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經常使用命令安裝:查看anaconda-ks.cfg,肯定是否裝base軟件組linux
顯示部份信息以下:服務器
若沒安裝base軟件組,則一些常規命令如ifconfig等就沒法使用。可使用yumgroupinstall base安裝base軟件組。網絡
2、rhel7默認運行級別和終端分辨率修改ide
修改默認運行級別:工具
rhel7.0 作了不少大的改變,打開inittab看下性能
# inittab is no longer used whenusing systemd. 學習
/etc/inittab 這個文件已經再也不使用,systemd對linux來講就是一個init程序,能夠做爲sysVinit和Upstat的替代。測試
systemd使用比sysvinit的運行級別更爲自由的target概念做爲替代ui
第三運行級:multi-user.targetspa
第五運行級:graphical.target
#前者是符號連接指向了後面的target
runlevel3.target-> multi-user.target
runlevel5.target-> graphical.target
以下圖所示:
修改開機默認運行級別:
方法1:
默認級別轉換爲3(文本模式)
ln -sf /lib/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
或者默認級別轉換爲5(圖形模式)
ln -sf /lib/systemd/system/graphical.target/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
重啓:reboot
方法2:
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
用這個systemctl命令來查看默認目標。
systemctl get-default
切換運行級別:
方法1:
切換到:運行級3
這兩種均可以
systemctlisolate multi-user.target
systemctlisolate runlevel3.target
切換到:運行級5
這兩種均可以
systemctlisolate graphical.target
systemctlisolate runleve5.target
方法2:
init [0123456]
#查看當前運行的級別
runlevel //仍然可用
修改安字符終端分辨率:
因爲是在VM裏面安裝的,完了以後終端界面的分辨率很是高,很難操做
由於RHEL7用了grub2,而再也不是grub了,在grub2中要修改的文件是/boot/grub2/grub.cfg;
這裏有一張分辨率的對照表(在grub.cfg中添加vga=ask,系統重啓後就會詢問要設置的分辨率。)
修改前:
修改後,在後面添加vga=0x???(問號表明分辨率代碼),
附:如何實現rhel7圖形界面自動登錄:
首先找到/etc/gdm/custom.conf文件
而後在custom.conf文件裏在daemon下加入下面的內容:
AutomaticLoginEnable=true
AutomaticLogin=root
3、設置主機名
rhel7再也不使用/etc/sysconfig/network設置主機名,而是使用/etc/hostname文件,下面就介紹有關rhel7設置主機名的幾種方法。
方法:1
修改/etc/hostname文件設置主機名。
方法:2
執行hostnamectl命令
使用hostnamectl命令,hostnamectl set-hostname name ,再經過hostname或者hostnamectl status命令查看更改是否生效。
方法:3
執行nmtui命令
使用nmtui命令會彈出一工具界面
選擇第三項"set system hostname"修改主機名
修改後選擇"ok"退出nmtui工具。
執行systemctl restart systemd-hostnamed
執行hostname或hostnamectl查看。
方法:4
執行nmcli命令
nmcli general hostname查看主機名
nmcli general hostnamemy-server 設置主機名
執行systemctl restartsystemd-hostnamed使修改生效
4、設置IP地址、網關和DNS
RHEL7裏面的網卡命名方式從eth0,1,2的方式變成了enoXXXXX的格式。 en 表明的是enthernet (以太網),o 表明的是onboard (內置),那一串數字是主板的某種索引編號自動生成,以便保證其惟一性。和原先的命名方式對比,這種新的方式比較長,難以記憶,不過優勢在於編號惟一,作系統遷移的時候不容易出錯。
說明:RHEL 7.0默認安裝好以後是沒有自動開啓網絡鏈接的!
方法1、進入網絡置配文件目錄,修改網卡配置文件,以下圖所示:
TYPE="Ethernet|Bridge"網絡接口類型
BOOTPROTO="static|none" #啓用靜態IP地址(BOOTPROTO=dhcp啓用動態獲取IP)
DEFROUTE="yes"
IPV4_FAILURE_FATAL="no"
IPV6INIT="yes|no" 是否支持IPV6
USERCTL="yes|no" 是否容許普通用戶控制此接口
PEERDNS="yes|no" 是否是接受DHCP服務器指派的DNS服務器地址
IPV6_AUTOCONF="yes"
IPV6_DEFROUTE="yes"
IPV6_FAILURE_FATAL="no"
NAME="eno16777736"
UUID="8071cc7b-d407-4dea-a41e-16f7d2e75ee9" 設備標識號
ONBOOT="yes" #開啓自動啓用網絡鏈接(默認值爲no)
IPADDR0="192.168.21.128" #設置IP地址 只有在BOOTPROTO={none|static}設置纔有效
PREFIX0="24" #設置子網掩碼 此設置也可用 PREFIX=n (n爲掩碼位數)
GATEWAY0="192.168.21.2" #設置網關 要與IP地址屬於同一網段
DNS1="8.8.8.8" #設置主DNS
DNS2="8.8.4.4" #設置備DNS
HWADDR="00:0C:29:EB:F2:B3"
IPV6_PEERDNS="yes"
IPV6_PEERROUTES="yes"
service networkrestart #重啓網絡
查看ip信息:
Ifconfig命令或ip addr show 或ip addr show dev 網絡設備名或ip addr查看全部網卡信息。
#ip addr show dev eno16777736
1.接口狀態
2.硬件
3.IPv4地址與子網
4.廣播地址,範圍,設備名稱
5.IPv6信息
ip 命令現實關於網絡性能的統計信息,接收(RX)發送(TX)數據包。
用nmcli connection show網卡信息
測試網絡是否正常:
ping www.baidu.com #測試網絡是否正常
traceroute 和 mtr 顯示出咱們到達一個網絡所通過的路由信息
yum -y install traceroute
yum -y install mtr
traceroute www.baidu.com
mtr是Red Hat自帶的工具,結合了"traceroute"和"ping"功能於一身診斷工具
第一列:顯示的是IP地址和本機域名,這點和tracert很像
第二列:是顯示的每一個對應IP的丟包率
第三列:snt設置每秒發送數據包的數量,默認值是10 能夠經過參數 -c來指定
第四列:顯示的最近一次的返回時延
第五列:是平均值這個應該是發送ping包的平均時延
第六列:是最好或者說時延最短的
第七列:是最差或者說時延最常的
第八列:是標準誤差
ethtool:查看網路接口設備自己的屬性
ethtool 網卡接口名稱
方法2:執行nmtui命令
使用nmtui命令會彈出一工具界面
重啓network服務。
方法3:經過nm-connection-editor來配置鏈接(注:必須在圖形界面下運行)
配置好了,重啓網絡服務,執行ifconfig或ip addr發現已經獲取了新的地址。
一旦該鏈接創建成功,在/etc/sysconfig/networks-scripts下面就會自動建立同名的配置文件
方法4:nmcli命令
nmcli是個很強大的命令,後面一大堆選項和對象能夠配置。看看幫助文檔,對象能夠是綜合信息,網絡,信號和鏈接。這裏咱們主要是學習鏈接的配置使用
如何配置鏈接,仍是先看看幫助,他後面能夠跟show,up, down, add, modify, edit, delete, reload,
看看device有哪些參數
查看具體的設備信息能夠經過 nmcli connection show 設備名來查看
添加一個新鏈接,先先看看幫助
修改現有鏈接,能夠先先看看幫助
nmcliconnection modify --help