~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固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html

本文長度爲 3319字,建議閱讀 9 分鐘。


這篇文字稍多,不過是篇白話文,好讀。程序員

《第一財經週刊》攜手優衣庫發佈《2018年中國Z世代理想生活報告》中提到:編程

在受訪的95後中,74%的人把閒暇時間分配給了「學習和課外自我充電」;對於理想生活的時間分配,59.74%仍舊想要學習充電,同時58.13%也想發展我的興趣愛好。小程序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這條消息是慌得一筆的。不過做爲個人讀者朋友,既然如今能看到這篇文章,相信你應該也保有持續學習的習慣。:)微信


先來看一個可能有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架構

每一個週日的晚上,外面Happy回來,洗洗弄弄好後躺在牀上,想着明天就要上班了,內心不由惆悵一番,項目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明天上班得抓緊把進度趕一下。app

次日一早,鬧鐘響了,一頓不爽的關掉鬧鐘後又鑽進被子蒙了幾分鐘,最終仍是拖着略帶反抗的身體洗漱後出門。擠完地鐵整我的都精神亢奮了,在走到公司的路上想起來昨晚想到的事:「哦對,得趕一下項目進度」。iphone

到了公司,打開電腦的同時倒了杯水,而後回到電腦前習慣性的登錄了QQ、微信、釘釘。而後打開了你要作的工做,等待它加載完成。這時候通知欄彈了個XX新聞出來,「馬蓉怒斥王寶強」。心想,馬蓉和寶強的事還沒完?情不自禁的被「八卦」之心驅使,點了進去。臥槽,劇情要逆轉?分佈式

正在刷着別人的評論的時候,工做軟件打開好了。想着,我就上微博看5分鐘,完了就工做。可是刷着刷着發現劇情越撲所迷離,瞟一眼電腦上的時間,我去,超了10分鐘。算了,先工做吧,要否則來不及了。工具

帶着疑惑關掉了新聞,準備開始工做,這時老朋友小明在微信上轉發了你一條消息,「掘金社區裁人」,並說着本身公司的狀況,隱含着些擔心。無論是出於禮貌的安慰,仍是感同身受的吐槽,聊着聊着聊開了。一晃一小時又過去了。

起身上個廁所,回來發現同事雙11買的新款iphone到貨了,湊上去把玩了會,還聊開了,針對買蘋果仍是華爲爭了十幾分鍾。

最終沒能爭出個勝負,稍有不悅的回到座位上,發現是時候點外賣了,不然中午吃不上了。刷了好幾家店,又拉上幾個同事拼單,十幾分鍾又過去了。

一晃眼,整個上午都快結束了,才發現該乾的事情好像一點都還沒開始,不禁得一慌,心想如今只有2個辦法了。先找找看有沒有什麼地方能夠走個捷徑的,偷個懶,剩下的只能晚上加個班了。

上面的場景是否是在你身邊也常常發生?甚至本身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俗話說,不能光低頭拉車,還得擡頭看天。的確,瞭解實事、關注行業動態、平常的社交也是一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可是忙碌的你發現一天的事老是作不完。

那麼怎麼辦呢?只能「多作事少扯淡」嗎?我想對你來講更應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減小事情的狀況下更高效的過完這一天。


1、本質的緣由是什麼?

可能你會說,道理都懂,知易行難。可是我卻以爲,「行難」的根本緣由仍是由於你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或者更深層次的緣由。

那麼緣由有哪些呢?z哥給你們分析一下,有兩點。


時間的質量差別

z哥認爲,首先必需要認識到時間在質量上是分爲不一樣類型的。碎片化的時間,是低質量的;而大塊連續的時間,則是高質量的

爲何要這樣區分呢?由於當時間被切割的越碎,意味着在不一樣時間段之間切換的次數越多。

然而,咱們大腦的工做方式是「串行」的,是「單線程」的。更重要的是,當每一次從一個時間段切換到另一個時間段的時候,都須要作一個「上下文切換」,這個切換產生的反作用是,你須要花費額外時間和精力讓本身進入到一個「就緒」狀態。處於這個時期的時候,你沒法100%的專一,必然效率也很低。

  • 好比,當你從樓下買完咖啡後參加到會議中。一開始感受聽不進去東西。

  • 又或者,寫代碼寫到一半,被測試妹子叫去看個BUG,回來已經忘記剛纔寫到哪了。過幾天可能產生一個由於少作一個條件判斷而出現的BUG。

咱們大腦的切換效率遠不如CPU,現在的CPU作一次切換的耗時是幾十億分之一秒,而咱們的大腦則是分鐘級別。因此,你必需要認識到。「大塊連續的時間」價值遠大於「同等時長的碎片化時間」


你可能會問,什麼樣的時間纔算大塊連續的時間呢?我給你的一個參考是,按45分鐘做爲標準,大於等於45分鐘的就屬於大塊連續時間範圍。爲何是45分鐘?由於這是你從小到大被訓練了N年的專一力「下限」,無論是你學生時代的每一節課時長,仍是電視劇的每一集時長,幾乎都在這個標準上。(固然現在的一衆視頻、直播可能已經進一步提升了這個能力)。


