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7前端
對比高鐵的成功,不少人說汽車產業政策是失敗的,市場換技術,沒有換來核心技術。安全
我的見解,汽車產業政策整體是來講是成功的,如今已經有幾個廠商殺出重圍,培養了本身的研發體系,供應商體系,產品在汽車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後續隨着汽車的消費的理性化,國產車的份額會進一步提高。
而且在新興的電動汽車領域,國產車極可能像智能手機同樣,打一個漂亮的反擊戰,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模塊化
下面從不一樣的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下,看看是否真的失敗?工具
汽車與高鐵最重要的不一樣,一個是面向企業的,一個是面向我的用戶的。性能
高鐵和汽車的面向的市場是不一樣的,一個是面向企業用戶,一個是面向我的用戶。
面向企業用戶的,一把是做爲生產工具,客戶通常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對於本身的需求,購買產品的性能指標都很是的清楚,受廣告,品牌的較小,決策比較理性。學習
面向我的用戶的,通常都是做爲一個消費品,汽車是屬於耐用消費品。我的用戶的需求千差萬別,不只僅是一個技術能夠影響決定的。廣告、品牌、車的外觀、促銷等對於最後的購買都有很是大的影響。設計
高鐵,能夠說客戶只有一個,徹底是客戶主導的市場,中國市場佔全球比重幾乎100%,誰不獻技術誰自動出局。開發
對於汽車,客戶千千萬萬,需求千差萬別,家庭買車要家庭成員統一意見,受廣告的影響很大,而且每一個家庭的預算也不同。
最先引進日本微車技術的天津大發,五菱汽車,如今天津大發已經消失了,五菱汽車成了神車。這個例子說明,不是拿到技術就萬事大吉了,要認真的去研究市場技術。get
對於汽車市場,客戶須要什麼樣的車,有一個帖子很是好,雖然比較老了(08年的)可是裏面的內容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以及對韓系車的發展判斷很是準確。產品
對於轉讓方來講,汽車技術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高鐵技術。
高鐵技術看起來比較高大上,可是在產業規模上來說,根本沒法與汽車產業相比。
根據中國中車2019年財報,高鐵車輛2019年動車組 2,167 輛,城軌地鐵 7,452 輛,2019年營業額爲2290億,利潤117.95億。
汽車產業,民用乘用車總產量2000萬左右(1966.1萬輛),產業規模和總產值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以及整個產業鏈的長度也不一樣。上汽集團2019年營業爲8433億,至關於四個中國中車,這個還僅僅是一家汽車公司,國內汽車產業總和就更多了,相對於高鐵產業,是好幾個數量級的差異。
對於德國和日本,汽車產業是整個國家的支柱產業,總產值,從業人數都是很是巨大的。是德國和日本最重要的飯碗。讓德國和日本轉讓汽車的核心技術,就像讓貓教老虎上樹麼?
汽車數百種車型對比高鐵不到十種車型。
技術轉讓只能轉讓一個後者幾個平臺車型,對於整個市場影響不大。
高鐵是一個面向企業的產品,客戶是鐵路總公司一個客戶,產品使用週期長,產品種類少,基本無個性化需求。
高鐵從開始的多個型號(和諧號),如今逐漸過渡到中國標準動車組(CR400,即復興號),各個廠家要統一技術標準,零部件標準,作到通用性,如今南車北車合併了,只有一家公司了,更容易統一標準了。
高鐵的用到零部件雖然多,可是種類少,各個企業配套相對穩定,產品迭代速度不快。
可是回到汽車產業,汽車大體分爲:A00,A0,A+,B,C,D等各個級別的車。
每一個級別配套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底盤都不同。
發動機有不一樣排量的:1.0,1.4,1.5,1.6,1.8,2.0,2.5,3.0等
還有不一樣排量帶渦輪增壓的。
變速箱:有手動檔,自動檔,CVT,自動檔有四速,六速、八速等。
底盤對於不一樣的級別的車有不一樣的底盤。
對於通常銷售的小汽車來講,都有高中低三個配置,這樣又涉及到不一樣的配置,內飾等。
還有一個大品類是SUV,這些組合起來是一個很是龐大的數字,如今在售的車型高達幾百種。
基本每一個車型須要必定的研發以及零部件配套,數量很是龐大,不可能用行政手段來解決。
以2019年賣的最好的車型來講,新朗逸賣了49萬輛,佔整個乘用車約2.5%(49.09/1966.1),也就是說,賣的最好的一個車型,佔整個市場也不過2.5%,剩餘的還有97%的市場。
就算是轉讓技術,轉讓銷量最好的車型技術,你的市場也不過佔據了3%,這個數據仍是在不考慮品牌等影響狀況下。你總不能讓外企把全部車型技術都轉讓了。
而且汽車屬於面向大衆的市場,技術迭代速度快,若是沒有造成正向的研發能力,轉讓的技術也很快會變成落後的技術。
附2019年汽車銷量數據:
