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飯否到美團,潘魏增用十年的技術生涯,詮釋了「長期有耐心」這句話的含義。在他看來,長期有耐心,其實也是延遲知足感。對從事的行業來說,咱們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十年後纔有回報的生意,每每都是大買賣。前端
從電子工程轉到計算機 一、爲何大學讀的是電子系,可是畢業後卻選擇了互聯網行業?程序員
潘魏增:高中時,對物理比較感興趣,學校有一個逸夫圖書館,裏面有大量關於物理的課外讀物,其中有一本雜誌叫《無線電》,特別令我着迷。只須要少許元器件,就能夠實現超遠距離無線單向通訊(收音機),簡直太神奇了。因而,我就樹立了本身的理想,之後要成爲一名電子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因此選擇了南開大學的電子系。web
可是上大學以後忽然發現,電子系的課程大部分都是以數學、物理相關的基礎理論爲主,動手創造的機會不多,特別枯燥。一次偶然的機會,想在電腦上搭建一個HTTP服務器,給各地的高中同窗訪問,由於不太懂,而後就去學校的BBS請教。當搭建成功的一剎那,我忽然感受到一種「觸電」同樣的興奮感,相隔萬里的人居然能夠看到我寫的網頁內容,太難以想象了。因而,我就開始常常泡BBS學習,到後來我就成爲了可以回答別人問題的人,再後來,我就成爲了南開BBS上WebDevelop版和Linux版的版主。後端
大學時,互聯網逐漸從第一次泡沫中復甦。我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一本講互聯網革命的書,書中那些早期設想的有關互聯網的預言,都逐漸在一一實現。我深受做者的鼓舞,不過我以爲互聯網革命還尚在早期,將來還將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我應該在行業萌芽的時候,加入到這場浪潮當中去。怎麼加入?我不可能去「赤手空拳」地創業,畢竟還要吃飯,因而去互聯網公司工做就成了我最佳的實際選擇。當時在咱們系,去互聯網公司工做,實際上是一個很是另類的、不被人理解的選擇,由於絕大部分同窗都去作了跟電路或者芯片等本專業相關的工做。可是,我很喜歡。服務器
今天回頭看,我呆過的團隊作了不少改變世界的事,整個互聯網行業也大大地改變了世界的原貌,信息更透明、公開,社會更加平等。科技革命老是短時間被高估,長期被忽視。十多年前,我還用筆給同窗寫信,在圖書館翻查資料,出門帶紙質地圖......站回當時看如今,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咱們能夠經過微信實現實時互動,經過知乎、維基百科和搜索引擎查閱無窮無盡的信息,出門有高德地圖,並且如今出門還幾乎不用帶現金。微信
工程師眼中的美團 二、在你眼中,咱們美團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有哪些特質讓你印象深入?前端工程師
潘魏增: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喜歡的特質就是咱們美團是一家學習型組織。公司創始人都很是善於去學習、思考和總結,並身體力行去分享、去鼓勵你們這麼作。框架
好比興哥,我以爲他的學習面特別廣。記得有一次聚會,興哥聊天時說到各地的方言,還幫忙給你們各自的方言作歸類,聊到興致起來,還拿出一本厚厚的語言書,證實他說的都有理有據。後來還有一次,興哥給你們送了一本關於地緣結構的書,他說不錯,推薦你們看。我看完以後確實對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認識,對我幫助很大。工具
興哥能從學習中受益,我以爲不少人應該也是如此。學城(美團內部知識庫)和互聯網+大學,有大量內部學習的資料,有大牛的分享,有行業的判斷,有方法論,我本身也從上面學到了很多真東西,你們能夠利用一些這些資源。佈局
三、千團大戰後,美團又作了電影票(貓眼,已經獨立)、外賣業務,如今佈局了酒旅、出行和大零售業務,做爲其中的一員,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潘魏增:最大的感觸就是,天天都像在「打仗」。咱們美團進入的領域一部分並非最新的領域,另一部分可能相對較新,同時有不少人也都看到了這個機會。表面上,美團像是和其餘公司在爭奪,其實否則,實際上你們都在競賽,看誰能給用戶提供更大的價值,提供更好的產品。據說有些公司,專門針對美團創建了「抗美辦公室」,我以爲他們的思路很奇怪,還在用「零和遊戲」的思惟在作事情。
前些天,王慧文也分享了本身對這方面的見解,美團就是一種「嘗試」的心態在作事,咱們最終是但願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美團的價值觀,第一條也是「以客戶爲中心」。 由於競爭是全方位的,有時候看到其餘公司寫的「黑稿」,裏面滿是一些沒有邏輯的猜想和誣告。這個時候,咱們反而更像是打了「雞血」同樣,想把咱們本身的產品作的更好。
固然,這麼多年,也經歷了美團的不少從零到一的業務,有時候會感受會比較煎熬,有時候也會很亢奮,就像坐過山車,有時候嗨到頂峯,有時候也會感受跌到谷底,但尖叫老是持續不斷的。在美團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十年技術生涯 四、對絕大多數青年來講,大學畢業後,應該是人生最好的十年,這十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您怎麼理解王興說的「長期有耐心」這句話?