那麼,爲何咱們的大腦作切換如此耗時?背後的緣由是「環境」。


「事情」背後的「環境」

咱們先來看認識一下「環境」的做用。個人讀者中可能有很多玩過Moba類遊戲,好比王者榮耀、lol什麼的。

當你已經全身心投入在玩王者榮耀的時候,有人問你:「晚飯吃什麼」,你會毫無知覺的忽略。可是,若是同一我的再說一句:「他們在偷大龍,趕忙去。」我想你會迅速的接收到這個信息,而後點一下小地圖看一眼。

在你的工做或者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帶有目的性去作的。若是沒有一個與之匹配的「環境」,這事就沒法開展。由於作一件事情的時候,本質就是在「加工信息」。例如,你大腦中的記憶是信息,外界所見所聞的陌生事物是信息,甚至「環境」自己也是信息。一切的信息都須要按照必定順序鏈接起來,才能被你所理解。這其中環境相關的信息,就是最早須要創建的,由於沒有這些「環境信息」做爲基礎,你沒法準確的理解上層的事物。

因此,當你接收到與當前「環境」不符的信息的時候,你的大腦爲了理解它,就會啓動「搜索相關背景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被打斷,再次進行時須要重頭開始。像上面的例子中那樣,因爲你專一的在玩王者榮耀,正在不斷的思考遊戲中下一步要怎麼操做,因此本質上這是在連續的打斷「尋找晚飯吃什麼相關背景知識」的過程,所以你其實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而當他和你說當前遊戲相關的東西,你會天然的接收到,由於所需的環境就是當前環境,無需再搜索組建。

有沒有特例?有。當你把某個信息訓練成你的條件反射的時候,就不須要「搜索相關背景知識」。好比

  • 聽到本身的手機鈴聲響了,就知道電話來了

  • 聽到別人叫你名字,就會先順口答應一聲

但每每這些都是簡單的,並且就算簡單也須要日積月累的訓練。反觀你工做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都與之不一樣。


2、那麼該如何提高效率?

緣由搞清楚了,仍是找不到一些好的方法下手。z哥給你一些個人作法,以供參考。

提早作計劃

現在的生活節奏,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確是一個事實,可是也並不意味着不須要計劃。我以爲計劃的做用不僅僅是定義作事的「前後順序」,更深層的價值是提供了一個「倒逼機制」,使得總有個東西在「趕」着你。因爲變化的多樣性,因此z哥建議你只須要作明天的計劃,天天一次。

計劃些什麼呢?除了工做,計劃的內容來源還須要依賴於你平時的一些隨手記錄。z哥本身用的最多的方式是,QQ的「個人電腦」以及微信和釘釘的「文件傳輸助手」。我會把在任什麼時候間任何地點聊到的、想到的內容都隨手記錄下來,而後天天按期(z哥是晚飯後第一件事)把它們整理到一個「重要緊急四象限」的表格中。

而後重點來了,天天晚上睡覺前,花5分鐘時間大體安排一下明天要完成的事情。這些事情不須要很細緻,精確到幾點幾分作什麼。咱們只須要大體預約好上午、下午仍是晚上,前後順序(能夠考慮一下狀態好的時期作最有難度的事情)是什麼就夠了。因此用什麼工具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哪怕是一張紙就行。

若是遇到次日出現一些突發情況怎麼辦呢?能夠在LEVEL 2中選擇幾項臨時取消,延後到後續的計劃中。只要不是「緊急」的,都屬於LEVEL 2。

那麼你可能會問,我該安排多少LEVEL 2的事情呢?z哥我本身通常天天的LEVEL 1和LEVEL 2是一個55開的比例。可能像春節先後這種相對穩定的時期,會加到8:2的樣子。你們能夠根據本身的狀態,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


計劃的另外一個做用是讓你可以有意識的掌握節奏。


節奏

繼續前面王者榮耀的例子。

當你以爲一局遊戲打的很是順的時候,每每以爲想啥來啥,行雲流水,這每每意味着已經進入了「你的節奏」。

反之,若是自我膨脹了,弄了波己方團滅,很是有可能進入一種相反的狀態。再想回到順風順水的狀態須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這就體現了「節奏」的重要性。好比,當你週末Hi過了頭,做息時間與工做日不一樣,就會發現第一個工做日起牀特別痛苦。這個就是「節奏」亂了,痛苦的過程就是由於在回到一個要求更「高」的節奏中去。

長期保持一個穩定節奏貴在一個堅持。除了前面的計劃,在實際作事的時候仍是有些小技巧能夠來幫助更好的作到它。(z哥長期與電腦爲伴,因此一些經驗也是電腦上的...)