轎車整年售出1030.8萬輛,同比降低10.7%;SUV累計銷量935.3萬輛
在面向消費者的競爭中,競爭是立體的,三維的,不是一個技術領先就萬事大吉的。而且技術領先,這個也不是持久的,沒有哪一個廠家能夠壟斷一個技術好久的。
甚至一個車標就能影響對於車的購買,打個比方來講,一樣一個車,掛大衆標和豐田標,賣的價格就不同,得到市場承認度也不同。
當外資車企光環慢慢下降,一些實力差的車企就很差作了,例如韓系車這些年在國內發展比較很差,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不能說韓系車沒有技術。最重要的是韓系車在國人心中沒有那麼高大上,上有德美日,後有國產車,夾在中間被擠壓的厲害。
沒有品牌溢價,慢慢就很差發展了。19年在國內銷售了不到100萬輛(68+28),低於吉利。市場份額是在慢慢下降的。
如今汽車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了,早期買車一家人都參加決策的場景少了不少,車的外形,顏色,價格優惠等都會影響車的銷售;還有汽車銷售的態度也很是影響車的銷售。
對於我的用戶市場,不是技術先進就能賣的好的,不是技術先進就能賣的好的,不是技術先進就能賣的好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能夠說95%的消費者沒法用專業的技術指標來評價一輛車。
如今,汽車開始走入千家萬戶,買車面子的影響小了不少,可是在前些年這個是很是重要的一個因素,國產車沒有面子,這個因素影響了多少購車選擇,看車標買車,這個雖然不夠理性,可是也是前期積累的信任在裏面。
還有前期國產車確實質量差,穩定性很差,設計差,作工差,基本是全方面的。可是如今進步很快,非專業人士基本分辨不出來差異了。
因爲信息慣性的影響,不少人對於車的好壞還停留在大衆車就是好,質量好,關門聲厚重就安全的層面。買車要有面子,國產車沒有面子,外資車質量好,國產車質量不行的。
在擴大到合資車與國產車的,這個影響就更大了,價格相差更大。
這些都是對於最後的購買有很大的影響。
高鐵這些影響徹底不存在的,只要按照技術達到要求,均可以賣給鐵路公司。就是初期產品有技術問題,能夠在客流量不大的線路上運營,影響也是在專業範圍內。
對於一個面向大衆的汽車產品,初期的產品若是質量出現問題,則會很是影響銷量和形象。
高鐵企業和汽車廠家的企業管理難度不一樣,汽車廠家的管理難度更高,管理更爲複雜。
這個與通常人的思惟相反,認爲高鐵企業管理難度大,其實否則。
高鐵由於客戶肯定,需求肯定性高,生產計劃穩定,不用考慮營銷等工做,基本上循序漸進管理好生產、質量管理以及售後就好。
做爲一個汽車企業,要考慮營銷、銷售、排產、售後等,還要考慮銷售週期,促銷政策對銷量的影響,銷售很差最怕出現庫存。
還要考慮生產中的質量,4S點的管理等等,
還有汽車企業的公關部門,特別是新車上市的時候,防止出現大規模的負面新聞,等等,這些挑戰比低調的高鐵企業男多了。
這些企業管理的「軟能力」只能在市場競爭中慢慢積累,沒法快速的轉移和學習。
通過這麼多年的競爭和發展,國內的整車實力和配套實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如今產品力能夠達到B級的水平了,價格也上到了20萬以上了。
還有就是各個國內汽車公司在競爭中鍛煉出了整套的產品研發,營銷體系,銷售體系,這些「軟技能」不像技術同樣能夠轉移的,必須是在市場競爭中慢慢積累總結的。
下面是知乎的一個回答,國內汽車產業的收穫,總結的很全面。能夠參考下
做者:月上中天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81191/answer/135901356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一下,仍是將這段話放在前面:
應該先考慮下:管理,標準,體系算不算技術?我我的認爲固然算。
而且,對於工業化大生產的產品;相對於科技水平,管理體系、標準體系的技術更爲重要。
不少人問,爲何宇宙飛船能上天,卻作不出好車?
我我的以爲,問題的重點不是科技水平,由於汽車是量產化的成熟產業,咱們汽車行業的重點問題
先說個人見解,學到東西很是多。
甚至能夠說,若是沒有這些合資廠,根本就沒有如今的自主品牌。
一句話,如今的合資車,15萬如下的產品,國產化率低於70%就極可能賠錢。 原來,自主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最大的差距是設計開發能力。 如今,自主品牌的差距主要是工程匹配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咱們追的已經很是快了,合資企業的大量引進是最重要的因素。 國內的零部件供應商,物流承運商,國產的機牀設備,和引進外資汽車廠的關係很是大。 外資企業的引進,讓咱們國內的供應商,承運商瞭解到世界前端的汽車行業的規範,審覈要求,質量標準。這個靠派遣幾個留學生去學,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