潘魏增:十年的收穫有不少,不過我感受都是人生體驗的東西,到這個時間點,到了這個歲數,每一個人總會零零散散收穫一些東西,包括物質層面的,還有精神層面的。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多是更瞭解了本身,找到一些和本身更好相處的方式。
十年前,以爲本身什麼都能作,什麼均可以作得很好,如今大概明白本身的能力範圍在哪裏。
十年前,不明白本身想要什麼,如今儘管依然不是那麼清楚,但已經相對更清晰一些,還須要迭代。
長期有耐心,個人理解就是延遲知足感。
對從事的行業來說,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作個不是那麼恰當的比喻,天天計較得失的大部分都難成氣候,十年後纔有回報的生意,每每都是大買賣。
對我的而言,不要太早着急「變現」,拿得多,每每不如拿得穩,也不要把職位、職級這些虛的東西看得太重。關鍵看本身在其中承擔什麼角色,看本身的能力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
五、這十年,有沒有對本身影響特別大的人?
潘魏增:十年間,我有幸認識了不少很是優秀的人。有老闆,有同事,也有人生路上的師哥、朋友等,對我影響都很大,感謝獲得了他們的教誨和幫助,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坦白講,我本身受穆榮均的影響比較深。我在公司裏最先接觸的人就是他,也是由於他,我被吸引加入了早期的飯否。他認爲應該堅持作正確的事情,即便遇到阻力,也要不折不撓地推動。
好比,技術團隊早期要提高並行開發的效率,版本管理工具要從SVN遷移到Git,這個事情雖然是我主導,但事實上是穆榮均在背後鼓勵我這麼作。
又好比剛開始的美團技術學院,有不少BootCamp培訓、技術交流和組織上的瑣事要作,同時會面臨業務上的一些壓力,穆榮均也是很支持我去展開這方面的工做。我相信對早期工程師文化的建設和團隊組織的成長,都是有幫助的。
六、這十年,對前端技術的認知,有哪些改變?
潘魏增:雖然十年來,前端技術層出不窮,但我理解的前端是「萬變不離其宗」,它是爲最終用戶界面服務的,承接用戶與遠端數據的交互。前端的核心是數據的呈現,無論後端給什麼數據,前端只負責忠實的展現。前端也可能會作服務端的開發,也可能會作平臺化、工程化的工具,但它最根本的目標仍是這個,不要偏離這個目標去作事情。
其次前端技術不能脫離業務而存在。前端工程師當中有部分同窗很Geek,有的喜歡研究專深的技術,有的喜歡越界作點事情。這些自己也沒錯,但把更多精力去推進業務,得到成功是回報更高的事情。若是作技術缺少業務視角,每每是很危險的。
對作技術的同窗們,有哪些建議? 潘魏增:有幾個建議,也是我我的的一些成長心得,僅供你們參考吧,但願能給你們帶來一點幫助。
第一個是打好基礎。 畢業剛走進職場的同窗,必定要打好技術基礎。「勿在浮沙築高臺」,把地基打紮實,才能在上面建成高樓大廈。怎麼打地基,每一個人有本身的方式,我我的比較喜歡的是看官方手冊、標準文檔以及閱讀源代碼。
第二個是提高視野。對於有必定經驗和技術基礎的工程師,建議多走出去,看看公司內其餘團隊是怎麼作,業界是怎麼作的。好的技術每每是由於看得足夠多。
第三個是思考本質。「老司機」能夠多跳出來想一想商業的本質、社會的本質,畢竟技術只是這個世界很小的「子集」。咱們的社會是一個很是複雜的系統,結構遠比技術系統更加複雜。我也是最近幾年纔開始有這個認識,還在慢慢地摸索、學習。但願你們共同努力吧!
「我本身是一名從事了5年前端的老程序員,辭職目前在作講師,今年年初我花了一個月整理了一份最適合2019年學習的web前端乾貨,從最基礎的HTML+CSS+JS到移動端HTML5到各類框架都有整理,送給每一位前端小夥伴,這裏是小白彙集地,歡迎初學和進階中的小夥伴。"
加QQ羣:931661106(招募中)
關注公衆號:蝌蚪前端
每晚7點直播講課,送前端學習資料,從基礎到框架,專業的老師爲你指導
加微❤:QD_666_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