  • 快捷鍵是個好東西,它除了能夠幫助你提高操做效率以外,還可讓你的身體有更多部分「參與」到作事中。想象一下,若是隻依賴鼠標,那麼能夠一隻手點着鼠標,一隻手撐着本身的腦殼,會愈來愈瞌睡。若是你在工做和家裏分別會用不一樣的電腦,那麼儘可能將它們的快捷鍵設置爲一致的。

  • 聽聽一些純音樂或者白噪音,增長本身的「儀式感」,意識到本身立刻要「幹大事」了!(Tips:有個叫潮汐的APP我以爲用着不錯,安利給你們)

  • 週末也保持和工做日同樣的睡覺和起牀的提醒或鬧鐘。由於保持精神狀態的節奏是最最最重要的


另外作事的時候要力爭造成閉環。由於閉環能夠打造出一個正循環的通道。它會成爲一個很天然的推着你走的力量,這點與「計劃」有很大的不一樣

那麼怎麼作呢?堅持追蹤工做結果,由於這樣能夠幫助本身清楚地瞭解工做進度,減小壓力和提升工做表現。追蹤工做的其它好處是可讓你提早知道將要發生的問題,以預先作好應對、調整計劃,而不是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問題已經發生了,你纔去解決它們,從而致使忽然增長的碎片化時間將原有的安排打散,天然工做效率也會更低。


若是說,咱們將一天內作的每一件事也視做是一個節奏的話,那麼每一個節奏的輕重分佈也很重要,合理的分配能夠事半功倍,最大化時間利用率。


合理的分配「事情」

要怎麼作纔是合理?2個字,「壓」和「避」。

「壓」。碎片化時間必需要壓縮,若是一天的時間分佈是這樣的。

儘可能壓縮成這樣。

越碎的事情,開展它所需的「環境信息」越少,切換的耗時也越短。因此,應該避免因小失大,把碎事夾在大事之中,增長大事的切換成本。而且,應當儘可能將這些碎事安排到狀態差的時間段,由於狀態差的時候每每也不容易作成複雜的事情。


「避」。在你的時間能夠徹底自我掌控的時候,必定要避免本身將其主動「碎片化」

好比,下班後的奶爸奶媽們把孩子哄睡覺後,想晚上趕一篇演講稿子。可是,心力還想着明天早飯還沒着落,準備點啥。那麼,這時你的腦子裏大概是這樣的。

這時候其實你是無法進入專一狀態,由於「噪音」太多了。「噪音」不消除的最終結果是,大腦不斷相互碰撞,累了,致使走神、打瞌睡。消除噪音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讓本身「專一」,一段時間內只作一件事情

除此以外,儘可能關閉全部會打斷你注意力的東西。微信、釘釘、QQ、郵件等的提示通知等等(爲了應對特殊狀況,手機鈴聲或者震動能夠保留)。


不一樣類型的時間用來作什麼?

z哥建議是,大塊連續的時間用來作須要「深度思考」的事情、「越連貫效果越好」的事情

深度思考的事情。好比一些須要創造性的方案製做、寫做等等,須要你「從無到有」去創造的。

越連貫效果越好的事情。好比跟着別人學作某件事情,學作糕點、作菜、搭建某個軟件環境、閱讀書籍等等。又好比用思惟導圖之類的工具來整理概括本身咀嚼後的知識,這是讓知識之間產生「聯繫」的過程。這個「聯繫」必然是越多越好,就如大腦的神經元通常,每多創建一條觸角就會多一個實踐時被想起來的機會。


固然,碎片化的時間也要充分利用起來。好比,作一些生活瑣碎的事情,繳水電煤繳費、平常社交。或者進行一些碎片化的閱讀,公衆號(好比,「跨界架構師」)、新聞客戶端等免費信息,獲得、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專欄。而後,能夠把其中的一些重點內容或者知識臨時存儲到一個地方(好比前文提到的,QQ「個人電腦」,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等),最後,在大塊連續的時間裏進行咀嚼和消化。


3、總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是哪些緣由在影響着效率的高低,而且分享了一些z哥本身對提高效率的一些經驗,但願對你有所啓發。

當今這個時代,時間愈來愈碎片化。致使生活在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中的你,發現時間愈來愈不夠用。提高時間利用率,就是提高你的人生增加曲線。

最後,不能否認,技術人在現在這個時代是有獨特的優點的。我本身也是作技術的時間最長,真實的感覺到會「編程」的巨大好處。任何重複的,能夠被標準化的事情,均可以經過編寫一個小程序來讓你永久的節省這段時間的開銷(好比,整理文件、格式化信息、定時自動替你作一些事情、薅羊毛等等)。



Question:
不知道你是否是曾經進入過「心流」狀態:
思緒敏捷,新想法、新創意從腦海中如泉水般不斷奔涌而出。寫做、敲代碼的過程行雲流水,不帶修改的...
這個過程,甚至讓你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相關文章:


▶ 關於做者:張帆(Zachary,我的微信號:Zachary-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本文首發於公衆號:「 跨界架構師」(ID:Zachary_ZF)。
若是你是初級程序員,想提高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作程序員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頸想拓寬一下視野。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 跨界架構師」,回覆「技術」,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惟導圖。
若是你是運營,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一籌莫展。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運營策略,以豐富本身的「倉庫」。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 跨界架構師」,回覆「運營」,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惟導圖。

微信公衆號(首發):跨界架構師<-- 點擊後閱讀熱門文章

按期發表原創內容:架構設計丨分佈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一些深度思考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